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鳍豚简介

2024-05-03 06:17

1. 白鳍豚简介


白鳍豚简介

2. 白鳍豚有什么特点?

白鳍豚又名白鳍豚,俗称“白鳍”、“白夹”、“江马”。白鳍豚属鲸类淡水豚类,为我国特有珍稀水生哺乳动物,有“水中熊猫”之称,也是世界上昀濒危的鲸目动物。
白鳍豚仅产于我国长江中下流域,具长吻,身体呈纺锤形,全身皮肤裸露无毛,喜欢群居,性情温顺谨慎,视听器官严重退化,声呐系统特别灵敏。
白鳍豚至20世纪70年代由于种种原因使其种群数量减少,2002年估计已不足50头,白鳍豚不仅被列为国家一级野生保护动物,也是世界12种昀濒危动物之一。2007年8月8日,《皇家协会生物信笺》期刊内曾经发表报告,正式公布白鳍豚功能性灭绝。
2011年7月6日,在长江中打鱼的渔民,发现3头白鳍豚出现在长江江面上。

3. 白鳍豚是什么样?生长在哪里


白鳍豚是什么样?生长在哪里

4. 江豚是不是白鳍豚

不是江豚,是鼠海豚科的一个物种。江豚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一种小型鲸类。白鳍豚,也称为白暨豚、白鳍,是一种淡水鲸类白鱀豚科动物,仅产于中国长江中下流域

5. 白鳍豚的特征是什么?

自鳍豚属鲸目,齿鲸亚目,淡水豚总类,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水生哺乳动物。估计白鳍豚现存约20只,属一级保护动物,号称“长江里的大熊猫”。历史上白鳍豚不但分布于上起黄陵庙(宜昌以上)、下至长江入海口的长江干流,而且长江沿岸的大型支流和湖泊都有它的分布。到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其分布范围缩小为上起湖北枝城、下至江苏浏河口的长江干流,在支流和湖泊中已没有它们的踪影。


白鳍豚身体呈流线型,体态矫健优美。成年白鳍豚一般体长约2.5米,体重100至200千克,雌兽略小于雄兽。至2006年为止,已发现的最大雌兽体长253厘米,体重237千克;而已发现的最大的雄兽体长216厘米,体重125千克。一只雄性白鱀豚脑子重量可达470克,无疑也是一种聪明的动物,智力可与海豚媲美。但白鳍豚生性胆小,很容易受到惊吓,一般都远离船只,很难接近,加之其种群数量很少,活动区域广阔,所以在野生状态下对白鳍豚的研究十分有限。


白鳍豚皮肤光滑细腻,富有一种特殊的弹性,原理与竞赛式游泳衣着中使用具有弹性的尼龙织料相同,能够减少在水中快速游动时身躯周围产生的湍流。它的尾鳍扁平地分为两叉,两边的胸鳍呈扁平的手掌状,背鳍呈三角形。这四鳍给白鳍豚提供了优良的水中游动时方向与平衡的控制力,再加上光滑高弹性的皮肤与流线型的身躯,白鳍豚在逃避危险的情况下可达每小时60千米的游速。平常它保持着每小时10至15千米的游速。


新生幼体体色略深,成年白鳍豚一般背面呈浅青灰色,腹面呈洁白色,在阳光的照耀下尤其光亮。水平伸展的鳍肢和尾鳍上下两面分别与背面和腹面同色,这样的颜色分布恰好与环境颜色相符。当由水面向下看时,背部的青灰色和江水混为一体很难分辨;当由水底向上看时,白色的腹部和水面反射的强光颜色相近也很难被发现。这使得白鳍豚在逃避敌害、接近猎物时,有了天然的隐蔽屏障。


白鳍豚吻突狭长,伸向前方,约30厘米左右。其牙齿密密麻麻地排布于上下颔两边,共130多颗圆锥形的牙齿。前额呈圆形,向前隆起,好似照相机中聚焦的透镜,所以被称为“额隆”,这是白鳍豚发音器官最重要的部分。呼吸孔或“鼻孔”位于头顶的左上方,呈小长圆形,启闭自如。平常白鳍豚会每隔10至30秒钟突出水面换气一次,在换气过程中会发出“噗嗤噗嗤”的响声。


白鳍豚的眼睛位于嘴角的后上方,小似绿豆。外耳廓已经消失,耳孔仍存在,但小似针眼并且闭塞不通,是一种痕迹器官。因为白鳍豚长期生存于长江的浊水中,它的视觉和听觉均退化严重,在水中主要以发射声纳接收信号来识别物体。白鳍豚的上呼吸道有着三对独特的气囊与一个形似鹅头的喉咙,但是因为生存于水中靠水发音,所以并没有陆地动物在空气中发音所需要的声带。用特制的水听器,可以听到白鳍豚发出的“的答”“嘎嘎”等数十种不同的声音。白鳍豚发出的声音常为两声一对,发出声音后会安静的等待着回声,从而辨出自己与产生回声的阻碍的距离和大小,并且考虑是否游向目标。它又会在收到回声后的不久发出新的一对声音,稍候又安静一阵等待回声。第二次回声收到后,它便可以分析出目标游动的方向与速度,白鳍豚就是这样如人造声纳般的做回声定位。用这独特的声纳系统,它时常还可以在江底的淤泥中捕捉食物,也可以发出人耳听不见的高频率音波,与十多千米外的同伴联系。这种依靠回声定位了解环境变化的情况,在生物学、仿生学和生理学等方面具有广泛的科研价值。


白鳍豚的大脑表面积要比海豚的大,大脑的重量约占总体量的0.5%,其中平均一只重95千克的雄豚,大脑重470克。这等重量已接近大猩猩与黑猩猩的大脑重量,甚至某些学者认为白鳍豚比长臂猿和黑猩猩更聪明。白鳍豚主要生活在长江中下游及与其连通的洞庭湖、鄱阳湖、钱塘江等水域中,通常成对或10余头在一起,喜在水深流急处活动。


白鳍豚寿命可达30多年,雌兽一般在6岁达到性成熟,雄兽为4岁。成年白鳍豚每年发情两次,分别在3月至5月,8月至10月。孕期为10至11个月,一胎一仔,偶有两仔。野生状态下,成年白鳍豚雌雄比例为1:1,但雌兽怀孕率一般仅为30%,自然繁殖率很低。


白鳍豚是食肉动物,口中约有130个尖锐牙齿,为同型齿。常在晨昏时游向岸边浅水处进行捕食,一般以整条吞食体长小于6.5厘米的淡水鱼类为主,也吃少量的水生植物和昆虫。呼吸时,头部先出水,然后全部露出水面,在水面游动2米后,再入水中。


1980年1月,湖北省嘉鱼县渔民在靠近洞庭湖口的长江边捕获世界上第一头活体雄性白鳍豚,其随即被送往位于湖北武汉的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人工饲养,取名“淇淇”。科学家对淇淇的行为、生理、包括季节变化规律,血液学、治疗、饲养等方面的研究,一一填补了对白鳍豚知识的空白。我国于当年12月15日临时增发T.57《白豚》邮票一套2枚,分别为“悠然自得”和“环游潜底”,发行量150万套。随着“淇淇”在国内外的名声和影响越来越大,在邮票发行整整一个月后,又发行SB(2)《白豚》小本票。生活在武汉的“淇淇”从此成为武汉的“形象大使”。1992年9月29日~10月5日,第四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在湖北武汉举行。同年9月28日发行JP.33《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四届大学生运动会》纪念邮资明信片,“淇淇”腰围绶带、鳍捧花束,作为该届大运会的吉祥物亮相邮资图。2000年2月25日,我国发行2000一3S《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级)(一)》特种邮票小版张。小版张含10枚邮票和两枚无面值过桥票,其中第七枚面值2.60元的为“白豚”。当时白鳍豚整个种群不足百头!2002年7月14日,“淇淇”离开了我们,白鳍豚自然种群的命运再次阴云笼罩。根据化石记载,白鳍豚于2500万年前由太平洋迁徙至长江。中国两千多年前的古籍《尔雅》中,亦有对白鳍豚的描述,视之为江神。白鳍豚曾广泛存在于长江流域的洞庭湖及鄱阳湖湖区,在长江中的分布最远至三峡地区葛洲坝上游35千米处,至上海附近的长江入海口都曾有发现。估计历史上曾经有5000头之多。但长期以来,随着人类活动的影响,其种群数量不断减少,分布区域也在逐渐缩小。

白鳍豚的特征是什么?

6. 白鳍豚是什么样?生长在哪里?


7. 白鳍豚的外形是什么样的?

鲸目淡水豚科,喙狭长,可达30厘米,眼极小,位于口角上方。无耳壳,耳孔小似针孔,位于眼的后下方。鼻孔1个,偏于头顶左侧。背鳍呈三角形。鳍肢较宽,末端钝圆。尾鳍凹陷,呈新月形。背面浅蓝灰色,腹面白色,鳍均呈青灰色或灰色。产仔期可能在5月。

白鳍豚的外形是什么样的?

8. 白鳍豚有什么特征

可爱的白鳍豚
白暨豚(bái jì tún)(Lipotes vexillifer)脊椎动物,哺乳纲,淡水豚科。又称白鳍豚。为我国特产的1种小型鲸。体呈纺锤形,长1.5~2.5米,重可达230公斤。吻部狭长,约30厘米,前端略上翘。喷气孔纵长,位于头顶左侧。眼极小,在口角后上方。耳孔呈针眼状。背鳍三角形,鳍肢较宽,末端钝圆,尾鳍呈新月形。身体背面浅蓝灰色,腹面白色。白暨豚主要生活在长江中下游及与其连通的洞庭湖、鄱阳湖、钱塘江等水域中,通常成对或10余头在一起,喜在水深流急处活动。白暨豚是食肉动物,口中约有130个尖锐牙齿,为同型齿。以淡水鱼类为食,常在晨昏时游向岸边浅水处进行捕食。也吃少量的水生植物和昆虫。呼吸时,头部先出水,然后全部露出水面,在水面游动2米后,再入水中。寿命可达30多年。白暨豚依靠回声定位了解环境变化的情况,在生物学、仿生学和生理学等方面具有广泛的科学研究价值。近年,湖北、安徽和江苏等地正在开展对白暨豚的科学研究工作。由于数量稀少,又为世上稀有的古老动物,现已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