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兴讲寺的历史沿革

2024-05-18 19:41

1. 龙兴讲寺的历史沿革

历代达官显贵和文人墨客至此甚多。明崇祯礼部尚书董其昌,前往滇巡视,路过沅陵时,患了眼疾,得寺内僧人施治,很快痊愈,于是就为龙兴讲寺写下“眼前佛国”匾额相赠,高挂于大殿正面。大学者王守仁自龙场谪归经过沅陵,特地接受辰州学子之邀,在寺内讲授《致良知》一个月,并在寺内留下提壁诗一首:“杖藜一过虎溪头,何处僧房问慧休。云起峰间沉阁影,林疏地低见江流。烟花日暖犹含雨,鸥鹭春闲自满州。好景同游不同赏,诗篇还为故人留。”1937年10月,讲寺主持妙空长老约南岳名师到寺中讲经,轰动沅陵。此次讲经后,成立了沅陵佛教会、沅陵佛教居士林、沅陵佛教四众教义研究所和沅陵佛教阳明小学等四个组织。而王阳明讲学的地方,后由其学生筑虎溪精舍,后又改为虎溪书院。

龙兴讲寺的历史沿革

2. 龙兴讲寺的介绍

龙兴讲寺在沅陵县城西北角的虎溪山麓,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学院。龙兴讲寺群体建筑装饰艺术极为丰富多彩,特别是大雄宝殿中的镂空石刻讲经莲花座,玲珑剔透,甚是精美,相传为明代所制,为国内罕见之物。

3. 龙兴寺的来历

龙兴寺,卢季询书《龙兴院寺碑》。会昌年间(841—846年),唐武宗灭佛,毁天下寺观四万余所,临平的明因寺、华严院等寺院俱遭毁灭。北宋宣和七年(1125),临平湖水溢,建妙华庵以镇之,并建普同塔一座。

南宋绍兴六年(1136年),僧慧文募缘重建妙华庵。当时,临平湖白龙潭连年风涛冲运塘,害及苏湖民田,慧文法师与临平父老用力修建,为保禳之地。绍兴十二年(1142),韦太后从金国放归。宋高宗亲自到临平迎接其母,驻跸妙华庵,故升之为寺,赐额“龙兴”。

龙兴寺的来历

4. 龙兴寺的简介

龙兴寺位於四川省彭州市城关北门囗,始建於东晋咸康三年(33年),初名“大空寺”梁武帝永定二年(558年)志公禅师扩建寺院,武则天天授二年(619年)更名“大云寺”。唐玄宗开元六年(718年)诏号“龙兴寺”。唐武宗会昌五(845年)废寺为闲地,次年三月武宗驾崩宣宗继位,大中二年(848年)预知禅师重建龙兴寺。龙兴寺历来高僧辈出,素有“七佛胜地”之美称,享誉西蜀。东晋时印度佛图澄禅师、梁朝志公国师、唐代悟达国师、道因禅师、五代预知禅师、宋代圆悟国师、明代智中一天国师等都会在寺内驻锡。唐、宋、元、明、清以来,龙天护佑,香火兴旺,久盛不衰。时到1949年国内解放战争後期,川、康两省高级将领刘文辉、邓锡侯、潘文华三将军在龙兴寺藏经楼集会,宣布和平起义并通电全国,避免了一场生灵涂炭的大血战。在此期间,龙兴寺僧众搞好後勤服务、提供食宿28天,促成了起义圆满成功。龙兴寺在金国寺院中首先作出爱国爱教的表率,所以该寺不仅在四川宗教界享有盛名,而且也是著名的革命纪念胜地。至本世纪40年代,龙兴寺占地八十多亩,有天王殿、三大士殿、大雄宝殿、藏经楼等正殿四重、配殿多座,四周红墙环护,寺後假山巍峨,古木参天。该寺布局规整合理,风格古朴,走廊连接,精美典雅。龙兴寺常住僧众一百多人,是川西平地上一座规范的十方丛林,也是开期传戒的大寺。寺内藏有清末缅甸国王赠送的玉佛,印度国王赠送的舍利子、《贝页经》,日本国增送的大藏经(这些珍贵文物现存市文管所内),古寺由以释迦牟尼佛真身舍利宝塔闻名天下。

5. 龙兴寺的龙兴寺历史地位

龙兴寺在中国佛教史上有特殊地位,堪称禅宗的祖庭。禅宗是中国佛教主要的宗派之一,为菩提达摩创立。相传达摩……传一领袈裟以为法信,授与惠可,惠可传僧璨,璨传道信,道信传弘忍,弘忍传惠能,六代相承,连绵不绝。惠能门下五大宗匠,青原行思,南岳怀让,永嘉玄觉及慧忠、神会。慧忠、神会皆出自南阳龙兴寺。史载,开元八年(720),唐玄宗因为钦仰慧忠禅师道风,将他迎请入京,并敕任南阳龙兴寺住持。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慧忠国师离开龙兴寺。慧忠国师在南阳龙兴寺弘法35年,人称南阳慧忠。  神会是中国佛教禅宗的旗帜性人物。“神会是南宗的第七祖,是南宗北伐的总司令,是新禅学的建立者,是《坛经》的作者。在中国佛教史上,没有第二人比得上他的功勋之大,影响之深”。(《胡适论禅宗》),神会“遇师于晚景,闻道于中年”,“居曹溪数载,后遍寻名迹。开元八年(720),敕配住南阳龙兴寺,续于洛阳大行禅法,声彩发挥”(宋僧传)。开元八年,神会已五十三岁,始住南阳龙兴寺。《神会语录》第一卷中记有南阳太守王弼及内乡县令张万颂、大诗人王维向其问法的事,王维称“南阳郡有好大德,有佛法甚不可思议。”其时,北宗的代表人物神秀是“二京法王,三帝门师”,在以京城为中心的广大区域,势力无以伦比。但神会无所畏惧,“我自料简是非,定其宗旨。我今谓弘扬大乘,建立正法,令一切众生知闻,岂惜身命”。以“批龙鳞,履虎尾”的勇气向北宗挑战。最为著名的是唐开元二十二年正月十五日,神会在滑台(今河南滑县)大云寺设无遮大会,兼庄严道场,与北宗公开辩法,“为天下学道者定宗旨,为天下学道者辩是非”,滑台辩法后,北宗渐衰,而南宗新盛,南宗逐渐成为禅宗正宗。唐玄宗天宝四载(745),兵部侍郎宋鼎邀敕住南阳龙兴寺僧神会到洛阳入住荷泽寺。德宗贞元十二年(796),敕皇太子集诸禅师楷定禅门宗旨,搜求传法傍正,遂有敕下,立荷泽大师为七祖。神会禅师在南阳龙兴寺弘法25年。在这25年间,禅宗七祖神会禅师以龙兴寺为基地,几度北上,通过与北禅辨法,使南阳龙兴寺在佛教史上声名远播。  可见佛教禅宗(顿悟派)的振兴与南阳“龙兴寺”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关系。中唐以后,663—780年间,在神会禅师与淅川香严寺慧忠国师以及惠能四世法孙南召县丹霞寺的创始人天然禅师等人相继倡导下,南宗逐渐成为禅宗正统的主流派,并弘盛于晚唐及五代,至宋、元、明、清尚连绵未已。成为在我国流传最久,势力最大,影响最广的佛教宗派。  神会等的禅宗思想,重在净化心灵,升华人格,建立身心与社会、自然的和谐关系。恢复建设龙兴寺,推动神会禅学思想研究,对于挖掘传统文化资源,促进和谐文化建设具有积极作用。也必然吸引国际国内学术界、宗教界对南阳更多关注,对于树立南阳传统文化品牌,促进旅游及文化等相关产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龙兴寺的龙兴寺历史地位

6. 龙兴寺的历史

龙兴寺,卢季询书《龙兴院寺碑》。会昌年间(841—846年),唐武宗灭佛,毁天下寺观四万余所,临平的明因寺、华严院等寺院俱遭毁灭。北宋宣和七年(1125),临平湖水溢,建妙华庵以镇之,并建普同塔一座。南宋绍兴六年(1136年),僧慧文募缘重建妙华庵。当时,临平湖白龙潭连年风涛冲运塘,害及苏湖民田,慧文法师与临平父老用力修建,为保禳之地。绍兴十二年(1142),韦太后从金国放归。宋高宗亲自到临平迎接其母,驻跸妙华庵,故升之为寺,赐额“龙兴”。元顺帝至元间(1264——1294年),东南寇贼蜂起,张士诚往来苏杭之间,临平当运河孔道,广严寺、安隐寺、景星观诸寺院俱不能保。此龙兴寺再毁,题额与碑石俱亡。明太祖洪武六年(1383),重建龙兴寺,改题“隆兴”。洪武二十四年(1391),朝廷诏立天下名刹为丛林,其余僧舍令其归并。当时,塘栖大善寺和清流寺、临平的广严寺和安隐寺、乔司宝庆院和觉仁寺,博陆慧日寺、亭趾罗汉寺俱立为丛林。而临平的龙兴寺和月华庵、小林的莲花院和大慈院归并之广严寺,又以临平山寂照庵、超山报恩圆满院并归安隐寺。清初,僧心悦重建龙兴寺,前后三易寒暑。由“西冷十子”之一的临平诗人沈谦撰写《重建龙兴寺募疏》,后来,此文收入《东江集钞》一书中。日久天长,龙兴寺又废。1952年3月,在龙兴桥北堍旧址处开设民办临平中学,从此隆兴寺废。1996年,龙兴寺重建,将寺址迁至南苑街道东湖村,2003年,释礼敬主持新建的龙兴寺占地10亩,筑有大雄、天王、观音诸殿。又将大悲庵、会云庵、午潮庙、北大庙、南湖庙、郭墓庙等旧时临平的祠庙附设于此。

7. 龙兴寺的简介

龙兴寺,在临海城内巾山西麓。始建于唐神龙元年(705年),初名“神龙寺”。二年(706年),改名“中兴”。景龙三年(709年),复改名“龙兴”。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又改名“开元”。龙兴寺入口的牌坊上写着“神龙古刹”便是此意。屈指算来,龙兴寺距今已有近1300年的历史。该寺在抗战时期即被毁坏,仅留始建于唐代的千佛塔,而该塔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临海龙兴寺在弘扬中国佛教天台宗时,就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唐天宝年间,鉴真大师六次东渡扶桑弘法,在其第四次东渡日本前,曾住锡于此。而龙兴寺高僧思托又随鉴真大师“四渡造舟,五次入海”,“始终六渡,经逾十二年”,成为台州第一位赴日本的高僧。思托随鉴真和尚第六次东渡日本九州后,协助鉴真大师创建了举世闻名的日本国唐招提寺,并亲撰《大唐传戒僧名记大和尚鉴真传》。鉴真圆寂后,思托还制作了鉴真干漆夹蕊座像。思托在日本传播律宗的同时,积极弘扬创立于台州的天台宗教义、并为天皇以下40人受戒,这为后来日僧入唐求法打开了大门。

龙兴寺的简介

8. 龙兴寺的历史

元代至正十二年(1352)毁于兵火。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幼年时在皇觉寺当和尚,其寺址就位于凤阳南六公里处。朱元璋当皇帝之后,想把皇觉寺恢复兴建,但旧寺附近已建皇陵,不宜拓展,便于洪武十六年(1383)在“第一山”前兴建龙兴寺,并赐名“大龙兴寺”,朱元璋亲撰《龙兴寺碑》文,设僧录官住持,颁赐龙兴寺印。 寺初建之时,规模宏大,占地1282.5亩,向有“僧童骑马关山门”之说,寺由中都名匠营建,雕刻精细,规制宏传,等级甚高,是中都城的重要建筑之一。寺宇楼阁规模极为宏丽壮观。据《大明洪武实录》载,有佛殿、法堂、僧舍之属凡三百八十一间。加之朱元璋御制龙兴寺碑文,御书“第一山”碑,更加增加了龙兴寺威严。当时有人描写这里是“梵刹西连万岁山”,“梵王宫殿屹浮寰”。 寺内原藏有朱元璋画像、铁像及铜佛、铜镬、铭文铁罄,并有御书亭一座,亭内有明太祖“第一山”手书石碑。明清两代名人诗词题刻琳琅满目,嵌于东西两廊。现尚存殿阁二十余间,占地数亩,红墙黄瓦,掩映于茂林修竹间,有“龙兴古刹”牌坊、“皆大欢喜”牌额等物;明代铸打铜镬4个,高1.45米,口面直径1.64米;铜鼓一个,高1.11米,口面直径1.01米;铜钟一座,高1.11米。明万历诗碑等文物,至今完好。寺内现有明朝文物陈列馆两个,对外开放。龙兴寺建寺发来曾重建三次,最后一次是在安徽九华山百岁宫慧庆和尚主持下筹资修建,建起了山门、大雄宝殿、天王殿、大悲亭、太祖殿、地藏殿、念佛堂、藏经楼及念佛堂,禅堂、寮房等200间,建筑面积6910:平方米。其中,主要建筑大雄宝殿面阔31米,进深22米,高21米,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堪称安徽寺庙之冠。 96年重新修建后举行开光仪式,全国乃至东南亚各地的知名寺庙主持云集凤阳。2002年春,又新建成临路牌楼一座。寺内原有清朝所植古槐本已枯萎,自90年代寺院重修后竟又发芽开花,复得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