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检问题

2024-05-19 06:19

1. 体检问题

, 而糖尿病只是这座冰山露出水面的一角。有胰岛素抵抗的人即使血糖增高不明显,也容易发生心血管疾病。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如现在人们体力活动明显减少而摄入的热量却明显增多,这就造成了体内能量的过剩。这种生活方式改变的一个不良的结果,就是超重和肥胖的人增多了。在超重和肥胖的人当中,有许多都有代谢综合征的表现。但前者许多糖尿病患者的高血糖实际上是代谢综合征的一部分。对这些患者的治疗如果仅注重血糖则只能减少微血管的并发症,但却不能明显减少心血管病变。当前糖尿病学界已经充分认识到,糖尿病是一种主要以心血管疾病为结局的疾病,提出了在糖尿病的研究和防治中要“超越高血糖”的口号。因此,糖尿病患者不但要注意自己的高血糖,还要通过化验检查来了解自己有没有高血压和血脂紊乱。如有上述异常,一定要像重视高血糖一样,重视高血压和血脂紊乱的控制。
美国国家胆固醇教育计划(NCEP-ATPIII,2001)的治疗指南中提出,糖尿病患者与冠心病患者在10年内发生的心脏病事件发生率相近,糖尿病的心血管危害性与冠心病等同,并且强调,必须早期干预代谢综合征。该指南也提出了代谢综合征的诊断标准,即空腹血糖≥5.6毫摩尔/升(100毫克/分升)、血压≥130/85毫米汞柱、三酰甘油≥150毫克/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40毫克/分升(1.04毫摩尔/升)(男性)或<50毫克/分升(1.29毫摩尔/升) (女性) ;腹围>102厘米 (男性)、>88厘米 (女性),5项中有3项达到该标准即可诊断。最新文献报道,据此标准,美国成人中超过20%存在代谢综合征。应用上述标准比较中国与美国的20岁以上人群各项代谢指标差异发现,年龄校正后,中国人群平均腹围远低于美国人群,而高甘油三酯血症患病率明显高于美国人群,低HDL-C血症、高血压与高血糖患病率与美国人群相近。
减少胰岛素抵抗的手段,包括运动、饮食控制、减肥和药物治疗。胰岛素增敏剂,如文迪雅可通过改善胰岛素抵抗来改善血糖和其他的心血管病变的危险因子。 
在饮食、运动及糖尿病教育的基础上,应使用减轻胰岛素抵抗的药物,以改善胰岛素抵抗,保护B细胞,延缓2型糖尿病的进展及大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发展,降低其病死率。胰岛素增敏剂针对胰岛素抵抗的治疗,可望成为2型糖尿病和代谢综合征的基础治疗药物。
五、能否通过干预来终止或逆转糖尿病的发展? 
在英国的UKPDS研究中曾观察到,糖尿病是一个进展性的疾病。 但是大规模的研究,如DCCT及UKPDS研究表明,对糖尿病患者予以严格代谢控制可以减少或延缓并发症发生。更重要的是,近年来,对糖尿病前期者采取干预措施,包括生活方式干预试验和药物治疗,可以减少糖尿病发生的危险性。如生活方式干预,可使糖尿病发生的危险性减少60%左右。因此,糖尿病的进程是可以通过减少胰岛素抵抗而得到延缓。我们自己的研究显示,即使是在血糖明显增高的初发糖尿病患者中,采取严格的血糖控制,减少了高血糖对分泌胰岛素的B细胞的毒性作用。一部分糖尿病患者甚至可以依靠饮食控制和运动,使血糖长期得到良好的控制。这些都说明,在糖尿病的前期和早期,也可通过强化的控制手段延缓糖尿病的进展。至于糖尿病能不能被终止,目前还没有研究证据。
六、为什么说防治糖尿病,开展糖尿病教育是关键?
以上简单回顾近年来国际上糖尿病防治观念的新进展,实际上就是围绕如何降低糖尿病的发病率和如何减少糖尿病并发症这两个中心问题。 如前所述,降低糖尿病发病率的关键是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而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关键是严格控制血糖和其他的代谢异常和高血压。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病,需要长期的严格治疗才能达到减少并发症的目的。但糖尿病患者与医生在一起的时间毕竟有限。因此,要通过糖尿病教育让糖尿病患者在平时的生活中更好地管理自己的糖尿病。如目前国际上推崇的“糖尿病自我管理辅导”就是糖尿病教育的最高级形式,在这种糖尿病教育中,糖尿病患者掌握了自我管理糖尿病的方法之后,就可以和医生配合更好地治疗糖尿病。 

纪立农: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会常委兼秘书长,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会委员,《中华糖尿病杂志》副主编,《家庭用药》杂志编委。

体检问题

2. 蓝光行动的简介

通过健康教育和义诊咨询,提高广大群众的糖尿病防治意识,提高糖尿病早期检出率,降低糖尿病发生风险,提高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知识和技能,减少和延缓并发症的发生。“蓝光行动”起源于2007年,是由国际糖尿病联盟发起的全球性糖尿病关怀行动。由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支持、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承办、广州中一药业、拜耳、诺和诺德、赛诺菲-安万特、默沙东、礼来、罗氏、强生、雅培、辉瑞等企业提供支持的中国“蓝光行动”,在2010年11月份在北京、上海、广州、杭州等全国18个重点城市开展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监测、社区医生培训及其他健康教育活动,旨在通过患者的早期筛查,帮助其尽早发现病情,控制并发症,在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降低经济负担。此次行动全程共覆盖90家重点医院和近200家社区医院,并借由重点城市的带头继续将“早诊断,早治疗,早达标,早获益”的理念向全国辐射。糖尿病的重要治疗目标就是控制血糖长期达标,预防慢性并发症。无论空腹血糖还是餐后血糖,检测的都是某一个时间点的血糖值,会受很多因素的影响。而糖化血红蛋白则像是监控录像,所有的情况都记录在案,更能反映长期的真实情况。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纪立农教授指出,糖化血红蛋白的达标情况仍不容乐观,超过70%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控制不理想,这极大增加了严重并发症发生的风险。对于那些需要改变治疗方案、血糖控制状态不稳定者以及正在进行胰岛素治疗者,应每3个月进行一次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即使血糖控制已达标,且比较平稳,每年也应至少接受2次糖化血红蛋白检测,这有助于了解病情的监控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3. 经常打胰岛素肚子上有硬结怎么办?

“无针注射器注射胰岛素能够给糖尿病患者带来更好的注射感受和治疗效果,并且患者没有出现胰岛素注射后皮下硬结,低血糖发生的风险也没有增加。”近日,在美国旧金山举办的第79届美国糖尿病学会年会上,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纪立农教授与参会者分享了一项由他领衔的被称为“FREE研究”的研究结论。


有针胰岛素注射增加并发症发生几率
据2017年国际联盟IDF数据统计,中国已成为糖尿病流行最广泛的国家,成年人糖尿病(20岁~79岁)患病人数达到1.14亿,预计到2025年全球糖尿病患者数量将至少达到3亿。而在糖尿病的治疗中,胰岛素是控制血糖最有效的药物之一。1型糖尿病患者需依赖胰岛素维持生命,必须使用胰岛素控制高血糖并降低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的风险。2型糖尿病(T2DM)患者则是当口服降糖药效果不佳或存在口服药使用禁忌时,需使用胰岛素控制高血糖并减少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尤其是病程较长的患者,胰岛素治疗可能是最主要、甚至是必须的控制血糖措施。
“传统有针胰岛素注射方式在临床使用中存在一定问题。”纪立农举例,传统有针胰岛素注射方式对患者心理存在一定影响,一些患者因恐针或惧怕疼痛而不愿意接受胰岛素治疗,或因不能按照医嘱按时注射胰岛素,导致血糖控制差,并发症发生的几率增加。此外,注射针头重复使用也会影响胰岛素注射的准确性并增加皮下硬结发生的机会。
研究证实无针注射胰岛素患者疼痛感更低
FREE研究是一项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开放、平行分组,以有针胰岛素笔为对照,评价新型胰岛素无针注射器作为施药载体,用于控制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的临床研究。FREE研究也是首个将评价血糖控制的金指标——糖化血红蛋白(HbA1c)作为主要疗效指标,探讨无针注射胰岛素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的研究,全国共有10家三甲医院参与,共427例患者入组,跨度112天,该研究也是按照国际上标准的临床研究方法开展的世界最大规模比较无针注射胰岛素治疗和有针注射胰岛素治疗的研究。


最终研究结果显示,与有针注射胰岛素相比,无针注射胰岛素能更好地降低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更好地控制血糖。与胰岛素笔注射相比,无针注射胰岛素使用剂量更少,患者疼痛感更低,注射部位不良反应如划伤、硬结发生率显著降低,且患者满意度更高,有助于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理论上讲,无针注射适用于所有可以接受有针注射的人群。”纪立农说。
国内外相关学者此前的研究以及此次的FREE研究结果证实,相比有针注射,无针注射使早期糖尿病患者餐后血糖控制得到改善,并且胰岛素吸收更快,使胰岛素在体内的降糖作用更接近生理性的胰岛素降糖特征。
无针注射被世界卫生组织称为“温柔注射”。早在2012年,我国第一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胰岛素无针注射器就已通过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的注册审批,获得上市资格,并且实现了一次取药、多次注射的功能。纪立农表示,无针注射还需要政府、医疗机构、行业协会等方面的共同推动,才能让更多患者受益。

经常打胰岛素肚子上有硬结怎么办?

4. 糖尿病患者不打胰岛素行吗?

听医生的安排该打的时候必须打
在糖尿病的治疗过程当中,胰岛素是控制血糖最有效的药物之一。1型糖尿病患者需依赖注射胰岛素维持生命,必须使用胰岛素控制高血糖并降低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风险。2型糖尿病患者当口服降糖药效果不佳或存在口服药使用禁忌时,仍需使用胰岛素,以控制高血糖并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危险。尤其是病程较长的患者,胰岛素治疗可能是最主要的、甚至是必须的控制血糖措施。

糖尿病发病率的逐年升高,需要注射胰岛素的病人也日益增多,人们期盼能有一种新的给药方法,能够帮助病人克服恐针,减轻注射时的疼痛,避免感染等有针注射的不良反应, 于是,无针注射技术应运而生。

所谓的无针注射就是利用动力源产生的瞬时高压使注射器内药物(液体或冻干粉)通过喷嘴形成高速、高压的喷射流(流速一般大于100 m/s) ,从而使药物穿透皮肤外层到皮下、皮内等组织层释放药效的医疗器械装置。“用压力替代了针头,这种射流的速度极快,且进入肌体的深度相对针刺注射有限,对神经末梢的刺激很小,因此一般不像有针注射器那样有明显的刺痛感。
无针注射被世界卫生组织称为“温柔注射”,因其没有注射针头,不仅能减轻患者的痛苦,还能有效地避免交叉感染因此被受关注。它被业内认为开启了注射领域的新篇章,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随着无针注射技术的不断更新和普及,其安全、优效控糖的优势将会在更多在临床实践中得到证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纪立农教授表示,无针注射不仅能为糖尿病胰岛素治疗的患者提供了更好的注射选择,还能为对针头有恐惧感的成人和儿童患者多一份选择。

5. 很多人不想打胰岛素的原因是什么?

如今,我国已经成为糖尿病患者最为广泛的国家。在20岁到79岁之间成年糖尿病患病人数已达到惊人的1.14亿。而注射胰岛素是目前控制血糖最有效的治疗方式之一,对于胰岛素的注射,你会选择有针注射还是胰岛素无针注射?

用无针注射器注射胰岛素可以给糖尿病患者带来更好的注射感觉和治疗效果,且患者在注射胰岛素后不会出现皮下硬结,低血糖的风险也不会增加。这是在美国旧金山举办的第79届美国糖尿病学会年会上,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纪立农教授分享的研究结论。

我国无针注射技术起步较晚,在2012年才审批上市首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快舒尔无针注射器,好在经过多年的努力,快舒尔无针注射器的出现,被称为目前“全世界最小,质量最轻”的无针注射器。
1型糖尿病患者需依赖胰岛素维持生命,必须使用胰岛素控制高血糖并降低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风险。2型糖尿病(T2DM)患者当口服降糖药效果不佳或存在口服药使用禁忌时,仍需使用胰岛素,以控制高血糖并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危险,尤其是病程较长的患者,胰岛素治疗可能是最主要的、甚至是必须的控制血糖措施。

无针注射利用压力射流的原理来完成药液的皮下注射,即通过无针注射器内部的压力装置产生的压力,推动药管中的药液经过微孔形成药液柱,使药液瞬间穿透人体表皮到达皮下,药液在皮下呈3.5厘米直径的弥散状被吸收。注射针头重复使用也会影响胰岛素注射的准确性并增加皮下硬结发生的机会。胰岛素无针注射器的使用明显减轻了注射的痛感。

很多人不想打胰岛素的原因是什么?

6. 糖尿病诊断新标准

糖尿病虽然很难治愈,但是可以控制。因为糖尿病是因为胰岛素细胞损坏,胰岛分泌失常,造成血糖的升高。而且胰岛细胞被损坏就很难修复甚至是不可以修复。胰岛损坏严重的完全不可以分泌胰岛素。而且以目前的医疗的水平来说,糖尿病是没有办法根治的,只能慢慢的维持控制治疗。
糖尿病单靠药物维持是不行的,一定得科学饮食,糖尿病的饮食一定得遵守。现在糖尿病的治疗主要有胰岛素注射液,口服降糖药。根据病情的轻重,及每个人的具体情况不同,用药方面也有很大的不同,胰岛素有长效的,短效的,速效的。口服降糖药也有长效的,短效的。需要对症用药效果才会好的。

7. 不想打胰岛素还有什么办法治疗糖尿病?

在糖尿病的治疗过程当中,胰岛素是控制血糖最有效的药物之一。1型糖尿病患者需依赖注射胰岛素维持生命,必须使用胰岛素控制高血糖并降低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风险。2型糖尿病患者当口服降糖药效果不佳或存在口服药使用禁忌时,仍需使用胰岛素,以控制高血糖并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危险。尤其是病程较长的患者,胰岛素治疗可能是最主要的、甚至是必须的控制血糖措施。

糖尿病发病率的逐年升高,需要注射胰岛素的病人也日益增多,人们期盼能有一种新的给药方法,能够帮助病人克服恐针,减轻注射时的疼痛,避免感染等有针注射的不良反应, 于是,无针注射技术应运而生。

所谓的无针注射就是利用动力源产生的瞬时高压使注射器内药物(液体或冻干粉)通过喷嘴形成高速、高压的喷射流(流速一般大于100 m/s) ,从而使药物穿透皮肤外层到皮下、皮内等组织层释放药效的医疗器械装置。“用压力替代了针头,这种射流的速度极快,且进入肌体的深度相对针刺注射有限,对神经末梢的刺激很小,因此一般不像有针注射器那样有明显的刺痛感。
无针注射被世界卫生组织称为“温柔注射”,因其没有注射针头,不仅能减轻患者的痛苦,还能有效地避免交叉感染因此被受关注。它被业内认为开启了注射领域的新篇章,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随着无针注射技术的不断更新和普及,其安全、优效控糖的优势将会在更多在临床实践中得到证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纪立农教授表示,无针注射不仅能为糖尿病胰岛素治疗的患者提供了更好的注射选择,还能为对针头有恐惧感的成人和儿童患者多一份选择。

不想打胰岛素还有什么办法治疗糖尿病?

8. 糖尿病也会遗传吗?

可能会.
1.遗传因素
1型或2型糖尿病均存在明显的遗传异质性。糖尿病存在家族发病倾向,1/4~1/2患者有糖尿病家族史。临床上至少有60种以上的遗传综合征可伴有糖尿病。1型糖尿病有多个DNA位点参与发病,其中以HLA抗原基因中DQ位点多态性关系最为密切。在2型糖尿病已发现多种明确的基因突变,如胰岛素基因、胰岛素受体基因、葡萄糖激酶基因、线粒体基因等。
2.环境因素
进食过多,体力活动减少导致的肥胖是2型糖尿病最主要的环境因素,使具有2型糖尿病遗传易感性的个体容易发病。1型糖尿病患者存在免疫系统异常,在某些病毒如柯萨奇病毒,风疹病毒,腮腺病毒等感染后导致自身免疫反应,破坏胰岛素β细胞。
(一)一般治疗
1.教育
要教育糖尿病患者懂得糖尿病的基本知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如何控制糖尿病,控制好糖尿病对健康的益处。根据每个糖尿病患者的病情特点制定恰当的治疗方案。
2.自我监测血糖
随着小型快捷血糖测定仪的逐步普及,病人可以根据血糖水平随时调整降血糖药物的剂量。1型糖尿病进行强化治疗时每天至少监测4次血糖(餐前),血糖不稳定时要监测8次(三餐前、后、晚睡前和凌晨3:00)。强化治疗时空腹血糖应控制在7.2毫摩尔/升以下,餐后两小时血糖小于10mmol/L,HbA1c小于7%。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监测血糖的频度可适当减少。
(二)吃蜂胶,
蜂胶对于糖尿病人的作用主要体现在降低血糖,原理是通过本身的抗炎、免疫、抗氧化的特性,恢复一部分的胰脏功能,使胰岛细胞损伤得到修复,功能有所提高。蜂胶以及其所含的一些物质,对于延迟糖的吸收,以及延迟或者减少餐后血糖的升高,都具有很大的意义。蜂胶在临床中的应用范围相对较广,治疗难点在于蜂胶本身的提纯度比较低,所以在临床上应该谨慎的、合理的使用。蜂胶除了控制血糖之外,还可以降低血脂、改善血液循环以及保护肝脏等一系列对人体有益的作用。
【食用量及食用方法】每日2次,每次2粒,温开水冲服
在选择上注意两点:1看品牌,选择大品牌,质量好,效果佳;2看平台,资质是否齐全、是否有追溯机制,是否与消费者站在一起,售后有保障
(三)运动治疗
增加体力活动可改善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体重,减少身体脂肪量,增强体力,提高工作能力和生活质量。运动的强度和时间长短应根据病人的总体健康状况来定,找到适合病人的运动量和病人感兴趣的项目。运动形式可多样,如散步,快步走、健美操、跳舞、打太极拳、跑步、游泳等。
(四)饮食治疗
饮食治疗是各种类型糖尿病治疗的基础,一部分轻型糖尿病患者单用饮食治疗就可控制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