企业可持续发展存在哪些问题如何改进

2024-05-18 23:16

1. 企业可持续发展存在哪些问题如何改进

【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从中小企业的概念和发展现状出发,分析目前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并结合中小企业自身的特点,研究相关的改进措施。 
  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但由于中小企业自身的一些特点其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融资、技术创新、管理水平低下以及企业人才匮乏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应从管理创新、制度改革以及实施品牌战略等方面加以改进和提高,促进中小企业可持续健康地发展。 
   
  一)、中小企业的概念及发展现状 
   
  1. 中小企业的概念 
  对中小企业的概念很难通过简单的文字表述清楚,通常用数量指标和质的指标来界定。中小企业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不同经济发展的阶段、不同行业对其界定的标准不尽相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动态变化。按照中小企业通用的划分标准,中小企业应科学定义为:与所处行业的大企业相比人员规模、资产规模与经营规模都比较小的经济单位。 
  2. 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 
  (1) 生产规模小。由于资本存量水平低,资信程度不高,筹措资金相对困难,因此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弱,在花色品种、质量、标准文化程度和技术含量等方面都难以与大型企业相比,生产规模相对较小。 
  (2) 数量大,分布范围广。从统计资料可以看出,我国中小企业在数量上都占绝对优势。1999年我国有中小企业3200万家,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5%以上。2000年中国有中小企业3980万家,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6%。另外中小企业经营范围广泛,几乎涉及社会经济和生活的各方面,在制造业、服务业、建筑业、农业、运输业、批发零售业等竞争性领域无所不在。 
  (3) 经营方式灵活多样。中小企业有投资少、见效快的特点,其经营范围宽和经营项目丰富,经营体制灵活。当经济波动时,有“船小好掉头”的优势,能适应市场的快速变化,比管理层次多、组织结构复杂的大型企业更具快速反映优势。 
  (4) 竞争力弱,寿命短,停业破产率较高。中小企业“船小好掉头”是优势,但真正要在经营中取得有利地位,还需“船大好冲浪”的大型企业。我国每年有60万家中小企业注册,但其中30万家只能经营一年半,能维持经营10年的不到一成。 
   
  二)、中小企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1. 融资渠道单一,融资困难 
  中小企业“融资难”特别是“贷款难”问题成为阻碍其可持续发展的顽症。虽然政府部门出台相关政策加以扶持,但从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看,贷款难、担保难的问题依然突出。由于银行是企业化经营,更多的考虑的是效益,只能是锦上添花,不可能雪中送炭。另外中小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易受经营环境影响,加之民营企业资金需求一次性量小、频率高,增加了融资的成本和代价,不可避免地存在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2. 技术创新能力薄弱 
  中小企业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制约中小企业提高产品附加值,拓宽市场领域,提升国际竞争力的瓶颈。究其原因主要有:首先是核心技术创新需要投入大量研发资金,并且其创新结果又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而中小企业资金并不充裕,难以独立完成;其次知识产权保护虽有显著改进,但尚未形成国民的法治意识和自觉行为,创新维权成本过高,导致创新投入与创新收益严重不对称,极大地挫伤了中小企业创新的积极性;最后是创新人才的供求严重失衡。一方面,中小企业需要大量的创新人才,另一方面,我国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与中小企业的客观需求严重脱节。 
  3. 运作体制落后,管理制度不规范 
  绝大多数中小企业属于家族制企业,这在市场经济的初始阶段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它的内部结构简单,管理层次较少,成员间具有较高的信任度,企业内部具有较强的合作能力,在经营上也具有较高的效率和灵活性。因此,在企业创建时期,与其他企业组织形式相比,在资本筹集、管理效率、信息搜集和监督成本上,都具有明显的优势。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当中小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以后,家族制企业中原来有利于企业发展的一些积极因素逐步转变为消极因素,由血缘关系、亲缘关系、地缘关系而产生的宗法性和封闭性特征,极大地制约着中小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4. 管理能力不足,企业文化精神模糊 
  中小企业老板的综合素质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缺陷,如小农思想严重,缺乏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思维方式单一,具有盲目冲动的倾向,缺乏对企业发展战略的思考,缺乏系统的现代管理知识和向现代企业家过渡的文化底蕴,持续发展的能力不足等等,这些源于中小企业管理者受传统封建文化的影响,实行家长制管理。此外企业中人情风盛行,拉帮结派,是非不明,企业精神模糊,企业目标单一,也是制约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企业可持续发展存在哪些问题如何改进

2. 中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对策

我们倡导:转变观念和思路,加强引导,树立绿色低碳发展观。发展绿色低碳经济、促进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政府部门要从政策层面上支持和引导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引导、支持社会树立绿色发展和低碳发展的理念。以发展绿色低碳经济实践和探索为起点,寻求适合国情的绿色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为遏止气候变化不断恶化的势头,积极采取自主行动,从多种环节入手,节能减排降耗,减轻环境灾害,切实履行量化减排义务

我们希望:加强科技创新,提倡低碳生活,建设生态环境。世界各国、全球企业应负担起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应对资源环境压力。以已开展的生态环境保护治理为榜样,寻求经济发展新模式,承担企业社会责任,加大节能减排和低碳技术的研发,加快节能环保和装备的推广应用,推动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发展低碳能源技术,推行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绿色GDP核算等研究,建立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和低碳社会生活消费模式

我们期待:开展低碳技术国际交流,发展碳排放权交易国际合作。加强政府间国际合作,进而推动企业合作,有序推进低碳生态产业转移,促进低碳和生态经济在全球的合理分布和共同发展。积极建立环境权益交易市场,探索清洁发展机制,推动全球统一碳交易市场形成,改善发展中国家的碳定价权
我们努力:推广发展低碳绿色金融的成功经验,积极探索发展绿色低碳经济的投融资途径,不断探索创新投融资机制,将减排降碳纳入金融体系的服务范畴,制定和完善符合国情的促进低碳产业发展的经济激励措施,利用碳金融体系的支撑使碳减排获得持续不断的融资,从碳减排权中提高能效及可持续发展的收益,努力争取全球低碳经济竞争的主动权


让我们团结起来“发展绿色经济,倡导低碳生活,共赢绿色未来

3. 以“我国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对策”为题写一篇论文

  摘要:随着现代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的农业生态环境形势非常严峻,已经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在加强法制建设、普及环境教育、调整产业结构、改善基础设施、推广科学技术等方面加大力度,从而进一步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保证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农业;生态环境;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农业生态环境又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农业生态环境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兴衰。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就是保护农业生产力,就能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取得了巨大成就,农业生态环境的建设功不可没。但是,随着我国现代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的形势还相当严峻,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受到生态环境的严峻挑战。

  一、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1987年2月,布兰特夫人在《我们共同的未来》长篇报告中最早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
  1991年4月,联合国粮农组织与荷兰政府联合召开了“农业与环境国际会议”,通过了“DenBos宣言”,即可持续发展与乡村发展宣言。联合国粮农组织把农业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是指采取某种使用和维护自然资源的方式,实行技术和体制改革,以确保当代人类及其后代对农产品的需求得到满足的农业;是一种能够永续利用土地、水和动植物的遗传资源的农业;是一种环境永不退化、技术使用恰当、经济能够维持、社会能够接受的农业。1994年7月,《中国21世纪议程》把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确定为:保持农业生产率稳定增长,提高食物生产和保障食物安全,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业投入,改变农村贫困落后状况,保持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合理、永续利用自然资源,特别是生物资源和可再生资源,以满足逐年增长的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

  二、农业生态环境破坏对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我国农业生态环境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土地沙漠化和荒漠化、水土流失、农业用水资源匮乏、土地盐碱化和农田污染等,严重地阻碍了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它违背了可持续发展所倡导的公平性原则和持续性原则,对农业可持续发展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首先,导致农业资源总量的减少和质量下降。水土是农业的基础,更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水土流失、土地沙化,使土壤中大量的氮、磷、钾等营养成分丧失,使土地变得贫瘠甚至荒废;蚕食耕地,可以说直接剥夺了子孙后代赖以生存的空间;农业水资源被污染,影响了农业灌溉,破坏了农业生态。对森林的滥砍滥伐、对草地的盲目开垦,使森林、草地调节气候、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与荒漠化的能力减弱,也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不利因素。工业“三废”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农药、化肥等化学物质的过量使用和不合理的使用,使农业耕地发生大面积板结,致使土壤生态系统功能失调。
  其次,导致自然灾难频繁发生,对农业生产危害程度加剧。森林、草地的减少,使水土流失加剧、土地荒漠化蔓延。水土流失,使河床、水库、湖泊等淤泥增加,河床增高、水库库容减小、湖泊蓄洪面积减少,加剧了洪灾。土地沙化,使沙尘暴越来越频繁。可以说,如果目前的农业生态环境状况不能彻底改变,中国自然灾害频率加快,受灾、成灾面积不断扩大的趋势就不可能从根本上得到遏制。
  最后,农业生物多样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农产品质量下降,人们的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农业生态环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维护它的平衡极为重要,保持农业生物多样性是维护农业生态平衡的基础,是实现农业持续发展的前提。多年来,由于农业生态环境被破坏,使得许多地区自然资源调节功能弱化,生物多样性逐渐消退或者消亡。由于土壤成分的改变和化肥、农药等在农产品中的大量残留,使一些本来应给人体增加营养的农产品变成了携毒品。农产品质量等级下降,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也影响了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三、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促进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

  造成我国农业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很多,主要原因包括人们的观念落后,传统观念、习惯以及错误的认识致使人们环保意识淡漠,无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法制和制度建设落后;政府有关环境保护的政策不够完善和成熟;生态农业和节约农业发展不够等。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已经迫在眉睫,刻不容缓,必须根据造成环境问题的各种原因采取相应对策,才能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加强法制建设,普及环境教育,提高全民的环境保护意识
  现阶段我国已经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截至2001年底,国家制定和完善了6部环境保护法律、13部资源管理法律。同时,国务院还制定颁布了有关环境与资源方面的30余部行政法规。这为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既要广泛深入地进行宣传,也要加快生态环境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不断提高全民的法制观念,形成全社会自觉保护环境的强大舆论。在有法可依的情况下要做到严格执法,强化法律监督。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在研究制定经济发展规划时,要充分考虑到生态环境的建设与保护,严格执行生态环境的有关法律法规。
  同时,在法律进行完善的另一面,还要提高广大人民的环境保护意识。这就要求大力开展环境教育,普及环保知识,提高全民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在这个方面,政府必须在各方面强调农业环境的重要性,积极支持发展生态环保农业,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通过各种渠道向人们宣传环保的重要性,激发人们从事环保生态农业的积极性。必须通过宣传教育,使人们改变“战天斗地”、“人定胜天”的传统观念,认识到自然环境对人类的重要性。同时还要对人们有计划地进行环保知识和技能的培训。
  2.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建立生态农业和特色农业,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农业结构的调整要在市场需求的基础上,根据比较优势原则来进行,以优化农业区域布局。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差异较大,不同地区凭借自己的优势,发展有市场竞争力的产业和产品,以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最大化,避免了结构趋同、供过于求、浪费资源,而且又不能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的弊端。
  例如,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和西部山区适当减少粮食种植面积,发展特色农业,既可以发挥区域优势,又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中部和东北地区积极发挥固有的粮食优势,多生产粮食,保持我国粮食供求基本平衡,保证粮食安全。这样不同的地区各有所长,实现优势互补,既提高了经济效益,满足了市场,又实现了生态效益,形成了合理的生产布局。
  3.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条件和基础设施
  通过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把现代科学成果与现代农业技术结合起来,建立起具有生态合理性、功能良性循环的现代化农业发展模式,使农业经济的增长与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结合起来,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我国长期存在的过度开垦和放牧使得水土流失、江河蓄洪能力下降、草原退化严重,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因此,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开始实施大规模的退耕还林、退田还湖、退牧还草的生态建设工程。
  同时,由于近些年我国工业化的进程不断加快,使得我国的耕地面积不断减少,严重影响了农业的发展。为了切实保护耕地,稳定耕地面积,以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必须建立基本农田保护区。通过制定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对耕地进行定量、定位,并附以行政、经济、法律、技术等措施,切实保护能适应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耕地数量。建立和完善土地资源资讯管理系统,开展土地资源的详查工作。
  4.大力发展科技,积极推广科学技术及技术服务,有效支撑农业可持续发展
  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劳动生产率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70%左右,与发达国家相差几十倍甚至上百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和科技贡献率不到50%,农业水资源利用率仅为40%左右,氮肥利用率仅为35%,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仅为17%左右。
  “十一五”期间,我国应进一步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围绕国家食物安全、生态安全和农民增收三大任务,大力加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和优势农产品核心生产、加工技术攻关。加大国际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力度。加强已有先进、成熟技术的中试、熟化、组装配套和推广应用,创新推广机制,促进科技与农业经济紧密结合,提高农业技术的推广率和转化率。加强农民科技培训,提高培训质量和效果,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进一步推进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强农业科研基地和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农业科技新机制。最终使我国农业真正走上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低、综合生产能力强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以“我国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对策”为题写一篇论文

4.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农村环境污染与治理 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的不断增加,农 村综合开发规模和乡镇工业对资源的利用强度日益扩大, 农村环境污 染和生态破坏情况日趋严重, 农村环境的总体状况不容乐观. 多年来, 环保工作的重点主要是城市和工业污染防治, 而对农村和小城镇建设 和发展过程中的环境问题重视不够.农村是整个社会的基础,没有农 村优良的环境,便没有整个区域的良好环境,创建环保模范城市就没 有根本保证.治理农村环境污染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 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 心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而人们生存的环境是最为基本 的一项权益.党中央以"让人民群众喝上清洁的水,呼吸上新鲜的空 气,吃上放心的食品,有更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这样质朴的目标作 为彰显 "以人为本,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的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 充分体现了领导人对人民群众的的基本权益是非常关心,关注的,这 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基本内容. 一,农村环境污染情况现状及原因分析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工业向农村的迅速转移,化肥, 农药及地膜的频繁使用, 小城镇和乡村聚居点人口快速增加造成我市 农村环境污染源点多面广的现状,已严重影响到了农村的可持续发 展.主要表现在: 1.生活垃圾污染.突出表现在: (一)农民的环境意识较差,农村生活环境"脏乱差"现象严重, "柴草乱堆,污水乱流,粪土乱丢,垃圾乱倒,杂物乱放,畜禽散养" 等问题普遍存在,不仅影响镇容村貌,还对大气,地表水和地下水造 成一定的污染. (二)垃圾成分发生了很大变化:以前农村产生的生活垃圾是可 以就地化解,循环使用的,现在农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生活方式发 生了很大的变化, 使得塑料和电子等产品产生的难以降解的废品占比 例越来越大. (三)农村成为城市垃圾的转移地.由于农村天地广阔,管理松 散,往往成为城市转移生活,建筑垃圾,有毒有害工业,医疗卫生垃 圾的选择地. (四)村镇布局不合理,环卫基础设施,垃圾收集房基本未配套, 生活垃圾绝大部分未能实现无害化处理, 造成某些乡镇特别是中远郊 农村产生的生活垃圾多在生活区,生产区,农田,河边等处堆积.椐 统计城市人口每人每天产生的生活垃圾量是0.8—1公斤, 农村的人均 生活垃圾量没有具体的统计数字,比城市应该低一些,但是农村人口 众多,垃圾又得不到及时处理,日积月累垃圾量非常惊人. 2.水污染.目前,我国城市供水水质有20%不达标准,而农村供 水的不达标率则是50%.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饮用水的污染主要来 自无机亚硝酸盐及农药,腐植酸,藻毒素,氯化消毒副产物等四类有 机物.许多研究表明,饮用含有病原体或有机物污染的饮用水对人体 的健康危害巨大,往往会给人带来血液性疾病,并与肝癌,胃癌,食 道癌的发生存在相关关系. 我市地跨江淮分水岭, 人均占有地表水资源和亩均占有地表水资 源均为全省的一半左右,水资源相对短缺.目前,由于受到环境因素 的影响,我市农村人口饮用水和灌溉水在水质,水源保证率以及用水 方便程度等方面存在较多问题,农民反映强烈.主要表现在:农村生 活污水处理设施严重滞后,目前各乡镇污水管网基本不配套,绝大多 数无序排放.大量的农村人口仍饮用苦咸水,受化肥农药和细菌污染 的污水;沿河,湖圩区灌溉水受到工业污染和生活污染;农村大量的 手压井遇到一般干旱年份便无水可取,饮用水水源保证率不够. 造成水污染的原因主要是工业,生活排放废水及农业退水污染. 农业退水污染是因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所致.此外,集约化养殖业 对水环境的污染问题也日益突现,畜禽粪尿直接排入,生活垃圾的随 意丢放,进一步加剧了水体污染. 3.工业企业污染.近年来,各乡镇尤其是工业园区加大招商引 资的力度, 基于优先发展经济的考虑或因把关不严等原因也引进了一 些污染型企业,其中只有部分企业能做到达标排放,相当一部分企业 是在或明或暗的排放污水,废气,工业生产排放的污染物总量日趋增 多,造成农村环境质量下降,是不争的事实. 4.农业面源污染. 农村面源污染种类主要有: (1)畜禽粪便污染. 近几年,由于禽畜养殖业从分散的农户 养殖转向集约化,工厂化养殖,禽畜粪便污染大幅度增加,成为一个 重要的污染源.截止2004年底我市大牲畜存栏量为125790头,小牲畜 存栏量为1122395头,家禽是1953万只.据调查,喂一头猪的污物排 放量相当于10个人的污物排放量,养一头牛的污物排放量相当于35 个人的物污排放量,一只鸡,鸭的污物排放量相当于3个人的污物排 放量. 而几乎很少有规模化养殖场能对污物进行较为正规的和标准的 处理.畜禽养殖业快速发展造成了农村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现状,已 成为畜牧生产中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肥西县南岗镇自来水水厂水源 地王嘴水库,因受安徽白帝集团产业化园,白帝乳业公司奶牛四厂等 多家单位畜禽与生活废水污染,水质恶化,南岗镇人民强烈不满. (2)农药,化肥,农膜的使用加剧环境污染.2004年,我市的化 肥使用量为164884吨, 每亩地使用化肥150余公斤; 农药使用量为3577 吨,一般来讲,只有10%—20%的农药附着在农作物上,而其他的部分 则流失在土壤,水体和空气中;农膜的使用量为3571吨.不科学的施 用农药和化肥,不仅造成药剂浪费,肥料损失,地力下降,有害生物 天敌的数量和种类剧减,更对土壤和水源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 (3)收获时节农作物秸杆焚烧造成的大气污染.秸杆焚烧是一个 新的农业生态环境问题,又是一个可以改变而还没有改变的污染途 径.合肥地区每年要产生200多万吨的秸杆,每年一到收后种前,为 了抓时抢种, 农民往往就在田间地头, 路旁采取放火焚烧秸秆的方法, 一火点燃,漫天遍野,烟雾弥漫,浮尘滚滚,不仅浪费了资源,破坏 了土壤结构,同时污染了农村和市区的空气和环境,还影响了公共交 通安全.近年来,我市有关政府部门采取了强有力的措施,遏制了秸 杆焚烧的范围和数量,但还没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4)其它影响环境因素 高频度耕作种植,采取大水漫灌的不当的灌溉方式,导致土壤有 机质减少,局部土壤条件恶化.我市约有10.8%土地受到水土流失危 害,土壤有机质以每年2%的速度下降.另外,我市农业以粮棉油轮作 种植为主,产品输出结构低化,资源利用率低,生物能在农村生活中 的主导地位逐渐下降,导致资源退化和环境污染的日趋发展. 二,农村环境现状 1.农村居民生产,生活以及工业垃圾对农村环境造成污染.近年 来,由于农村人口不断增加和农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生 活垃圾大量增加.加之农民环境意识淡薄,垃圾沿河,路等随处乱堆 乱放的现象较为普遍.一些畜禽养殖户普遍规模小,没有相关配套污 染处理设施,禽畜粪便的堆放也成为农村重要污染源之一.还有部分 企业由于受利益驱动,擅自倾倒短期内难以降解的固体废物,也是造 成农村垃圾增多的重要因素. 2.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各乡镇政府把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实行产 业结构调整发展第三产业,招商引资等作为增加当地财政收入的良 策.而在发展乡镇企业的同时,往往是靠山吃山,有煤挖煤,有石采 石,兴办小高炉等,这些企业往往技术含量低,能耗高,污染重,不 惜以牺牲环境代价获取经济利益.更有甚者个别乡镇领导不经考察, 盲目引进一些淘汰落伍,能耗高,污染重的项目,甚至对一些企业实 行重点保护.这些措施虽然在短期内见到了经济效益,但由此带来的 污染也不容忽视,甚至酿成重大事故.2008 年 8 月河南民权县磷肥 厂利用高砷硫铁矿制酸严重污染大沙河水的特大污染事故就是一个 例子.不仅污染沿河土地,对下游居民饮用水也是一个威胁. 3.农民盲目滥用农药,化肥等生产物资造成环境二次污染.农民 为提高农作物产量而过度使用化肥,农药等,不仅造成资源浪费,给 农民带来经济损失,而且导致环境污染.据最新统计,我国已成为世 界上使用化肥,农药数量最大的国家.化肥年使用量达 40t km2,远 远超过发达国家为防止化肥对土壤和水体造成危害而设置的 22.5t km2 的安全上限.而且,化肥利用率低,流失率高.农药年使用量约 130 万吨,只有约 1 3 能被作物吸收利用,大部分进入了水体,土壤 及农产品中,使全国 9.3 万 km2 耕地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并直接 威胁到人群健康. 三,农村环境污染成因分析 1.环保意识淡薄 农民环保意识淡薄是环境污染不断加剧的思想 根源.长期的传统农业耕作方式,环保知识的缺乏,造成广大农民环 境保护意识比较差,认为环境污染与己无关.只顾眼前效益,不顾长 远利益,更不考虑生态环境,无节制地使用农药,化肥等,重而加剧 了农村环境污染恶化. 2.农村环境缺乏科学规划和管理 在农村加快经济发展和城市工业化向农村转移的过程中, 一些乡 镇政府一味讲发展,缺乏长远的科学规划.企业布局分散,生产和排 污混乱无序,即使采取了治理措施,也没有得到应有的效果.甚至有 相当一部分化工,电镀等污染企业分散在乡镇,村庄,居民集中区, 尽管近年来监管力度不断加大, "三废"污染有所减缓,但由于没有 合理的规划和有效的治理,污染问题仍很严重.加之农村生活废水无 序排放,各种垃圾随意丢弃等都形成较大的环境安全隐患. 3.农村环保法律缺失 目前,国家有关农村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仍不健全,河南省尚没 有一部关于农村环境保护的地方法规或规章, 关于农村环境保护的法 律规定分散在其他多部法律文件之中.其中,相当一部分内容属于原 则性规定,概括性强,实践中难以操作.如针对有关畜禽养殖污染和 面源污染等农村环境污染问题, 由于现行法律中的一些规定针对性和 可操作性不强,给农村环保执法和环境问题的解决造成了一定的困 难. 四,农村环境污染治理措施 1.加强环保法制宣传,提高农民环保意识环境保护重在全民参 与,而在农村仍有相当一部分人对环境保护法知之甚少.各级政府要 通过组织各种群众喜闻乐见的科普宣传和活动,广泛宣传环保法律 知识,让农民掌握基本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加强乡镇干部,乡镇 企业负责人的环保教育,使乡镇领导干部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正确处 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使乡镇企 业负责人正确处理企业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 明确责任, 自觉减少, 控制污染. 2.要坚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科学管理 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充分考虑农村当地的生产和生活, 制定科学合 理的规划,严格按照生态功能区或环境要素,划分生产和生活区,对 不同区域实行相应的环境标准并严格监管.合理布局工业企业,严格 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建设工业园区进行集中生产,集中治理.统筹建 设工业废水,生活废水集中处理系统和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设施,保护 农村饮用水质卫生安全和农村环境卫生. 3.完善农村环境保护法律法规 农村环境污染点多面广,情况复杂,单纯依靠环保专项行动解决 不了问题. 只有加强法律制度建设, 将农村污染治理纳入法制化轨道, 才能在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中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可循.各地政府应结 合本地实际,在建立农村环境保护防治法的基础上,制定农村污染防 治的实施细则和办法, 使农村环境管理走向法制化, 标准化, 长效化. 同时,还要注重与现有法律文件的整合与完善,解决相互间的矛盾和 冲突,提高法律的一致性和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1]王灿发.环境法学教

5. 跪求一篇关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论文,要有提纲的。急。。。。。谢谢 我的邮箱chenlian0926@126.com.

转变观念 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 关于企业状况的几点思考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科 学发展观所倡导的发展,之所以是科学的,就在于它是全面的发展、 协调的发展、可持续的发展。是又好又快的发展,而不是片面的、竭 泽而渔式的发展。企业作为国家和社会的一个单元细胞,尤其是多元 投资主体的发电企业,只有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才能促进和保持企 业的可持续发展,才能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保证安全经济运行,增 加企业效益和回报,增强企业发展后劲。按照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 要求,结合企业目前的状况,谈谈如下几点思考: 一、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树立员工的价值观 解放思想,转变观念, 解放思想,就是要把思想认识从传统观念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使 思想观念上升到一个新的境界,以适应不断发展的新要求,从而解决 企业和环境出现的新矛盾和新问题。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发展,投资 主体和投资结构的多元化, 使得企业的性质和结构也发生了各种各样 的变化。与此同时,企业员工的思想观念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转变。 在传统的国有企业中,职工是企业的主人,职工的责任感和荣誉感较 强,大力倡导和弘扬爱岗敬业、不计报酬、多做贡献的主人翁思想。 而如今在合资企业中,员工是打工者的概念在悄然产生,当前利益和 岗位薪酬的意识在逐渐增强,员工的价值观也随之淡化或模糊。树立 怎样的员工价值观以及如何提升员工的价值观, 应该是国有控股的中 外合资企业面临和亟待解决的命题。 在现代企业制度中,无论是国有合资、中外合资或民营企业,投 资主体和投资结构,是随着经济发展、产业调整或利益驱动而调整和 转变的。发电企业是社会的基础产业和特殊行业,由于其产量和价格 由政府部门和经济发展形势决定的, 从而决定了发电厂及其员工的作 用和价值。发电公司在经营和机组的安全经济运行中,电厂及其员工 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投资回报和企业增效中,员工的生产和管 理将起到主导的作用。在新体制的合资公司中,笔者认为员工的价值 观可以表述为,员工是实现投资利益的主体,员工是驱动投资取向的 主体。价值观有利于增强员工的责任意识和进取意识,员工价值观的 实现,将会在合资公司的管理经营、机组扩建和可持续发展中起到积 极的作用。 二、转变观念,优化设备检修 转变观念, 节能增效和安全经济运行, 是发电企业在电力市场的竞争中赖以 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优质的设备检修是保证机组安全经济运行的有效 手段。根据我厂的体制特征,大部分的设备检修采取对外招标的项目 承包方式,存在着承包商的不确定性以及承包商水平能力的差异,时 常给检修管理工作带来新困难和新问题。多年来的检修管理经验表 明,如何优化设备检修和提高设备健康水平,检修管理工作需要转变 观念,更好地保证机组安全经济运行。 一是增强超前意识 二是增强指导意识 三是增强服务意识 三、坚持以人为本,增强企业发展后劲 坚持以人为本, (最后结尾) 只有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树立和提升员工的价值观,………. 才能开阔视野、坚定信心,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发挥员工的聪明才 智,……..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企业管理创新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探析 【文章摘要】创新是企业发展永恒的主题,而管理创新对于推动企业发展更具重要的意义。 企业推行管理创新的体系建设,有利于增强其核心竞争力,真正解决其发展问题。本文通过 分析企业实施管理创新的条件和内容入手,重点提出了通过观念创新、文化创新、战略创新 等的方式,来为企业实施管理创新、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企业;管理创新;可持续发展 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得于 1912 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首先提出了著名的“创新 理论” ,该理论认为:创新是对生产要素的新的组合,是使人力和物质资源拥有更大的物 质生产能力的活动, 创新是创造一种思想, 一种资源。 管理创新是指企业把新的管理要素(如 新的思想,新方法,新手段,新的管理模式等)引入管理系统的创新活动。它通过对企业的 各种生产要素和各种职能在质和量上做出新的变化和组合, 以创新出一种新的更有效的资源 整合模式,从而促进管理系统综合效益不断提高的过程。 企业管理创新就是不断根据市场和社会变化,重新整合人才、资本和科技要素,以知识 创新适应市场,满足人才需求,同时达到自身的效益和社会责任的目标的过程。这个过程也 是管理本身的过程,可以说,管理过程就是知识创新过程,管理就是创新。 一、企业实施管理创新的条件和内容 企业实施管理创新的条件和内容 1、创新意识是基础 创新主体是实施企业管理创新的基础。对一个创新主体而言,创新意识首先反映在其远 见卓识上,即能够敏锐地判断企业与管理发展的大趋势,能够在现实的问题中找到关键性的 东西并能看到其背后创新的萌芽。创新意识其次则反映在创新主体的文化素质、价值观上。 这是因为创新主体能够产生创新意识,一定与其文化素质及其对本业务的精通有关,也与创新 主体的价值观导向有关。 2、创新目标是结果 创新主体要进行创新,没有目标不行,这一目标就是管理创新目标。管理创新目标具体地 说是一项创新活动意欲达到的状态。 具体的管理创新目标与具体的管理创新领域相一致。 创 设目标管理方法,则与寻找一个更好的控制与激励员工方法的目标相关。由于创新活动没有 明确的创新目标不行,因而创新目标就成为创新的必备条件。 3、从物质管理走向人本管理 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过去的劳动管理已经不适合现代管理的要求。一个较为完 整的人事管理体系逐渐建立起来, 提出了系统化的人事管理思想, 建立了这方面的一些模型。 但这些模型主要是强调人对工作的适应性, 以及对员工工作绩效的评论标准。 但随着科学技 术的发展,尤其是以微电子技术为标志的信息时代的到来,对管理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人 在工作中的能动性, 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具有更重要的作用。 人力资源管理的思想就是基于 这种要求应运而生的。 4、从战术管理走向战略管理 20 世纪 50 年代末,战略管理开始进人管理学领域,至 60、70 年代被美国企业在实践 中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然而在 80 年代,美国战略过于注重于建筑精巧的阁楼,大量繁华的 量化目标使战略目标失去了灵活性与实用性。90 年代是战略回归的年代,战略管理在企业 中重新升温, 战略规划也给众多企业带来了可观的收人, 战略管理已成为新世纪发展的趋势。 二、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实施管理创新的措施 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实施管理创新的措施 企业可持续发展 1、转变观念,把管理创新作为企业经营战略思想 观念的陈旧和落后是企业管理创新的最大障碍,许多企业领导还没有形成现代化管理 模式。 “中国企业经营者成长与发展”的专题调查显示,以创新作为企业家精神核心者为 47.7%;各项创新中最困难的是“观念创新”者达 N42.7%。因此企业领导要切实认识到 管理创新在当前经济竞争形势下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树立“科学管理,兴国之道” 的思想。 在此认识的基础上,更新我国企业的经营理念和战略部署,增强集约化经营意识,从战略的 高度去推动企业的管理创新。 2、构建创新文化,形成良好的管理创新氛围 宗教为什么能用一种近于松散的管理模式绵延几千年, 靠的就是文化渗透。 企业要实施 管理创新,也要靠文化渗透,需要建立一个健康向上、同心同德、生生不息的企业文化。为 此要培育企业强烈而持久的创新价值观,形成强烈的创新认同感;表彰仓 0 新英雄人物,发 挥榜样的积极作用;完善企业创新机制,形成强大的创新动力;设计创新文化利益以及创新 义化网络,宣传创新的价值观念并以此感染员工。 3、增强企业适应环境变化的弹性 积极推进组织变革,增进企业组织结构适应外部变化的弹性。针对我国企业长期以来因 受旧体制影响与束缚,在组织结构上存在的种种弊病,积极推进全面的组织变革,完成企业组 织结构的根本性改造,竭力提高组织效能。推进现代组织建设,应深入研究企业业务流程重组 和学习型组织新理论及其方法,认真借鉴国外企业在这方面的实践经验,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 现实条件、文化传统和企业发展的实际需要,积极探索以业务流程重组和适应环境变化的学 习应变能力提高为主线,进行组织变革,提高企业组织的弹性。 4、推进企业战略管理的创断 企业战略创新首先是指企业战略的制订和实施要着眼于全球竞争, 今后企业的竞争态势 将国内竞争国际化和国际竞争国内化。因此,任何企业的战略都必须放眼全球。 另一方面企业战略的制订和实施要在捕捉外部环境机遇的基础上更多地立足于企业核心竞 争力的形成。 三、结论 综上所述, 对现在的企业来说, 过去的创新理念和方法已经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创新了。 要想应对未来的市场竞争,企业需要进行破坏性、颠覆性、跳跃性的管理变革,这就是为什 么说“企业要创新,必须先从观念的改变开始” 。在创新的领域上比过去有所突破,在创新 方法上与过去有所不同,才是企业在未来市场竞争中取胜的创新之路。可以说,创新是企业 的血脉,体现在企业的一切经营活动之中,并且贯穿始终。加强企业管理,推进管理创新, 实施现代化管理,是我们国家和民族振兴的要求,更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自身的要求。企 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有利于企业提高管理水平,确保科学决策,实行有效管理,提高企业经济 利益和社会效益,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同时应该以人为本, 与时俱进, 不断创新,加强技术 建设和制度建设,通过不断的推进企业管理创新,使得企业立于不败之地,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徐国良 ,企业管理创新探析 【J】 北方经贸 2008(7) 【2】 白纪栋,实施企业管理创新推进企业可持续发展【J】现代商业 2007(6)

跪求一篇关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论文,要有提纲的。急。。。。。谢谢 我的邮箱chenlian0926@126.com.

6. (一)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困难与问题

1.已有的钨矿山严重老化,理想的资源接替基地不多
我国当前生产的大中型国营钨矿山多已经历了40年到70年的开采,日趋老化,表现为:①多数矿山已进入老年期,生产被迫向深部及周边既难采且品位低的矿段转移,许多矿山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资源危机,甚至到停产闭坑的境地,江西省国有矿山中岿美山钨矿、画眉坳坑口、白石山坑口、武功山坑口、隘上坑口、下垄坑口等先后停产或闭坑,荡坪、木梓国、小龙等矿区保存储量不够开采5年,5~10年后多数现有老矿山将成无米之炊;②出矿品位逐年降低,据钨业协会地质分会资料,我国最主要的钨矿产地江西、湖南、广东三省的钨矿山1954~1960年的出矿品位一般WO3的含量在0.5%~1.1%,到1981~1983年出矿品位下降到0.23%~0.28%,随时间的转移,钨矿山的出矿品位逐年降低具有普遍性。
随着生产矿山老化,开采条件恶化,出矿品位降低,加上近年来生产成本上升,国际市场价格下跌等因素,导致大多数矿山由盈变亏,陷入了历史上从没有过的困境。我国钨矿总的储量很大,尚未开发建设的矿产地也很多,但优质矿不多,其中品位低的贫矿、难采难选的矿石占相当大的比例。我国保有钨矿储量中,原矿品位w(WO3)3品位小于0.3%就有6个,而大于0.5%的仅一处(锯板坑钨矿)。因此,除柿竹园、锯板坑、香炉山、茅坪等矿区条件较好外,其他很多尚未全面开发、建设的矿区常因外部建设条件差或选矿未过关,地质工作程度不够等原因,而不能成为理想的后备基地。
2.我国黑钨矿资源形势尤其不容乐观
我国自1914年开采钨矿以来一直是以开采黑钨矿为主,近几年钨精矿平均年产量5万多吨,其中白钨精矿产量不足4000t,即我国每年生产的钨精矿4.5万吨以上来自黑钨矿资源,也就是说每年至少消耗黑钨矿资源6万吨以上。据统计我国黑钨矿保有储量为128万吨,占全部保有储量的24%,按江西10个钨矿统计,其不可采储量约占23%,由此推算尚可开采不足20年。若再要扣除因品位低、难采、难选部分,上述服务年限还将减少。据有色总公司有关方面1994年统计,现有国营统配黑钨矿山近20个,服务年限10年以下的有12个,服务年限10年以上的有8个,随着资源的耗尽到2010年现有矿山可能只剩下大吉山、漂塘和铁山垅两三个大型黑钨矿山了,黑钨精矿产量也只有3000t左右(朱俊,1997)。
3.优质的白钨资源不多
据矿产储量平衡表统计,与黑钨矿资源正好相反我国白钨矿保有储量达358万吨,占全部保有储量的67.6%。资源量虽然很大,但有两大弱点:①品位低,w(WO3)>1%的优质白钨矿工业储量仅占0.06%,WO3含量为1%~0.5%的工业储量也仅占1.75%,w(WO3)3)3达1.1万吨以上(刘厚宗,1991),至今仍未得到回收,初步估算,应损失2万吨以上。我国白钨资源由于上述弱点在国内无法与黑钨资源相比,也无法与国外的白钨矿山相抗衡,国外十大白钨矿山WO3品位在0.4%以下的仅是个别的钨矿山,而我国十大白钨矿WO3品位超过0.4%的仅有香炉山和杨林坳两个白钨矿床。
表5-8 我国钨矿石的品位(WO3)结构


4.资源浪费严重
钨矿资源是不能再生的矿产资源,由于管理不善,造成资源浪费严重。钨虽然是国务院要求实行保护性开采的特定矿种,也要求各地各部门加强对钨矿山开采、钨精矿及钨初级加工产品收购、加工、出口实施有计划的统一管理工作。但是这些意见和要求未能得到认真贯彻实施,致使钨矿山乱采、滥挖、采富弃贫、掠夺性开采得不到抑制,造成矿产资源严重破坏和浪费,使一些国有钨矿山缩短了开采年限,一些尚未建设但可以作为接替的钨矿基地遭受破坏。我国钨精矿和初级钨制品的出口虽然占国际钨贸易量的80%,但由于超量生产、多头出口、竞相压价,不但控制不了国际市场,相反钨精矿的价格由80年代初的148美元/吨度,跌至1997年以来的45美元/吨度,出口3t钨精矿不如当年出口1t钨精矿创汇多,使我国既浪费了资源,又蒙受经济损失。

7. 以“我国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对策”为题写一篇论文

我们倡导:转变观念和思路,加强引导,树立绿色低碳发展观。发展绿色低碳经济、促进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政府部门要从政策层面上支持和引导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引导、支持社会树立绿色发展和低碳发展的理念。以发展绿色低碳经济实践和探索为起点,寻求适合国情的绿色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为遏止气候变化不断恶化的势头,积极采取自主行动,从多种环节入手,节能减排降耗,减轻环境灾害,切实履行量化减排义务

我们希望:加强科技创新,提倡低碳生活,建设生态环境。世界各国、全球企业应负担起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应对资源环境压力。以已开展的生态环境保护治理为榜样,寻求经济发展新模式,承担企业社会责任,加大节能减排和低碳技术的研发,加快节能环保和装备的推广应用,推动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发展低碳能源技术,推行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绿色GDP核算等研究,建立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和低碳社会生活消费模式

我们期待:开展低碳技术国际交流,发展碳排放权交易国际合作。加强政府间国际合作,进而推动企业合作,有序推进低碳生态产业转移,促进低碳和生态经济在全球的合理分布和共同发展。积极建立环境权益交易市场,探索清洁发展机制,推动全球统一碳交易市场形成,改善发展中国家的碳定价权
我们努力:推广发展低碳绿色金融的成功经验,积极探索发展绿色低碳经济的投融资途径,不断探索创新投融资机制,将减排降碳纳入金融体系的服务范畴,制定和完善符合国情的促进低碳产业发展的经济激励措施,利用碳金融体系的支撑使碳减排获得持续不断的融资,从碳减排权中提高能效及可持续发展的收益,努力争取全球低碳经济竞争的主动权

以“我国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对策”为题写一篇论文

8. 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

最近20多年,中国经济持续以年平均9%的增长率高速增长,但是今后的发展也面临着许多巨大的障碍,除了技术进步之外,最大障碍就是资源和环境因素。环境污染、人口压力造成的过度开发和使用农牧业用地、土地荒漠化以及现代工业制造的污染,这样的经济发展是不可持续的。
  新一代中国领导人已经认识到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必要,自2003年以来提倡“科学的发展观”,不再单纯追求增大GDP。为了打破在资源和环境方面面临的困境,中国领导人提出要建设节约型的社会,发展循环经济。
  这些政策的核心,是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以便使中国的高速经济增长可持续。保护环境的关键是减少污染物质的排放,解决资源问题则主要应当靠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相对于生产的总量节约资源。而发展循环经济,将生产和生活中的废弃物化作可再生利用的资源,一方面减少了废弃物的排放,另一方面增加了可以使用的资源,这是解决资源和环境问题的最好途径。
  由于中国人均土地面积和资源储量都远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中国要想使经济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像日本那样,采用最能保护环境的生产方法和有效利用资源较高的技术。对于中国来说,国际最高水平的环境保护技术都是远远不够用的,我们必须得到并普遍采用更高水平的技术。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中国不仅需要学习和引进国际最先进水平的技术,而且必须大力进行自主的研究和开发,使中国在环境保护、资源利用技术上走在世界最前列。
  遗憾的是,这样的主张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完全变为中国各级政府的政策,在保护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许多措施十分薄弱,而且在开发可以解决环境问题的技术方面缺乏必要的资助,以致中国在保护环境的技术方面持续落后。据专家估计,对环境保护的投入至少达到GDP的1.5%,中国的环境才能够有所改善;而中国的环保投入却一直在GDP的0.5%左右徘徊,到1999年才勉强达到1%。
  保护环境、有效利用资源的迫切要求,还涉及到了当今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另一个要害问题:对盈利企业的放纵。
  最近20年来,中国盛行“商人崇拜”和政策上的“向商人倾斜”,任何浪费污染环境的做法都可以借“发展经济”之名毫无阻碍地通行。错误的政绩观把“吸引外资”和“出口”当成了考核官员“政绩”的首要指标,出口污染环境的产品受到优惠的“出口退税”的公然鼓励,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外商投资企业被奉为上宾,并得到低税率的优惠。在这样的政策指导思想下,中国当然会面临生态环境急剧恶化的困境,高速的经济增长变为不可持续。
  为此我们必须打破“招商引资第一”的观念,打破服从低技术的国际分工的观念,不允许其它国家向中国转移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项目,不再允许向外出口污染环境、浪费资源的产品。
  政府大力资助发展环保产业、采用保护环境和节省资源的技术,同时严惩一切污染环境的行为,将中国变为一个保护环境、节省资源的循环经济的典范,变为真正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