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菜的主要种类有哪些?

2024-05-16 14:54

1. 油菜的主要种类有哪些?

油菜是几种油用十字花科芸薹属植物的通称,凡是原以采食茎叶为主而后收籽榨油的,通称为油菜。因此,油菜只是一个栽培学上的作物分类称谓,而不是一个严格的植物分类学种类名称。在世界不同国家或地区,由于原产、分布或适应性强的芸薹属植物各有不同,因此往往利用不同种类的芸薹属植物作为油菜。如我国传统上以种植白菜型油菜和芥菜型油菜为主;印度主要种植适宜干旱和高温的芥菜型油菜;欧洲主要种植耐寒性强的甘蓝型油菜和芜菁。不同种类的油菜由于形态上有较高的相似性,依据形态特征进行分类,有时难以区分不同种类油菜,往往导致分类上的混乱,很不利于油菜的研究和利用。卡皮钦柯通过染色体组分类研究,发现芸薹属植物中存在n=8,9,10三个基本染色体组。日本学者盛永和禹长春等人,通过芸薹属植物种间杂交和染色体组同源性研究,进一步明确了芸薹属植物种间的亲缘关系,提出芸薹属栽培油菜主要有6个种(或细胞同类群Cytodemes),6个种可分为基本种或初生种和复合种或次生种,基本种有3个即黑芥、甘蓝和芸薹。复合种3个分别为甘蓝型油菜、芥菜型油菜和埃塞俄比亚芥。3个复合种分别由对应的2个基本种杂交后异源多倍化进化而成,即甘蓝型油菜由芸薹和甘蓝复合而成,芥菜型油菜由芸薹和黑芥复合而成,埃塞俄比亚芥由甘蓝和黑芥复合而成。6个主要种之间的亲缘关系可用著名的禹氏三角表示。禹氏三角清晰地阐明了芸薹属植物中与油菜密切相关的各个物种间的亲缘关系,并不断为新的研究证据所证实,因而得到各国学者的公认。
禹氏三角表示芸薹属油菜基本种与复合种染色体组间的关系

油菜的主要种类有哪些?

2. 油菜有哪些优良品种?

(1)矮杂一号: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1989年审定,命名为GS矮杂一号。该品种是南京农业大学园艺系与南京市蔬菜研究所利用矮脚黄雄性不育两用系的不育株与短白梗自交系配制育成的杂交种。株高40~45厘米,开展度40~50厘米,株型直立,微束腰。叶片卵圆形、淡绿色。叶柄白色,扁到半圆形,长10~14.5厘米,宽3.5~5.5厘米。单株重0.5千克左右。为早熟种。质嫩纤维少,味淡,较耐热。
(2)四月慢:上海农家品种。株高20~24厘米,开展度30~35厘米,植株直立,束腰。菜头直径9~10厘米。叶片卵圆形,叶长12~15厘米、宽10~13厘米,深绿色,叶面平滑、较厚。叶柄绿白色,扁平稍内凹,较肥厚,柄长6~8厘米,上狭下宽。单株重0.5~0.75千克,667米2产1000~1500千克。抗寒性强,抽薹晚,粗纤维少,品质好。春季定植后,45天左右收获,秋季播种约40天左右收获。
(3)瓢儿菜:南京农家品种。属塌菜类,植株半塌地。叶深绿近圆形,叶面皱褶,叶柄白色,心叶有黄绿和绿色两种,冬季心叶可内卷形成一个小球,内黄外绿,色彩分明,形态独特,品质好,生长慢,耐寒性强。
(4)南农矮脚黄:利用南京矮脚黄二倍体经秋水仙素对其幼苗进行诱导,然后经过多年多次鉴定选择而育成的同源四倍体油菜新品种。该品种株高28.8厘米,开展度31.7厘米。单株平均叶数为20片,最大叶长22厘米,宽19厘米,近圆形,翠绿色。叶柄白色,长9厘米,厚1.4厘米,属半圆梗。单株重485克,生长期60~80天。667米2产量2000~2500千克。品质优,风味甜脆而鲜嫩。耐寒性强,短时间-5℃下无严重冻害,抽薹晚,对病毒病、霜霉病的抗性强。不耐贮运,需及时上市。该品种多作为秋季分期播种、分期收获,冬春季可在温室大棚内育苗或栽培,更适合在保护地内与果菜类间套作,提高经济效益。
(5)青帮油菜:北京地方良种。株高35.6厘米,开度26.5~38.5厘米。植株直立,全株有15~20片叶,叶长13.6厘米,宽11厘米,叶片顶部近圆形,正面深绿色,背面稍淡,叶面平滑,稍有光泽。叶柄长20厘米,宽2.7厘米,厚0.37厘米,浅绿色,直立向上,基部较大,呈束腰状,叶片和叶柄表面均有白色蜡粉。单株重130~250克,最大可达500克以上。抗病性、耐寒性均较强,较耐贮运。品质中等。每667米2产2000~3000千克。适宜春、秋露地及冬季保护地栽培。

3. 油菜花~~~~~~~~~~急用!!!

油菜花原产地在欧洲与中亚一带,植物学上属于一年生草本植物,十字花科。在我国栽培较广,以长江流域和以南各地为最多。
观看排名 地方 
第一名 陕西汉中 
第二名 江苏兴化 
第三名 湖北荆门 
第四名 云南罗平 
第五名 重庆潼南 
第六名 青海门源 
第七名 浙江瑞安 
第八名 上海奉贤 
第九名 江西婺源 
第十名 贵州贵定 
油菜花是由4枚花瓣、1枚雌蕊、4枚长雄蕊和两枚短雄蕊形成的小花朵,含有很丰富的花粉。种子含油量达35~50%,可以榨油或当作饲料用。除此,油菜花的嫩茎及叶也可以当作蔬菜食用。   油菜花是最容易栽培的农作物之一,农民常于农田冬春休耕期间在田里洒上油菜籽,播种后约两个月便开出朵朵黄色的小花,等到第二年春天农民再将油菜耕入土中以增加土壤的养分。而开花后结的果实,是我国第一大食用植物油原料。
油菜花图片欣赏(18张)  由于花粉中含有丰富的花蜜,常引来翩翩彩蝶与小虫子飞舞于花间,由此平添了乡间田园缤纷的景致。但是不好之处是有时容易造成农人后续春耕时除虫的困扰。   油菜花制成的果汁在医疗上据说有预防高血压、贫血和伤风等功效。调制的方法很简单:油菜一两、少许苹果与柠檬,将油菜和苹果切碎,放入果汁机搅拌成汁,再加柠檬汁和少许蜂蜜就完成了。   油菜是包括芸苔属植物的许多个物种。凡是栽培的十字花科(ruciferae)芸苔属(Brassica)植物用以收籽榨油的,都叫油菜。就我中国种植的油菜而言,可以分为三大类型,即白菜型、芥菜型和甘蓝型。白菜型原产于中国,主要集中于长江流域和西北高原各地。芥菜型主要集中于西北和西南地区。甘蓝型则是20世纪30~40年代从日本和欧洲流入我国,主要集中于黄淮和长江流域各地。油菜在我国分布极广,北起黑龙江和新疆,南至海南,西至青藏高原,东至沿海各省均有种植。按生态划分,可分为冬油菜和春油菜两个大区。其界线可以是东起山海关,经长城沿太行山南下,经五台山过黄河至贺兰山东麓向南,过六盘山再经白龙江上游至雅鲁藏布江下游一线,其以南以东为冬油菜区,其以北以西为春油菜区。以1996年为例,中国冬油菜和春油菜的种植面积分别占93.4和6.6%,总产分别占94.2%和5.8%。其中长江流域冬油菜占我国油菜种植面积的82.2%,总产占83.5%,既是我国油菜的主产区,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油菜生产带,其菜籽总产占世界菜籽总量的25%。   新中国50年来,油菜作为最主要的油料和经济作物发展稳中有升,新品种推广实现了三次革命。建国初期通过品种评选推广的一些油菜优良品种如七星剑、宁波油菜、兴化油菜、浠水白等,对我国油菜生产的恢复与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开始推广从国外引进的甘蓝型油菜—胜利油菜,并以系统选育为主,选育出一批适合于中国多熟制栽培的甘蓝型油菜品种,实现了中国油菜品种由白菜型向甘蓝型转变的第一次革命。 20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在油菜杂种优势利用方面
油菜花图片集锦(19张)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在国际上首先发现具有实用价值的玻里马(Polima)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并首先实现了三系配套。通过对细胞质雄性不育、细胞核雄性不育、自交不亲和、化学杀雄、天然杂交、孤雄生殖及辐射育种方法的研究,选育出了一批在生产上发挥重要作用的油菜新品种,如甘油5号、湘油5号等。统计表明,我国油菜的种植面积、单产水平和年均总产50年代分别为2903.5万亩、30.9公斤/亩和88.7万吨。60年代分别为2381.5万亩、32.0公斤/亩和78.6万吨。70年代分别为3214.8万亩、45.4公斤/亩和146.4万吨。1979年达到240.2万吨,首次超过中国历史上最高的1934年产量190.7万吨;80年代是中国油菜生产的快速增长时期,由于中油821、秦油2号等丰产性好、抗(耐)病性较强的甘蓝型品种的推广与应用,使中国油菜单产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种植面积、单产水平和年均总产分别为6368.3万亩、76.7公斤/亩和488.4万吨,分别比70年代增长98.1%、68.9%和233.6%,实现了我国油菜向高产、稳产、高抗转变的第二次革命。进入90年代,无论是种植面积、单产水平和总产量均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20世纪90年代的前8年(1990~1997年)平均为9152.2万亩、88.5公斤/亩和812.9万吨,分别比20世纪80年代增长43.7%、15.4%和66.4%。值得一提的是经过全国20多个科研单位近二十年的协作科技攻关以及中国一加拿大或澳大利亚、美国等重大国际合作研究,中双四号、华杂4号、油研7号、中油杂1号等一批优质双低新品种已陆续开始大面积推广应用,现已育成40余个熟期、产量和抗性接近或达到常规双高品种水平的双低油菜品种或组合。至1998年,全国双低油菜面积已接近3000万亩,揭开了中国油菜生产由单一的产量型向产量、质量结合型转变的序幕,开始实现油菜品种向优质高效转变的第三次革命。

油菜花~~~~~~~~~~急用!!!

4. 油菜精(少)量直播机有哪几种类型?

目前,油菜直播机常用机型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传统的稻麦条播机改进后用于油菜直播;另一类是近年研究开发的油菜精(少)量直播机。

5. 油菜花的资料

油菜花,别名芸薹(YUN TAI),拉丁文名Brassica campestris,原产地在欧洲与中亚一带,是一种十字花科的一年生草本植物。
植株笔直丛生,茎绿花黄,基生叶呈旋叠状生长,茎生叶,一般是互生,没有托叶。花两性,辐射对称,花瓣4枚,呈十字形排列,花片质如宣纸,嫩黄微薄。雄蕊通常6枚,4长2短,通常称为“四强雄蕊”,雌蕊由二心皮构成,子房位置靠上。
茎圆柱形,直径大多在0.1-0.8厘米之间,多分枝,茎杆较软;叶互生,叶大,浓绿色,无叶柄及托。三、四月间,茎梢着花,花为总状花序,花萼片四片,黄绿色,花冠四瓣,黄色,呈十字形。果实为长角果,到夏季,成熟时开裂散出种子,紫黑色,也有黄色。

扩展资料:
油菜花含有很丰富的花粉。种子含油量达35~50%,可以榨油或当作饲料用。除此,油菜花的嫩茎及叶也可以当作蔬菜食用。
油菜花是中国第一大食用植物油原料。
油菜花制成的果汁在医疗上据说有预防高血压、贫血和伤风等功效。
病虫害:油菜的主要病害,有菌核病和病毒病。菌核病多发生在油菜开花期和子实期,可用托布津或多菌灵水溶液进行喷雾防治。病毒病可通过防治蚜虫来减轻病害。
防治蚜虫每亩可用40%乐果乳剂500克,加水配成1000~1500倍液喷雾,或用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3000~5000倍液喷雾防治。或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50克,或40%灭病威胶悬剂200克,加水75公斤配匀后,均匀喷布于植株中下部茎、枝、叶和上部花序上。
江岭:中国四大油菜花海之一 ,10万亩梯田油菜花海被赞誉为天上人间。世界级摄影基地,婺源春季旅游赏花必游景点,婺源田园风光的经典代表。
由于古树、河流、梯田、农舍、农作物合理布局,体现了人与自然的亲近、和谐“天人合一”在这里得以展示完整。尤其是山顶人家成了江岭风光的大背景,远眺白墙黛瓦掩在黄花绿树间,阵阵云雾飘来,恍若天上人间,被誉为中国春季“四大花海”之一。
香港著名的摄影家陈复礼曾以此为主题的作品《天上人间》获得了国际摄影大赛金奖,并赞誉为“中国最美的乡村”。 我国著名导演冯小刚拍摄的新片《集结号》也曾到此取外景。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油菜花

油菜花的资料

6. 油菜的俗名

青菜。
http://www.agri.ac.cn/agri_net/06/6-2/71yiucai.htm

7. 油菜是什么时候出世的

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油菜花传入中国.
  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开始推广从国外引进的甘蓝型油菜—胜利油菜,并以系统选育为主,选育出一批适合于中国多熟制栽培的甘蓝型油菜品种,实现了中国油菜品种由白菜型向甘蓝型转变的第一次革命。
  20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在油菜杂种优势利用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在国际上首先发现具有实用价值的玻里马(Polima)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并首先实现了三系配套。通过对细胞质雄性不育、细胞核雄性不育、自交不亲和、化学杀雄、天然杂交、孤雄生殖及辐射育种方法的研究,选育出了一批在生产上发挥重要作用的油菜新品种,如甘油5号、湘油5号等。

油菜是什么时候出世的

8. 油菜花原产地是中国吗?如果不是的话,那么是什么时候引进中国的呢?要有根据的额!!!

油菜花原产地在欧洲与中亚一带,植物学上属于一年生草本植物,十字花科。在我国栽培较广,以长江流域和以南各地为最多。新中国50年来,油菜作为最主要的油料和经济作物发展稳中有升,新品种推广实现了三次革命。建国初期通过品种评选推广的一些油菜优良品种如七星剑、宁波油菜、兴化油菜、浠水白等,对中国油菜生产的恢复与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开始推广从国外引进的甘蓝型油菜—胜利油菜,并以系统选育为主,选育出一批适合于中国多熟制栽培的甘蓝型油菜品种,实现了中国油菜品种由白菜型向甘蓝型转变的第一次革命。20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在油菜杂种优势利用方面

油菜花图片集锦(19张)
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在国际上首先发现具有实用价值的玻里马(Polima)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并首先实现了三系配套。通过对细胞质雄性不育、细胞核雄性不育、自交不亲和、化学杀雄、天然杂交、孤雄生殖及辐射育种方法的研究,选育出了一批在生产上发挥重要作用的油菜新品种,如甘油5号、湘油5号等。统计表明,中国油菜的种植面积、单产水平和年均总产50年代分别为2903.5万亩、30.9公斤/亩和88.7万吨。60年代分别为2381.5万亩、32.0公斤/亩和78.6万吨。70年代分别为3214.8万亩、45.4公斤/亩和146.4万吨。1979年达到240.2万吨,首次超过中国历史上最高的1934年产量190.7万吨;80年代是中国油菜生产的快速增长时期,由于中油821、秦油2号等丰产性好、抗(耐)病性较强的甘蓝型品种的推广与应用,使中国油菜单产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种植面积、单产水平和年均总产分别为6368.3万亩、76.7公斤/亩和488.4万吨,分别比70年代增长98.1%、68.9%和233.6%,实现了中国油菜向高产、稳产、高抗转变的第二次革命。进入90年代,无论是种植面积、单产水平和总产量均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20世纪90年代的前8年(1990~1997年)平均为9152.2万亩、88.5公斤/亩和812.9万吨,分别比20世纪80年代增长43.7%、15.4%和66.4%。值得一提的是经过全国20多个科研单位近二十年的协作科技攻关以及中国一加拿大或澳大利亚、美国等重大国际合作研究,中双四号、华杂4号、油研7号、中油杂1号等一批优质双低新品种已陆续开始大面积推广应用,现已育成40余个熟期、产量和抗性接近或达到常规双高品种水平的双低油菜品种或组合。至1998年,全国双低油菜面积已接近3000万亩,揭开了中国油菜生产由单一的产量型向产量、质量结合型转变的序幕,开始实现油菜品种向优质高效转变的第三次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