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益递增的因素

2024-05-19 11:35

1. 收益递增的因素


收益递增的因素

2. 收益递增的因素

收益递增因素在各种条件下的影响因素各不相同。以规模递增因素为例。
规模收益递增指的是:如果所有投入品的数量都以相同的百分数增加,并导致产量增加的百分数大于该百分数,就是规模收益递增的。
增加生产规模,会使规模收益递增。这是因为有以下因素在起作用。
(1)工人可以专业化。在小企业中,一个工人可能要做好几种作业;在大企业中工人多,就可以分工分得更细,实行专业化。这样就有利于工人提高技术熟练程度,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
(2)可以使用专门化的设备和较先进的技术。小企业因为产量少,只能采用通用设备。大企业实行大量生产,有利于采用专用设备和较先进的技术。
(3)大设备单位能力的制造和运转费用通常比小设备要低。例如,大高炉比小高炉、大型电机比小型电机单位能力的制造成本和运转成本要低。
(4)生产要素具有不可分割性。例如,一座
1000吨的高炉,由于不可分割,除非产量达到1000吨,否则就不能充分利用。
(5)其他因素。如大规模生产便于实行联合化和多种经营;便于实行大量销售和大量采购(可以节省购、销费

3. 递延收益和其他收益的区别

递延收益和其他收益的区别:
递延收益是指尚待确认的收入或收益,也可以说是暂时未确认的收益,它是权责发生制在收益确认上的运用。而其他收益是损益科目,是直接计入了损益的事项,今后不需要摊销。
递延的意思就是往以后年度延伸,和递延所得税中的递延是一个意思,所以,递延收益是一种长期性的负债(非流动负债)。政府不可能无缘无故就给企业进行补助的,肯定是有原因的,补助给企业的钱限定用于特定产业或项目,比如新能源汽车、环保设备、人才引进等等。

企业收到资金时,还不能算作是企业的收益,只有用出去了,对应部分的资金才属于一种收益。因为没用使用时,不能保证一定会使用掉,没有使用的资金要退回给政府。也就是说,企业收到资金时,钱虽然到账了,但是还不能说就属于自己了,还属于政府,花出去了才属于自己。所以,在没有用出去以前,都是一种负债,对政府的负债,只有以后在指定项目上花掉了才能转为收益。

同样的逻辑,如果补助的项目,就是以前发生的成本费用是与企业日常经营活动相关的,就计入其他收益,如果如非日常经营活动相关的,就计入营业外收入。

递延收益和其他收益的区别

4. 其他收益和递延收益的区别

 其他收益:2017年5月10日,财政部修订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16号——政府补助》,自2017年6月12日起施行。


“其他收益”是本次修订新增的一个损益类会计科目,应当在利润表中的“营业利润”项目之上单独列报“其他收益”项目,计入其他收益的政府补助在该项目中反映。该科目专门用于核算与企业日常活动相关、但不宜确认收入或冲减成本费用的政府补助。
递延收益:是指尚待确认的收入或收益,也可以说是暂时未确认的收益,它是权责发生制在收益确认上的运用。与国际会计准则相比较,在中国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中,递延收益应用的范围非常有限,主要体现在租赁准则和收入准则的相关内容中。

递延收益是指尚待确认的收入或收益,也可以说是暂时未确认的收益,它是权责发生制在收益确认上的运用。与企业日常活动相关的政府补助,应当按照经济业务实质,计入其他收益。递延收益是负债性质的科目,需要在今后一段时间摊销计入损益事项。而其他收益是损益科目,是直接计入了损益的事项,今后不需要摊销。

5. 收益递增的因素


收益递增的因素

6. 什么是递延收益?

在金融学上,递延收益是指尚待确认的收入或收益,也可以说是暂时未确认的收益,它是权责发生制在收益确认上的运用。与国际会计准则相比较,在中国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中,递延收益应用的范围非常有限,主要体现在租赁准则和收入准则的相关内容中。
第八条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应当分别下列情况处理:(一)用于补偿企业以后期间的相关费用或损失的,确认为递延收益,并在确认相关费用的期间,计入当期损益。(二)用于补偿企业已发生的相关费用或损失的,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第九条已确认的政府补助需要返还的,应当分别下列情况处理:(一)存在相关递延收益的,冲减相关递延收益账面余额,超出部分计入当期损益。(二)不存在相关递延收益的,直接计入当期损益。2006新《企业会计准则第16号——政府补助》的第二章《确认和计量》中第七条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应当确认为递延收益,并在相关资产使用寿命内平均分配,计入当期损益。但是,按照名义金额计量的政府补助,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7. 递延收益是什么?

  递延收益是指尚待确认的收入或收益,也可以说是暂时未确认的收益,它是权责发生制在收益确认上的运用。与国际会计准则相比较,在我国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中,递延收益应用的范围非常有限,主要体现在租赁准则和收入准则的相关内容中。
  递延收益在租赁业务核算中的体现及运用
  在2001年财政部发布并实施的《企业会计准则---租赁》准则中,出租方在核算中增设了递延收益---未实现融资收益科目,该科目核算企业由融资租赁业务所产生的应收而尚未收到的融资收益总额。该科目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1.确认未实现融资收益。出租人在出租资产时,应当确认未实现融资收益,并记入递延收益---未实现融资收益科目。未实现融资收益的计算公式为:
  未实现融资收益=(最低租赁收款额+未担保余值)-(最低租赁收款额的现值+未担保余值的现值)
  其会计处理为:借记应收融资租赁款科目,贷记融资租赁资产科目和递延收益---未实现融资收益科目。
  2.未实现融资收益的分配。出租人每期收到的租金包括了本金和利息两部分,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未实现融资收益应当在租赁期内各个期间进行分配,确认为各期的融资收入。出租人每期收到租金时,按收到的租金数额,借记银行存款科目,贷记应收融资租赁款科目。同时,根据当期应确认的融资收入金额,借记递延收益---未实现融资收益科目,贷记主营业务收入---融资收入科目。
  3.未担保余值损失的确认与恢复。期末,如果出租人的未担保余值的预计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其差额应当确认为当期的损失,借记递延收益---未实现融资收益科目,贷记未担保余值科目。如果已确认的未担保余值损失又得以恢复,应在原已确认的损失金额内转回,借记未担保余值科目,贷记递延收益---未实现融资收益科目。
  4.在售后租回业务中,承租人的会计处理。在售后租回业务中,承租人应设置递延收益---未实现售后租回损益(融资租赁)科目,用以核算在售后租回交易中售价与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租赁资产按高于资产账面价值出售时,借记银行存款科目,贷记固定资产清理、主营业务收入、递延收益---未实现售后租回损益(融资租赁)等科目;租赁资产按低于资产账面价值出售时,借记银行存款、递延收益---未实现售后租回损益(融资租赁)等科目,贷记固定资产清理、主营业务收入等科目。

递延收益是什么?

8. 递延收益

递延收益是指尚待确认的收入或收益,也可以说是暂时未确认的收益,它是权责发生制在收益确认上的运用。
与国际会计准则相比较,在中国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中,递延收益应用的范围非常有限,主要体现在租赁准则和收入准则的相关内容中。

递延收益介绍:
企业在进行递延收益处理的时候,应特别注意与此相关的所得税问题。根据《关于企业补贴收入征税等问题的通知》第一条:企业取得国家财政性补贴和其他补贴收入,除国务院、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规定不计入损益者外,应一律并入实际收到该补贴收入年度的应纳税所得额。
根据该规定,按照新企业会计准则的核算要求,企业在以后期间收到政府补助金额,在年度所得税汇总清算时,符合递延所得税负债的确认条件时应确认一项递延所得税负债。如果企业在当期收到该政府补助金额,在年度所得税汇总清算时,符合递延所得税资产确认条件时需要确定一项递延所得税资产。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