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缺失症的主要后果

2024-05-16 15:06

1. 自然缺失症的主要后果

1. 儿童对于自然界缺乏起码的尊重。儿童不再理解食物的来源,不再认识家乡的动植物,不再对家乡的地理感兴趣。Louv写道在过去三十年里,儿童越来越少的自然体验对社会是有着深远的影响的,不仅仅是对未来的一代健康体质的影响,最终将对整个地球的生态环境有巨大的影响。自然缺失症也有可能导致新的一代人的平均寿命较他们的父辈下降。2.忧郁症和注意力缺乏症有上升趋势。Louv说,“当孩子不再接触自然,很多问题都会出现,比如压力过大,忧郁和无法集中注意力”。而每周在自然界中度过静谧、放松的时光对缓解这些症状大有好处。3. 在学校中,压力过大和注意力缺乏症会造成儿童各科学业水平的下降,以及创造力的下降(由于在自然中玩耍为主动的发现,而玩电子产品或看电视为被动的接受)。4.儿童肥胖症也成为了一个显著的社会问题。目前大约有9百万的年龄6至19岁的儿童有肥胖症。学校中大多使用在操场上锻炼的形式对付儿童肥胖,而Louv认为最佳、最有效的锻炼方式是在自然界中呈放松状态的活动(而不是有计划的、有领导的、强调竞争意识的体育活动)。

自然缺失症的主要后果

2. 自然缺失症的产生原因

人一旦与自然长时间完全断裂,很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身体、心理问题。锦州市心理医院心理咨询师王敬英表示,人体是个生物电磁场,我们生活在大自然的大电磁场中,一旦大自然的平衡更改或被阻挡,身心就会引发各种的病态、不舒服,我们身边各种现代化的物质都是不导电的物质,使我们每天都在“绝缘体”的世界中生活,没有与“地气”相通,释放负电荷,人们很容易变得孤独、焦躁、易怒。人的心智是通过感官和知觉形成在思维上的认知整合、判断、推理,如果孩子们没有真实的认知,没有与自然的接触,没有在自然中学习、探索、体验的经历,他们的感觉和知觉都会受到影响,容易变得孤独、焦躁、易怒,在道德、审美、情感、智力成长中有所缺失。人类完整的知识结构应包括社会知识、自然知识、文化知识、生活知识等等多方面,而不是目前很多教育者和家长都在盲目追随的仅仅文化知识一种,而造成了其他方面知识的缺失。理查德·洛夫在他的著作《林间最后的小孩——拯救自然缺失症儿童》中曾指出,“孩子就像需要睡眠和食物一样,需要和自然的接触”。  父母出于工作因素,自己不再经常到户外活动。而更是出于安全因素的考虑,很少让孩子独立外出体验大自然。Louv相信这是造成自然缺失症的首要原因。  2. 在社区和城市中“可接触的”自然景观的缺失。这是政府和教育者的职责。很多公园和保护区都限制人们进入,或者是竖着“请不要践踏自然植被”的告示牌。环保主义者和教育工作者建议孩子们“只能观察大自然,但不要乱采乱折”,进一步地阻隔了儿童和自然的联系。Louv指出尽管人们这样做是为了保护环境,但最终对于人和环境关系的作用并不一定是积极的。Louv认为真正的体验自然应该是将人看做自然的一部分,而不是将人作为自然的旁观者。3. 越来越多“留在室内”的原因。随着电视机、电脑、游戏机和手机的迅速普及, 儿童有越来越多的原因留在室内——美国儿童平均每周(除睡眠外)在室内度过的时间为44小时。

3. 自然缺失症的定义

自然缺失症是是美国作家Richard Louv的畅销书《林间最后的小孩》中提出的一个术语。Louv在书中强调,自然缺失症不是一种需要医生诊断或需要服药治疗的病症,而是当今社会的一种危险的现象,即儿童在大自然中度过的时间越来越少,从而导致了一系列行为和心理上的问题。造成自然缺失症的原因主要有:父母阻碍儿童在户外玩耍,可供玩耍场地的减少,以及电子产品的日益盛行。

自然缺失症的定义

4. 自然缺失症的介绍

自然缺失症(nature-deficit disorder)是由美国作家理查德·洛夫提出来的一种现象,即现代城市儿童与大自然的完全割裂,也有人对其给出自己的解释:“某种对大自然的渴望,或者对自然界的无知,皆因缺乏时间到户外,特别是乡野田园所致”,现实生活中,“自然缺失症”人群已经从儿童扩展到了成人。

5. 什么样的孩子容易患自然缺失症?


什么样的孩子容易患自然缺失症?

6. 孩子的自然缺失症表现在哪?


7. 你的孩子有大自然缺失症吗?

你的孩子有大自然缺失症吗?  「沙子脏脏~不要玩,摸了会生病。」、「河堤很危险,不要自己跑去玩,小心陌生人把你抓走。」、「玩什么球!浪费时间,还不如赶快去温习功课。」、「草丛有很多蚊子会吸你的血喔!不可以跑到那边去。」家长对于上述的恐吓是否感到很熟悉呢?小心,你的孩子可能因此患了「大自然缺失症」,而您,正是让孩子与大自然失去连结的帮凶。   银幕中的大自然   微风轻拂树叶沙沙作响,阳光穿透茂密的树荫对你一眨一眨,青草的芳香、潮湿的泥土一起沁入鼻中,大自然就像一个温暖的母亲,用温暖芬芳紧紧环绕着我们,安慰疲倦受伤的心灵;而有时候,大自然就像美洲豹一样狂野、孤寂又危险,使我们所有感官为之苏醒,为其力量、原始与神秘不可预测颤悌。     曾几何时,人类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变得遥不可及,生活被无所不在的电视、电脑等文明科技团团包围。台湾环境资讯协会常务理事许心欣指出,都市化的结果造成人与大自然的脱勾,严重的升学主义与现代社会高竞争压力,导致许多父母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点上,一窝蜂地将孩子送往安亲班、补习班、才艺班等,形成孩子“在教室间来回奔波”的奇异景象。 试想,当这一代的孩子终日接触的只有电视、电脑、电玩、书本、教室,没有在海边放过风筝、没有在池塘抓过蝌蚪…,所有大自然的体验皆只是来自银幕或书本间接学来的,或是好一点,透过车窗欣赏自然风光,只有用看的,而缺乏实地体验,让人不禁为这一代儿童的身心健康担忧。许心欣表示:「近年来台湾学童的近视比例越来越高,与幼儿接触电子声光 *** 及写字阅读学习过早、过多有关,此外有过胖、注意力不集中、缺乏创造力、忧郁倾向等问题的孩童也益发增加。这些现象值得家长好好省思,家长应暸解自己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与其一味将孩子送往补习班,或是假日花许多时间逛大卖场、百货公司、坐在沙发前看电视等,为何不将这样的时间拿去亲近自然?」   警讯‧大自然缺失症益发普遍   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教授摩尔,在研究现代孩童时期玩乐的状况时发现,儿童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自然环境越来越少,对于自然的基本体验正在被电子媒介取代,他说:「电子媒介给人们的体验是间接的、替代的、经常失真的、双感官的(仅视觉和听觉),且是单一形式的。」他认为这样古板乏味的环境将限制个人健康成长和发展。自然环境提供孩子丰富多元的感官体验,帮助他暸解时间、空间,让孩子习得如何与周围环境互动、在其中自由自在地玩耍。 理查‧洛夫著作的《失去山林的孩子:「拯救大自然缺失症」儿童》一书,引起全美教育界的重视,作者发明「大自然缺失症」一词,其并不是医学诊断,指的是人类因疏远大自然而产生的各种表现,如感觉迟钝、注意力不集中、好发生理和心理疾病。他认为这样的病症不只在儿童身上发生,在个人、家庭和社区均可发现;例如有研究显示,公园与露天场所的缺乏与高犯罪率、抑郁等都市弊病有关。   Check  !孩子跟大自然的隔阂   去年卖座电影阿凡达(Avatar),剧中如诗如画的潘朵拉星球令许多人为之惊艳不已,甚至有年轻人在观赏完电影后萌发自杀的念头,只因为“地球找不到一个像潘朵拉的地方”;这其实也暗示著─再优秀、再诩诩如真的3D动画,都不可能替代真实大自然的体验,我们又怎能不好好爱护身处的大自然环境呢? 现代资讯科技的蓬勃发展,以及高度都市化的环境,使得身为E世代的宝宝甚少接触大自然,反而年纪轻轻就学会按遥控器、玩电动游戏,许心欣常务理事指出,孩子根本不是失去与大自然的连结,而是根本没被开启过!诚如台湾师范大学环境教育研究所教授周儒在中译版《失去山林的孩子》推荐序写道:「关键,就在我们大人自己!…孩子是没得选择的,有选择权的是我们大人。」 许心欣常务理事表示,家长若没花时间带孩子亲近大自然,则孩子没有机会接触、也可能永远无法发现大自然的趣味、活力以及美丽,更遑论从中获得感动和力量了!而根据许多研究发现,大自然对孩子的身心发展的确有正面助益,现在快来check一下你的孩子是否有以下与大自然的“隔阂”存在,并提示你解决的方法,希望您和孩子能跟大自然“重修旧好”  隔阂1.觉得户外很无聊  你的孩子是否到公园玩没多久就觉得无聊,开始怀念家里的电视节目和电动游戏;抑或是开车带孩子出游,他却从头到尾盯着后座的液晶银幕,忽略窗外的美景,下车后也是手拿PSP或耳听i-Pod呢?家长小心罗!你的孩子可能已有科技成瘾症。 许心欣常务理事建议,首先家长自己要先改变心态和作法,先成为爱好自然的示范者。若父母本身很少亲近大自然,假日不是上大卖场就是窝在家当沙发马铃薯,孩子当然也是有样学样,不妨从现在开始亲近大自然吧!从最简单的晚餐后到附近公园或人行道散步,到1个月计划一次远一点的踏青旅游,甚至半年1次体验几天的郊外住宿或露营生活…等。她也指出,由于现代小孩从小就接触媒体科技,习惯被动式地学习,眼睛和耳朵被五光十色的银幕效果养坏,比较欠缺主动探索的精神及细腻的观察力,因此家长在带领孩子接触大自然的过程中,可以陪同孩子一起去探索,并引导他去观察、注意乡野间的动植物特征,但不一定要一一去认识动植物的名字。  解套Tips  1.规定孩子每天使用电视、电脑、电动游戏的时间。根据美国小儿科医学会(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 AAP)建议每天使用媒体科技的时间加总起来最多不宜超过1~2小时。 2.帮孩子注册冬夏令营的自然体验营活动(如:山林探索、自然观察等),孩子在这样的营队中不仅可认识年龄相仿的朋友,还可能因此契机爱上大自然呢!目前台湾有荒野保护协会、台湾生态登山学校、涂大芳体验自然中心、野猴子户外体验学校等,都有举办类似的活动,但至少需大班以上才能参加。 3.假日少往大卖场、百货公司跑,依孩子的体力和年纪来选择去绿意盎然的山林步道、绿地公园、森林游乐区或自然保育区等。  隔阂2.对动物、昆虫感到疏离、害怕  其实关键仍是在于父母,若家长平常看到昆虫、动物的反应是大惊小怪,甚至戏剧化地把孩子拉开,惊声尖叫:「不要碰!狗狗会咬人很危险」或是:「青蛙~好恶心!」那孩子对于野外的动物、昆虫当然是会抱持害怕、疏离的态度,甚至学习到对大自然的生命漫不经心、不抱尊重。 许心欣常务理事建议,家长平常可以让孩子多翻翻科普绘本或是有实物照片影像的书籍或影片,让孩子对这些昆虫或动物有印象,或是带孩子上动物园/植物园认识它们,顺便教导他们对大自然其他生命不管大小都要抱持尊重、尽量站旁边观察不要随意打扰它们的作息,而面对哪些昆虫或动物又需要注意自身安全…等。当孩子从画册、影片认识到这些动植物的特点或是美丽,进而产生熟悉、亲切的感觉,在看到的时候自然就不会感到害怕了,反而还会因为亲眼目睹感到兴奋呢!  解套Tips  1.成人先修正自己碰到昆虫、动物的负面行为,例如当发现一条毛毛虫掉到孩子身上时,家长自己先不要惊慌失措,不妨不动声色地轻轻把虫拍掉,甚至帮助它移动到草丛里以免被践踏,并安慰孩子说它并不可怕也不会伤害人类,甚至还可以稍微观察一下外形与特色。 2.谁说小孩一定要看卡通影片,像是动物星球频道、自然之窗网站的生态影片等,都是教导孩子认识大自然的很好辅助教材。 3.有机会带孩子到生态很丰富的野外玩时,不妨先上网做点功课:蒐集该地区的自然景观与生态特色(该地常见的动植物和鸟类),如此游玩时就可以现学现卖罗!  隔阂3.觉得户外很脏、很危险  亲近大自然好处多多,幼儿在大自然中不仅可以开放全面感官去感受自然的美和变幻多端,对视力保健也很有助益,许心欣常务理事指出,其实人有喜好亲近自然的本性,只是活在都市丛林中,以及父母过度保护加善意的“恐吓”,而使得孩子亲近自然的欲望被压抑了;另外,也跟现代社会治安大不如前以及现代人过于忙碌有关,导致越来越多忧心忡忡的父母不愿意让孩子在户外玩耍,也没时间带孩子到自然里。 许心欣常务理事表示,去户外时的确要小心,但不用过于恐慌;否则只会让孩子跟大自然益发疏离,并将自然跟灾难、危险联想在一块。建议家长跟孩子外出踏青时,鼓励孩子去「注意」环境,而不是一味灌输他「OO危险、要小心」而已,鼓励他克服恐惧、并学习判断未知的危险,如此也可帮助培养孩子发展自然中的高度警觉心和专注能力。  解套Tips  以下摘录《失去山林的孩子》一书中所给的建议,想更深刻地思考我们下一代与大自然的未来;及家长如何带领孩子亲近自然,诚挚推荐您阅读此本好书。 1.花更多时间与孩子们相处;告诉他们可能面临的危险,但要同时培养自信,锻炼他们直觉,告诉他们如何判断哪些人可信。 2.了解你的邻居,投入街区和周围社区的生活,鼓励孩子了解值得信任的邻居。 3.如果孩子要离开你的视线,那鼓励他和同龄小朋友一起玩耍,而不是独自一人;使用科技手段,要孩子带着手机。  许心欣  现职:台湾环境资讯协会常务理事、台湾母乳协会常务理事,撰写国语日报绿色生活专栏 学历:台湾师大环境教育研究所 经历:台湾环境资讯协会常务理事、生态保育联盟执行秘书、绿色消费者基金会执行秘书、环保署技佐  
   

你的孩子有大自然缺失症吗?

8. 有哪些表现说明孩子有自然缺失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