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振宇的逻辑思维是骗局吗?

2024-05-18 22:32

1. 罗振宇的逻辑思维是骗局吗?

罗振宇并没有骗什么,用户付钱能从中学到一些知识,那不就是和平交易吗?如果用户觉得自己无法从中学到一些东西,那么大可不必付钱。付费专栏上的知识都是很有深度的,付钱学知识不应该被称为骗局。

罗振宇曾经是节目制片人、主持人,他本人也是知识分子,后来互联网形势大好,他也发布了一个网络视频节目,叫做逻辑思维。逻辑思维能够传播知识,只不过是需要付费的,罗振宇开创了知识付费的先河,很多人觉得逻辑思维就是一个骗局。说到骗局,本来罗振宇对粉丝承诺,每天早上六点会录一段语音放到公众号上。一开始大家都以为是真的,后来有一次罗振宇把前天的语音传了上来,这个“骗局”就被大家拆穿了。

罗振宇的逻辑思维不能算是骗局,这本质上就是商品买卖,并没有强买强卖,也没有迷惑大家去购买知识。如果你想学习知识,那就可以付费学习。里面的知识都是有质量的,没有一句废话。如果你不想学,那就不交钱,很简单的道理。

知识付费合情合理,罗振宇并没有骗人,平台把知识总结归纳,用户付费学习,用户能够更好地学到新知识,这本就是两全其美的事情。 虽然知识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但我们不能否认知识的重要性,知识付费是新的产业方式。

罗振宇的逻辑思维是骗局吗?

2. 罗振宇之经典逻辑观点

罗振宇,前央视主持人、策划人、制片人。本科毕业于华中科大新闻系,硕士、博士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有道App创始人,多档大型电视节目主持人、导师。
  
 从2015年起,罗振宇每年12月31日晚都会做连续4个多小时的跨年演讲,通过回顾过去一年标志性事件和代表性的个体故事,为观众带来丰富的知识增量。
  
  
 整理分享几段罗振宇经典逻辑观点:
  
 一、一个人做事的时候,关键不取决于你自己有多牛、多能干,关键取决于你能调动多少资源来帮助你。
  
  
 二、现代人是U盘化生存,自带信息,不装系统,随时插拔,自由协作。
  
 三、现代人正确的成长通道:走正道,谈人话,跟高人。 
  
 四、当侏罗纪快要结束的时候,恐龙必死,在侏罗纪一个地质时期当中恐龙是何等的强大,但是他们拖着沉重的肉身,笨重的思想,它们穿越不出这个地质季节。
  
  
 五、有的人生活在晚上十点,因为他留在昨天;有的人生活在凌晨两点,他必将迎接未来。同样是伸手不见五指,但这就是区别。
  
 六、父母从来不能阻断孩子的梦想,他真正要做的事情你从来遏制不住,你只干了一件事情,就是把你一生当中最灰色最阴暗的那些懦弱成份,像瘟疫一样传染给了你的孩子,使他在人生选择的关头,不会迈出勇敢的一步。
  
  
 七、孩子不是在你出生很多年之后才出生的人,孩子是在你死了之后还会活很久的人。
  
 八、如果有一天你们发现我看不惯你们了,请记住一定是我老糊涂了,我混蛋。

3. 《罗振宇-逻辑思维》观后感

前几天听老同学推荐了罗振宇的《逻辑思维-找到匠心精神》一开始我就比较反抗……
  
 因为我是一个“感觉“的人,我要靠感觉来生活。
  
 我知道这是一件痛苦的事情,现在也26了,坚持一些东西总是好的(好像乔布斯对说的一样),是不是感觉太自恋了,哈哈。
  
 对,是时候需要改变了,不能原地不动,想到什么就写点什么,慢慢会写得更好。
  
 每天保持三分钟热度,不要因为看了罗振宇的《逻辑思维-找到匠心精神》,感觉喝了鸡汤,打了鸡血一样,三分度热度,过两天就好了,这是病,得治。
  
 家里的电脑桌有点简陋,坐得我屁股有点痛……
  
 罗振宇讲了几个点,好像是五个点,不想上网去查,凭剩下的“余温”去回忆,一件美好的事情开启了。
  
  
 一个是轻薄,不是说杜lei丝,套套。说是什么,不要停顿,说的是产品?人格?不太记得了……
  
 
  
  
 可想而知,个人牛B的时代又回来了。
  
  
 三个是讲,什么来的,自恋,对,就是自恋,听到这个词时我自己有点触动,在自我认知中的,应该是惊动,不是触动,我意识到这个问题。平日里经常看不起一些高调的人,一天到晚刷存在感的,这一批人在我眼里,心里是不会成为好朋友的。
  
 亲,时代不同了,现在对他们的看法有了新的看法,自恋是一个中性词?就是自己一个人在暗处自我欣赏,明处也打aircraft,内涵段子看多了,此处只能“呵呵”。
  
 自恋,在这个时代看来,我暂时认为是自我营销,将自己做的everythings让anyone都知道。只有思想牛B的人才敢这么做,然后找到某一个点相同的人,然后就这个点不停的打磨、死磕(……)然后做出一些惊人的事,然后让那些鄙视或在内心看低他们的人,成的他们口中相传的故事,不对,应该叫“传奇”。
  
 现在看看自己的脚,好多蚊子咬我,对了,这就是自恋要付出“血”的代价,此处请用诗意去理解,因为有点抽象。可以我家宝宝画一副画表达此处的心境,无意识的手绘板简单两笔。
                                          
 这个作品名感觉很叼,可能会被很多人骂。
  
 事情是这样的,我家宝宝才1岁零3个月,在我年来天资“智慧“,过了预产期,半个月才出来,担心死你爸爸我了,在七八个月的时候就要下地尝试走路了,1岁时走路都很稳了,太多感动的细节,在我看来,感觉GOOD。一天,早晨,周六,在自家的阳台看,天空好像没有什么云,我起得早,就给宝宝煮粥,想想不想浪费时间,玩手机也太无聊,有时候,经常觉得浪费生命,这就是矛盾的我,于是乎,就拿了有点灰尘的手绘板乱画一东西,哎呀,也画不好,心情有点烦躁。粥滚了……断断续续的,这种感觉你们都知道的,又做不好,又有很多东西打扰,”啪“真想抽自己一巴掌,此处感觉是在为自己找合乎情理的prefect的借口。大概过了40分钟左右,粥断断续续的煮好了,就想安心来画一下画,这时宝宝朦朦胧胧的醒了,一起床,就爬起来,还对我笑,”一起来,就那么快吵醒她“又被老婆骂,其实周六她想好好多睡一会,平时带小孩也累。 然后我就抱宝宝起来,换掉尿布,把了一把尿,也拉屎了,不是拉在厕所,完事了,就抱她给她妈妈带,我只好用纸巾包着屎,再安放到厕所。 
  
 过了一会,wife也起来了,洗漱完一通后,宝宝很好动,看到手绘板也捉着,有点不想让她玩的,我的手机被她摔了N次,my wife的也是,华为手机质量也是不错,我的是裸摔。然后我就拿起笔,打开PS,让她看着屏幕,我示范给他画。给笔她,她拿着笔随便一画,突然感觉这个图形平时根本就画不出来,于是马上捉住她的手,不给她再画,新建了一个图层后再给她画,后面画了一些线的,感觉也还可以,没有刚开始的那么满意。
  
 好像有点说远了,只是为了不想让自己停下来写,让水墨追随内心的感觉。
  
 再回到逻辑思维,四个是讲,死磕,不对,死磕应该是第二个,自恋是第四,那么再讲回第二,此处自行脑补。
  
 死磕,说白了,就是固执,有固执的成份,专注去做一件事,不到黄河心不死,不到长城非好汉的FEELING。扪心自问,你们在多久没有死磕过一件事了,有多久没有坚持用左手刷牙了,明明知道所有的成功,都是一种方法,源自自我坚持,坚持,再坚持。
  
  不要再为自己找完美的借口了,借口虽然不会毁掉你的一生,但让你生活过得闹心。当你想买一样东西的时候,你想不做思考,犹豫,晚上睡觉前看了一段鸡汤,你又开始反思自己,日复一日,都是如此,那有什么乐趣,也不痛苦,也不开心,那种感觉又是那么平庸 。
  
 只有坚持不懈地去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才有可能成为牛B的人。
  
 五点,是分享。
  
 是啊,分享,你的微信几个月才发一条转发,这是很好的分享吗?有时我经常考虑这个问题。平时要发一条朋友圈,必须必备两个条件,一是那里心情特好,二是感悟到一条哲学的真理,很偏僻那种。有空还是得好好经营自己的自媒体。
  
 大概是这么多,受一个同事感触,第一次在《》上写东西,也是第一次要这样的平台发表这么长的心情?说说?总结?
  
 从高中时就想成为一名作家的我,很少有实际行动,都是破碎的接收互联网点滴的信息,最初的梦想重新启动,不在乎语句段落通畅等逻辑,追随自己的内心,是改变的时候了。
  
 非常感谢我同事无意识的感化了我。谢谢!

《罗振宇-逻辑思维》观后感

4. 《罗辑思维》停播,罗振宇华丽转身为了什么

昨天,罗辑思维创始人罗振宇在“得到”APP上的罗辑思维专栏里宣布,已经做了四年之久的罗辑思维视频节目将停播,取而代之的是在“得到”上的每日更新,由周播改为日播、由视频改为音频、由原先的每集40分钟以上改为每天5到8分钟。同时,必须在得到上进行消费(不限金额),才能解锁该专栏。
  
  
 这个改变可谓不小,一时间招来许多讨论甚至是非议。
  
 作为内容创业领域的先行者,罗振宇为这个行业探索出了一条路,最开始的罗辑思维视频节目和其他同类型节目相比,并无何特殊之处,更像是一个知识分享的讲座而已,只不过后来,罗振宇凭借敏锐的洞察力和对互联网深入的观察,推出了“得到”APP, 这一步既是必然,又很偶然 。
                                          
 说其必然,是因为内容创业走到最后,付费是必经之路,否则一味靠广告盈利,既被动又难以做大做久,只有能够聚集起海量用户,形成一个巨大社群,社群内的大部分用户具有相当的粘性,进一步激发用户的付费意愿,才能很好的生存下来。
  
 说其偶然,在那个时候,知识类的内容大都没有形成产品,通常情况下不过是一个人坐在镜头前,针对某一个话题进行讲解,和用户之间几乎没有互动,是一个中心化的传播方式,走的是流量路数,而不是产品路数。而“得到”APP,得益于罗辑思维视频节目、罗辑思维微信公众号长期的流量导入,短时间内聚集了相当数量的用户,有了这个前提条件,知识内容才能顺利产品化,才能将服务做起来。罗振宇能在那个时候推出这样一款产品出来,的确了不起。
                                          
 其实,罗辑思维视频节目的停播早有先兆,只是时间早晚而已。早在去年《李翔商业内参》这个付费专栏推出后,我就断言,罗辑思维视频节目的定位将很尴尬,而后来罗振宇请产假,缺席了八期节目,请了一些大咖代班,就是先行试水,看看用户反应如何。后来专栏越来越多,“得到”上需要维护的地方、需要耗费的精力也越来越大,罗辑思维视频节目存在的意义已经不大,甚至连罗辑思维这个名字都稍显尴尬,因为用户心里早已把罗辑思维锚定在罗振宇身上,人格化标签有其优势,也有其弊端,关键看如何运用。
  
 从罗胖之前的犹豫来看,他对罗辑思维视频节目还是十分看重的,我想真正的原因应该不在流量,毕竟现在得到上已经有了500多万用户,付费用户也非常多, 真正的原因,是放不下影响力。 
  
 全平台视频播放,带来的可不仅仅是流量,更是一种品牌感的铸造。我还记得当年高晓松醉驾入狱后,事业陷入低迷,通过在优酷上的脱口秀栏目《晓说》,短短几个月,就将口碑与影响力做起来,这可比任何公关都来的有效。
                                          
 影响力是什么呢?打个比方,我们基本每天都用饿了么订餐,可是对饿了么创始人张旭豪基本没有啥印象,张旭豪本人对用户而言,也形不成影响力,用户唯一在意的,是能不能及时高效地订到餐,这就是做产品的逻辑, 所有人都站在产品背后,不断优化,不断打磨,最终把一个产品做到极致 ,至于产品背后的那个人,运气好的如乔布斯张小龙,被大众熟知并奉为大师,运气差点的,可能就默默无闻,或者只是一个名字而已。
  
 作为一个曾经拥有过较大影响力的人,要做出决定放弃,实在不容易,特别是这种知识类型产品,由于其人格化属性,多年以后,或许人们会记得李翔,记得李笑来,而逐渐淡忘罗振宇。
  
 不过如果能做到这一步,也不失为一种成功。“得到APP”的体量已经不小了,作为一个垂直型产品,500多万的用户,放眼整个内容产业,已是巨无霸般的存在,只不过在一个行业兴起之初,竞争总是惨烈的,当年团购网站的百团大战,直播行业数千款软件杀来杀去,无不彰显竞争的激烈,而现在,无论是喜马拉雅还是知乎、科技类垂直媒体36氪、还有微信公众号即将推出的付费订阅,可以预见,未来这个领域的竞争只会更加白热化。
  
 面对这种态势,“得到”丝毫也不敢懈怠,除了进一步把产品做好,把服务做到位以外,如何持久的保持活力和用户粘性,保证付费用户得到他们预期的东西,都是需要认真思考的。“得到”真正的考验,是在这些付费专栏订阅期满了以后,用户的续费情况,这就像一场大考,如果能有相当一部分用户续订专栏,那前景将一片光明,“得到”也会成为业界的标杆。
  
 罗辑思维视频节目在创立之初,有一句口号,叫做“帮你读书”,随着节目做的时间越来越长,每期节目也越来越重,更像是一个论文结构(抛出话题—给出观察视角—结合事例给出论证过程—升华结论 —给出自己见解)。每期节目都这么做的话,必然会导致很多话题没法说,因为有些想法就是在电光火石间产生的,可能三两句话就能说清楚,没有必要长篇大论。
  
 网上对罗辑思维的抨击,主要在于诸如不专业、知识二手贩子、信口开河等,其根源就在于罗辑思维后期做的太重了,过于严谨反而导致评价标准过于严苛,如果像晓松奇谈一样,讲的都是自己的主观感受,目的是为了触动用户而不是说服用户,那效果自然就好的多。
  
 罗振宇的这次转变,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由重变轻的过程,将沉重的内容重新变的轻灵,将人格化的属性进一步加强,完成从罗辑思维到罗胖的转变。
  
 罗振宇非常善于产品包装,“得到”上的专栏作者,之前并不被大众熟知,都是一个个细分领域内的大咖,而罗振宇则将她们概念化、产品化,为他们赋予意义和价值感,从而变成吸引用户的金字招牌,内容产业的核心在于人,而为人赋予魅力和价值,则是罗振宇最擅长的事。
  
 不管怎样,罗振宇的这次转身,非常及时,又很轻灵,唯有一次次的迭代,不断根据当下形势去改变自己,才能通往更广阔的天地,期待“得到”能做的更好,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5. 罗振宇《逻辑思维》读后感

      【篇一】《罗辑思维》读后感        一个网友对罗胖的评论挺好的:我觉得他讲的问题需要把自己的感情剥离出来分析,在生死、金钱面前,很多人确实做出了很多不好的事情,但是任何事情都需要进行两面分析。
        罗胖的观点是反驳一些大众的、主流的、似是而非的观点,他的观点也可能不正确,很多是援引某些书中的内容,其实这些观点也都来源于不同的角度和立场,不能简单地说是错还是对。
        在话说环保那一集说到地球从宇宙中看就象是一个小小的微尘,那么微尘中还用环保吗?我认为,太空有资源,并不代表你可以挥霍地球的资
        源,这两个相对性,有点象佛教中的胜义谛和世俗谛。
        引用柴静博客中一位美国大法官的话:什么是自由?自由就是对什么是正确不那么确定的精神。其实这句话也不一定正确。
        人类怎么去把握如此复杂的外在世界呢?就是用简化机制赋予其意义,再通过意义去理解这个世界,而地域歧视就是一种非常典型的简化机制。赋予符号,有点象形式逻辑中的公式,其实这样没什么不好,可以提高效率,形成共识,利于沟通,但符号并不能代表更充分的意义,即使语言有时也是苍白的,但离开语言又不行,所以要两方面去分析。
        他提到的U盘化生存方式:自带信息,不装系统,随时插拔,自由协作。鼓励要有一技之长,并且不一定在单位中生存。互联网时代,每个人做为一个节点,跟外界的接触会很多。参考的书目是大前研一的《专业主义》。
        援引法律史上非常著名的一段对话,库克法官对英国国王詹母斯一世想审案子的拒绝:各种权力背后都站着一个叫公正的东西。法律审判所需要的理性和知识,并不是一种自然的理性和知识,它需要一种人工的理性和知识。这些知识必须是像我们这样的人,经过长期的训练,才可能获得。
        在“不负责的民意”中有网友质疑,这种追求真相的方式很好,我们读书也是一样,不能完全跟着作者的思路走,要学会自己思考。
        当同时代的人对马克思进行评论时,很多人都在赞叹其逻辑的严谨,让人有相信的理由,我认为逻辑相当于智慧,而后来体现的道义相当于慈悲,这有点相合于佛教中的智慧双运。
        马克思对人们获得自由后反而堕入地狱有疑问,对此,他用了一个词,在德文中称为“异化”,所谓的异化就是指一个事物发展到后地走向了它的反面。所以,很多事情并不是向着我们追求的方向发展,为什么?因为这个目标不究竟,就象每个人都想离苦得乐,但乐可以转为苦,有漏皆苦,并且轮回中还会隐入苦中。因为他没有真正的解脱,不是真正的自由。
        一句话“恐惧是个坏谋士,一定会给出你出馊主意。恐惧是个奇怪的东西,是懦弱的原因,也是暴行的源头。”用这句话来论证为什么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会开战,就是因为恐惧,害怕俄法会联合起来,想先下手为强。这就象两个人打架一样,先下手的也许是害怕的,摆出吓人的资态的也许是心里没底的,要认出事实的真相。
        本书中在罗胖的文字旁摘有网友的点评,有跟他意见相左的,有赞同的,但相互的思想碰撞反而是一件好事,事实也许都不是我们所想的,但可以让我们多一个角度,科学就是从一堆堆假设再推翻中不断地进步的。
        米兰达警告的双刃剑,就是那句著名的你有权保持沉默,这个看似司法公正的东西却使很多罪犯成为漏网之鱼
        书中还提到了制度成本,我们往往基于某种简单的目的去推行一种制度,但执行这种制度的成本却没有考虑充分,这要从经济学去分析。有时候一种简单的方法确是有效的。
        【篇二】《罗辑思维》读后感        各有所爱,《罗辑思维》,这是一本书名,也是一档视频脱口秀的节目。喜欢在空余闲暇的时光听罗胖说书。我觉得这是挺享受的一件事。尽管他的观点不一定全都正确,但是他的思维方式和视角的确值得我们学习。
        在这个随手即得互联网海量信息的时代,如何突破思维瓶颈?
        不妨读读《罗辑思维》,作者罗振宇。《罗辑思维》一书是根据罗振宇的互联网视频知识脱口秀《罗辑思维》创作。知识信息量极大,喜笑怒骂;罗胖读书,讲给你听,这里聚合的不仅是精彩内容,更是一群有想法的人。他们的口号是:“死磕自己,愉悦大家!”。幽默犀利的语言引导大家摆脱旧方法束缚,增长见识,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作者罗振宇对正在到来的互联网时代有深刻的洞察。他认为,互联网正在成为我们生活中的“基础设施”,它将彻底改变人类协作的方式,使组织逐渐瓦解、消融,而个体生命的自由价值得到充分释放。《罗辑思维》的口号是“有种、有趣、有料”,做大家“身边的读书人”,倡导独立、理性的思考,凝聚爱智求真、积极上进、自由阳光、人格健全的年轻人。
        印象比较深刻的是罗胖讲教育的话题,他说这个话题太大了,平时真的借一百个胆子都不敢说,因为学养不够,驾驭不了。但是《罗辑思维》这个节目有个好处,罗胖可以什么都不懂,但是只要知识的生产者、那些书籍的写作者还活着,还在勤奋地工作,他们一旦写出书来,我看得懂,我就能讲地出来,所以我在合适的时候,当合适的知识搬运工。之所以今天我胆儿这么肥,敢碰这个话题,是因为我看了这本书,《吾国教育病理》,这本书的作者是我国着名的社会学家,郑也夫先生。中国教育最大的问题其实就两个:第一个是不公平,第二个,就是它毁灭了一代人的兴趣、创造性和求学的'热情,每个受过中国式教育的人都深知其中三味。
        关于教育这一讲,内容庞多,大家有兴趣可以去网站搜索,挺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了解一下的,对其中有关创造力的言论,我觉得听来耳目一新,听着似乎觉得哪里不太舒服,但想想确实也有些道理。
        创新是一种非常稀缺的人格特征,美国研究创新的学者做了一些很有意思的统计,比方说把人类历史上很多创新人物给他搁一块,然后一统计,发现一个特征,他们在十岁的时候,有四分之一的人双亲都死去了一个,到了20岁的时候,有一半以上的人双亲死去了一个。说白了,什么意思?就是有奇才异能的、有创造力的人,是家庭不幸福。家庭不幸福,问题家庭的孩子通常是两条路,一条是上街当流氓,杀人、撒谎、吸毒;还有一种,成为我们刚才讲的奇才异能之士。你说哪个概率大?当然是前者概率大了,所以我们在很多研究创造力的时候发现,比方说还有一个实验,人类目前七个领域的最杰出的人,发现一看,无一例外都有一个特征,这些人跟家庭成员相处有情感障碍,比如说爱因斯坦,爱因斯坦年轻的时候,就愿意独处,这种独处的方式,导致他后来的无数次婚姻一次都不成功,他跟自己的孩子相处得也不好。甘地、弗洛伊德这些人,跟自己的家人都没法相处,这些特征,为什么?因为他怪人嘛!他跟别人不一样,所以很多东西,其实回到一个原点,什么叫创新力,创造力就是这个人是个怪人,甚至在别人看来极端的精神病人,所以很多人说左撇子的人有创造力,你能找到一堆左撇子,毕加索、弗洛伊德、爱因斯坦,这些人都是左撇子,创造力的本质是什么?就是异类。这话可能不好听,但是你从进化史一看,它就是如此,这就是底牌!
        那请问,怎么培养创新力啊?很多学校高举大旗,创造力培养学院,请问怎么培养创造力?要知道“创造力”这个词,它创生出来之后,你就会发现,他既不可测量,也不可识别,更不可培养,如果你能测量、能识别、能培养,那还叫创造力吗?创造力在它发生的那一瞬间,你根本就不知道这叫创造力,比尔盖茨退学的那一刹那,所有同学都嘲笑他是傻子,这才对,他才叫创造力;乔布斯一定是一个性格特异的人,这才叫创造力。
        所以如果这样去理解创造力,我们还要培养创造力的话,那教育该怎么转型?很简单,不干涉,不要去试图培养创造力,给选择,造环境,让他想要什么可以更轻易地、低成本得到即可,这就是好的教育。而我们现在的教育呢?用一句土话说,伺候地太勤,老想干涉,我看着你,我怎么给你搞点创造力,你怎么知道你能给他创造力呢?我们人类只能搞清楚怎么毁灭创造力,我们现在没有能力搞明白,怎么培养创造力。所以根据郑也夫先生的判断和学术上的研究,等什么时候我们的教育从智力教育,变成了情商教育,等什么时候我们的教育,从过度干涉地、伺候地太勤的教育,变成一种袖手旁观似的,更温煦的,看故事的,旁观者似的教育,我们的教
        【篇三】《罗辑思维》读后感        读了几页《罗辑思维》,却再也读不下去了,作者的观点真的很难让我认同。我在想为什么老师会觉得这本书好看呢?但凡读过一些书的人,稍微有些学识和见地的人都不会认同书中的观点的吧。可为什么那么多人推荐呢?徐小平——大学时期我心目中博学多识的人,也是推荐人之一,这真的是他的本心吗?
        近年来各大网站涌现出了各种以作者命名的脱口秀,以此来表达作者自以为”独特”的观点,来博人眼球吸引观众。其实每个人的观点都能称之为独特,而这种独特最终会赢得众人的认可令人刮目点赞还是换来一片哗然被人骂做sb,就要看作者是否真的有没有两把刷子了。饱读诗书博古通今。我看这个罗老师只是徒有其名罢了。
        当初的《百家讲坛》为什么受欢迎?因为现在快节奏的生活已经无法让年轻人静下心来好好地拿起一本书来读了。获得知识的途径又回到了最开始的面传身教的讲学,就像古时候孔子的开坛讲学。当然现在科技的进步,我们通过电子产品就能看到现场直播,面对面都省掉了。值得注意的是,在台上讲的都是些什么人?易中天、于丹、马未都这些都是大学教授啊。他们每天都在研究他们讲的东西,花了半辈子的心血,读了大量的书,翻阅了大量的史料最后才得出了他们讲给我们听的这样一个研究成果。而讲脱口秀的是什么人呢?他们只是读过一些书的人然后看到一个新闻或一个事件随即发表自己评论和观点的人。在言论高度自由高度开放的当今中国,随随便便一个人都可以发表一个观点的,但这个观点真的是否具有指导意义就可待商榷了。
        名人在给一本书点赞的时候更应该认真思考一下,因为你的名望和大众对你们的信赖摆在那里,你的一个不经意就可能做了错误的指引。

罗振宇《逻辑思维》读后感

6. 课堂 || 罗振宇:《逻辑思维》里的成长与爱情

一、我们这一代人怎么破解这个时代难题,过上更美好的人生?
   答:U盘化生存。
   十六字口号:自带信息,不装系统,随时插拔,自由协作。
   在一个组织内部衡量个人价值的尺度是领导,而作为手艺人,价值由市场来评价。
   技能像U盘,有一个独特的社会节点的价值,插到哪儿都可以运作。
   导历史记住的,往往只是一门手艺,请以手艺人的精神和这个社会进行协作。
  
 二、除了挣钱,给我个在大城市生活的理由?
   答:长见识,从而发现自己的天才之处。
   宋江爱带燕青和柴进出门,因为他们有见识。燕青混歌馆酒楼,柴进是皇族后裔。
   民间有很多因为缺少见识闹出的笑话,见识贫乏对人的成长有妨碍。
   乡村或者小镇并非没有天才,而是天才也许永远没有办法知道自己是天才。
  
 三、为什么剩女越来越多?答:时代变了,本能还在。
   婚姻制度的基础:婚姻是私有制的产物,男人为了传承私有财产而结婚。
   基础在瓦解:剩女不是缺男人,而是根本看不上那些男人。
   女性的本能:雌性动物扮演的角色就是挑剔,寻找胜利的雄性乃是天道。
   问:剩女应该怎么办?
   答:可以结婚,也可以不结婚,重要的是多样的选择。
   女性需要在婚姻中以柔克刚,用阴性力量掌控主导权——男性就是女性生娃的工具。
   女性不要被恐惧本身打败,拥有自己的光荣和梦想会让人生璀璨。
   女性可以选择不要婚姻,可以选择多样性。

7. 如何评价罗振宇的逻辑思维?

是这样,我其实算是罗辑思维的听众。原因很简单,在我实习的时候每天坐公交车上下班,不想浪费宝贵的时间,只有听点什么了,于是把最能扯的播客都下下来。听玩高晓松,就只有听这个了。我觉得逻辑思维最大的价值就是消遣和打发时间了,跑步的时候也可以看看。打游戏需要长时间做重复性动作的时候可以打发时间,整理数据啥的时候也可以。逻辑思维这个节目是专业性为0的。我订阅过很多其他播客类节目,而逻辑思维只有打发时间一个用途了。逻辑思维最好听的就是写历史故事,这些玩意也是他们扒的别人写的书,例如多次引用张宏杰先生的书,甚至连语气和修辞都照搬,原创性几乎为零。但是我们把这个节目定义成打发时间的节目,只要听别人讲故事就够了嘛。所以还是可以接受的。最后,一旦进入专业领域,恨不得你得生气。本人是学经济学的,逻辑思维有关经济学的节目,没有一期是靠谱的,没有一期是没有硬伤的。但有趣的是,罗振宇这个人还经常“在经济学上,有一个理论……”或者建议大家学经济学,或者自称学了经济学受益匪浅等等。很无语。

如何评价罗振宇的逻辑思维?

8. 许多人都说罗振宇的“逻辑思维”是个骗局,他究竟骗了什么?

罗振宇并没有骗什么,用户付钱能从中学到一些知识,那不就是和平交易吗?如果用户觉得自己无法从中学到一些东西,那么大可不必付钱。付费专栏上的知识都是很有深度的,付钱学知识不应该被称为骗局。

罗振宇曾经是节目制片人、主持人,他本人也是知识分子,后来互联网形势大好,他也发布了一个网络视频节目,叫做逻辑思维。逻辑思维能够传播知识,只不过是需要付费的,罗振宇开创了知识付费的先河,很多人觉得逻辑思维就是一个骗局。说到骗局,本来罗振宇对粉丝承诺,每天早上六点会录一段语音放到公众号上。一开始大家都以为是真的,后来有一次罗振宇把前天的语音传了上来,这个“骗局”就被大家拆穿了。

罗振宇的逻辑思维不能算是骗局,这本质上就是商品买卖,并没有强买强卖,也没有迷惑大家去购买知识。如果你想学习知识,那就可以付费学习。里面的知识都是有质量的,没有一句废话。如果你不想学,那就不交钱,很简单的道理。

知识付费合情合理,罗振宇并没有骗人,平台把知识总结归纳,用户付费学习,用户能够更好地学到新知识,这本就是两全其美的事情。 虽然知识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但我们不能否认知识的重要性,知识付费是新的产业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