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大秦帝国能够赳赳老秦,共赴国难?

2024-05-17 22:25

1. 为何大秦帝国能够赳赳老秦,共赴国难?

这句话,是秦能统一六国的一个民族誓言,如同在无数电影中曾经出现的从容就义前的“为了人民”。在这个时候,这个普通的句子幻化成一种精神,一种誓言,一种大秦帝国的“亮剑”精神。每当秦国面临生死存亡的时候,这句誓言就会在朝野之间漫起,一种不屈和必胜的信念会感染整个国家,整个民族,此时还有什么是不可战胜的呢?
在战国纷争的时代里,统一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多少次,秦国君臣都意识到,天下各国,任何一个国家都可以灭掉;但同时和两个国家开战就有几分力不从心;一旦三个国家联合起来,以秦国之强也必败。统一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事实上,秦国从商鞅开始,经过了六代国君的努力,才实现了统一的夙愿。而这句“赳赳老秦,共赴国难”,作为一句全民宣言,在时时的激励着每一个秦国人。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组织的强盛,都需要一种精神,也许可以翻译为“共同价值观”。这种精神是要从上到下的,深入人心的。历史上,每一个强大的国家、强大的军队,都有这样一个感动人的口号,这些话充满着理想主义的色彩,触动的是人心中最敏感、最强大的感受,从而可以带来难以估量的力量。岳家军“靖康耻,尤未雪”的复仇精神,成吉思汗“弯弓射大雕”的豪迈感受,大汉帝国“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张扬个性,都会给组织注入无形的力量。
秦的成功,不是个别英明君主的成功,而是在这样一种精神感染下,全民族的成功。在战国时代,这种慷慨赴死的精神也许只能诞生于秦,诞生于这个面对西域的狄戎部队,靠自己双手打出一片天地的国度。齐国、楚国的环境太好了,丰衣足食,风花雪月中,民族的斗志会被消磨;燕国有着产生这种精神的环境,但老帝国的自高自傲,不思进取,最终没能实现这个梦想。
魏国一度曾经是多么的接近这种境界,可惜当国君变得奢糜、慵懒和无知的时候,这个国度也从胜到衰,没能把握住历史的契机;而始终没能实现“改革”的韩国,一直因其孱弱而屈辱的失败,而无法带给自己荣耀;最有希望的赵国死于长平之战,这也是一个与北方胡人长年作战,在血液中迷漫着不屈的国家,赵国和秦国同是战国时期抵御外族入侵的核心力量,上天不眷故赵,为之奈何?

为何大秦帝国能够赳赳老秦,共赴国难?

2. 秦国的一些问题“赳赳老秦,共赴国难”

“赳赳老秦,共赴国难”这句口号虽是电视剧中的虚构,但电视剧中的相关情节却不完全是虚构的,这和秦国的尚武传统有关。有一个例子,产生于春秋时期的《诗经·秦风·小戎》是一首妻子怀念征夫的诗。秦师出征时,家人必往送行,征人之妻当在其中。事后,她回忆起当时丈夫出征时的壮观场面,进而联想到丈夫离家后的情景,回味丈夫给她留下的美好形象,希望他建功立业,博得好名声,胜利归来。字里行间,充满着仰慕之心和思念之情。这首诗体现了“秦风”的特点。在秦国,习武成风,男儿从军参战,为国效劳,成为时尚。诗中描写的那位女子,眼中所见,心中所想,都带有“秦风”的烙印。在她心目中,其夫也是个英俊勇敢的男子汉,他驾着战车,征讨西戎,为国出力,受到国人的称赞,她也为有这样一位丈夫而感到荣耀。她思念从军在外的丈夫,但她并没有拖丈夫的后腿,也没有流露出后世此类诗作中常见的“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陇西行》)那样的哀怨情绪,反而在诗中夸耀秦师如何强大,装备如何精良,阵容如何壮观。举国崇尚军事,炫耀武力,正是“秦风”一大特点。一个不能上战场的普通弱女子尚且如此,那些自小受尚武“秦风”熏陶的男儿,不管处在什么年龄段,其渴望奔赴战场杀敌立功的迫切心态应该都是相同的。另一首《秦风·无衣》则描写了深厚的战友情谊和渴望杀敌报国的昂扬激情,真实地表现出一种令盛唐边塞诗也甘拜下风的阳刚之气。这两首诗的原文和译文可以上网搜索查阅。

3. 虽不历史,却很动人——评《大秦帝国之裂变》

自从成年以来,从来没有哪一部电视剧能感动我,直到涕泗横流。但是我看《大秦帝国之裂变》却有很多次,忍不住流泪。虽然这不是一部完全的历史剧,但是因为这份感动,我还是决定把这部电视剧推荐给大家。——巴图鲁语
  
 《大秦帝国之裂变》(因为还有两部大秦帝国,是这部的续集。所以各自去咯小标题以示区别。)这部电视剧的成功,不仅仅是大秦帝国系列小说的成功。也在于这部电视剧,无论是在营造氛围(分为几个阶段),还是刻画人物(主配角都根据剧情,有自己独特的个性。),或者是制造战争场面等方面制作的十分精细,从而给人以观看史诗剧的观感。(既有历史剧的基本史实,又有诗的美感与气质。)可以说是比较成功的一部电视剧了。
  
 
  
                                          
 因为本剧称为《大秦帝国》,所以这必然是围绕着,秦国如何走向强盛,从而一统天下的过程。本剧则是着重描绘商鞅变法前后,的这段历史,主要围绕着为什么要变法?怎么变法?该不该变法?由谁来变法?怎么变法(变法遇到了什么样的阻碍?)?以及变法取得了什么成果?最后以变法执行者商鞅被害身亡,旧势力预谋复辟作为留有悬念的结局。可以说是丝丝入扣,没有一点拖沓。
  
 而本剧在这些大背景之间,塑造了像主要人物秦献公,献公妻,莹玉公主,商鞅等人物。以及刻画了次要人物魏惠王,齐威王,庞涓等人物,以及跑龙套人物,看守商鞅的两个卫士,收留被流放的赢驷的家庭,以及和赢驷相恋后来自杀的村女等等。通篇几十个人物以上。刻画了一幅人物的群像图,展现庞大的历史画卷。而本卷的人物和所营造的情感氛围,都是围绕着秦国变法图强,这个过程中展开的。
  
 
  
                                          
 而在本剧诸多人物当中,最先出场的是,秦孝公。本剧开篇,就展现了一个史诗级的战争场景,在秦魏两军对阵中,秦献公被重重包围,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赢渠梁(就是后来的秦孝公)率领一队人马杀了出来,不仅救了秦献公,还俘虏了敌军统帅魏国丞相公叔座。虽然如此,但是赢渠梁认为大战连年,百姓受苦应该改革增强国力。这与他大哥(赢虔)的主张产生矛盾。这就出现了第一次,两条路线的斗争。重伤不治的秦献公,经过思考觉得秦国的未来,不应该像这样继续打仗了(剧中面对老兵,他说:“不能在打了,国家已经打的这么穷了。”)
  
 于是,在回国稳定了政局以后。献公便逼迫赢虔割下了一个手指,明志宣誓向赢渠梁效忠。看见政局稳定,献公便放心撒手人寰。这个阶段,主要是讲述变法前秦国的贫穷(从对阵中,兵器简陋,没有护甲,连小孩老人都上阵杀敌,这些方面可以看出,秦确实到了财尽民穷的地步),营造出一种国家即将灭亡,岌岌可危的形势。同时引出秦孝公登上历史舞台,而这个时候,仅仅在秦孝公这个人物的性格中,只表现了其勇猛和孝悌的一面,接下来,他将继续有发展。
  
 
  
                                          
 如果说第一阶段,只是表现出秦国的亡国危机。则秦孝公上台后。则开始,进行救国努力。同时也暗喻了秦国大臣的愚昧,和不明事理。在秦孝公决定放仇敌回国以后,几乎招到所有人反对,但是秦孝公还是勇于做出了决定。秦国的一盘散沙,在秦孝公的号召下凝聚了起来。全国筹钱,通过运作瓦解了魏惠王组织的,5国灭秦军事行动。同时建立间谍组织,在其他国家活动,进行收集情报。
  
 这个时候的秦孝公,褪去了青涩,展现出作为国君胸怀邦国,的智慧和政治才能。但是这个时候,一个问题直击秦孝公的心灵,改革?怎么改?秦国没这方面的人才啊?于是接下来,重要人物商鞅就此登场了。
  
 
  
                                          
 这个时候,暂时电视剧镜头一转,不在表现秦国政局,而是突然转向了魏国。主要是把魏国和山东六国,的自私自利,目光短浅和秦国全国众志成城进行对比。这个时候做重刻画了一个人物,魏惠王,刻画了他诡谲多变,而又昏庸无能。他任用亲信,而排斥有才能的人。从而国家露出衰败的迹象。这从这个电视剧的,一个侧面情节描述可以看出这个迹象。
  
 丞相公叔座,被秦放回国后,不久得病快死。临死前对来看望的魏惠王,推荐商鞅接替相位,魏惠王出了丞相的家,轻蔑的说:“老丞相糊涂了,一个中庶子,这个身份能是什么人才?由此可见,魏国这个时候以身份和关系用人,堵死了人才的晋升通道。商鞅,在魏多年早看清了这个现实,于是决定去别国发展。
  
 这个时候的商鞅。处于被压制的阶段,尽管他在秦魏战争时期,提出一些有益的建议,但是却一直被忽视压制。然而他的才能还是引起了秦国间谍组织和,一个女人的注意。这九赢来了第三阶段。商鞅入秦,进行变法。
  
 
  
                                          
 这个女人就是白雪(巨商之后,拥有巨额财产和人脉),虽然是次要人物但是对剧情起了推动性作用。她通过了解(怎么了解?通过女扮男装的接触证实了传闻。)得知了商鞅的才能。而且暗生爱慕之意,在接触中商鞅也发现了她的女子身份,从而互生情愫,定下了白头之约(而白雪这个人物的展开,也是随着变法的进程而展开的,她与商鞅的关系也从欣赏,到相爱,从而最后双双死于皑皑的白雪地里。而他们的约定,君如青山,我如松柏。也为这段感情增加了哀婉动人的,气息。
  
 就在这个时候,秦国间谍组织,也得知了商鞅的才能。这其中最为精彩的一幕,就是秦国间谍组织首领景监,在茶楼,以围棋为试探,和商鞅畅谈天下大势,商鞅当众侃侃而谈从而惊艳了全场。从此秦国彻底下定了,要把商鞅挖走的决心。
  
 而此时商鞅,看到了秦孝公发布的,开诚布公的招贤文书,在慢慢与秦国谍报人员接洽下,决定去秦国施展抱负。但是魏国虽然没重用商鞅,但还是派人监视他。在白雪的帮助下,商鞅终于去了秦国,开始了变法的路程。
  
 
  
                                          
 在这个阶段里,描写的最为出色的,是反对变法的力量,和社会中关于变法的斗争。其中最为出彩的反对派,就是甘龙。孙飞虎老先生把,这个角色演绎的十分到位,尤其是当朝辩论秦国该不该变法那段,甘龙表现的十分内敛而深沉。因为这个角色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奸臣,而是政治斗争,是理念的斗争。所以,他表现出来的就是多元的性格,比如他的政治取向,是恢复秦穆公时期的法律,但是他对于秦孝公变法,一直退居幕后,隐忍不发。
  
 但是在幕后,他聚集了大批反对变法的贵族公卿。在假装支持变法的同时,想办法瓦解变法派内部阵营。终于他成功挑拨,太子屠村(其实太子屠村,换一个太子就是了,但是这里设定秦孝公就一个儿子。)商鞅依法制裁了太子的两个老师,但是这两个人是支持变法派的,贵族代表。于是商鞅彻底失去了,贵族对于他的支持。也为最后被群起围攻,而悲惨谢幕。
  
 
  
                                          
 而在这一时期,进行的变法当中,除了表现秦孝公的支持,和商鞅的政治才能之外。还牵扯了许多势力和人物。构成社会的总体呈现。比如怀疑秦国实行暴政,要刺杀商鞅的墨家学派。在经过秦孝公亲自解释以后,明白了秦法的真谛。比如用秦国社会的发展,表达了秦法对社会的推进作用。不过总的来说,秦法的成就,在民生上,借被放逐的太子的思想转变,从侧面反映了秦法确实利国利民。在军事上,通过训练新军收复失地,来显示秦法确实有威力。
  
 与此同时通过描写其余国家的对比,强调了秦法是符合历史进步发展的。(魏国由于奸佞当道,使得精锐部队被齐国歼灭。而齐国,只是实行部分变法。韩国,由于变法,没实行灵活的外交政策,导致被围攻,变法成果丧失。)。应该说,在收复失地以后到秦孝公死。变法在这一阶段画上了一个句号。至于商鞅自请被杀,以利于秦国的发展。(因为商鞅的人设,是热爱变法,热爱理想,从而热爱秦国,所以为了平息各阶层的怒气,自请当替罪羊)这恐怕本剧唯一的败笔,虽然感人。但是实在距离正常人思想过于有距离,所以也不值得去分析了。
  
 应该说,这部电视剧,除了严重扭曲历史以外(比如白硅和商鞅是同一时期的人,怎么会早死几十年而且有个漂亮孙女白雪呢?商鞅其实是个卑鄙的人,他出兵魏国,靠欺骗绑架自己的老朋友,迫使魏国割地,然而剧中却是个君子。等等)其余都达到了这一题材电视剧的,的优秀水平。应该说,此剧以欣赏艺术和剧情的角度,来欣赏,确实是上乘之作,算是属于中国本地拍摄的史诗级别的电视剧之一了,强烈推荐观看。

虽不历史,却很动人——评《大秦帝国之裂变》

4. 阅读│《大秦帝国》:赳赳老秦,复我河山

《大秦帝国》是孙皓辉先生,历经十五年时间,写成了的历史小说巨著。该书描述了在礼崩乐坏、群雄逐鹿的春秋末年,面临亡国之祸的秦国于列强环伺之下,从秦孝公开始,筚路蓝缕,变法图强,经过几代君臣的不懈努力,最终秦王政扫六合而一统天下的艰辛悲壮历程。   
  
 
  
  
  一个月前,当我撕开快递包装,看到眼前那十七册黑色厚皮纸烫金封面的《大秦帝国》时,内心的喜悦之情是无法用言语来形容的。自从昨天读完最后一册《帝国烽烟》时,我的内心亦是久久不能平静……   
  
 
  
  
  孙皓辉先生曾在《大秦帝国》的序里这样写道:“不幸的是,作为统一帝国的短促与后来以儒家观念为核心的官方意识形态的刻意贬损,秦帝国在‘暴虐苛政’的恶名下几乎湮没在历史的沉沉烟雾之中。”这句话很是悲凉!因为后世普遍将秦帝国看成“暴秦”,将统一六国的秦始皇看作“暴君”——这显然是主观臆断,是片面的。而创作这部小说的目的,作者是这样说的:“秦为何物?老百姓还是不甚了了……于是就有了将秦帝国说叨清楚的冲动。”   
  
 
  
  
   
  
  
   
  
  我以前不太爱看历史小说,因为感觉很多都是虚构的,很难真实地了解到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但《大秦帝国》却深深吸引了我,如第一部《黑色裂变》中有这样一段文字:“……魏国承继火德,旗帜服饰皆尚红色。韩国也出于晋国,但为了表示自己有特立独行的德性,便推演出木德,旗帜服饰皆为绿色。赵国亦出于晋国,却推演出更加特殊的‘火德为主,木德为辅,木助火性,火德愈’的火木德,旗帜也就变成了七分红色三分蓝色。……”作者以自己渊博的史学知识,用寥寥数语,便让读者了解了战国时一些国家的旗帜颜色和服饰主色,这点我觉得是很多同一题材的历史小说所没能做到的。   
  
  
   
  
  “赳赳老秦,复我河山”——这出自电视剧《大秦帝国》的主题曲《赳赳老秦》,也是这部巨著《大秦帝国》中老秦人的真实写照。自从秦孝公在全国进行变法后,秦国日益强大,经过六代君臣的努力,秦国已有统一天下的实力。正如贾谊在《过秦论》里所言:“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秦国之所以能横扫六国、一统天下,不仅仅是秦始皇他一个人和贵族阶层的功劳,更是一代又一代骁勇善战的老秦人的功劳。   
  
  
 
  
  
  每每耳畔响起“赳赳老秦,复我河山。血不流干,死不休战……”的悲壮战歌,我不禁为之热血沸腾,不由自主地将自己幻想成一个英勇无畏的老秦人,纵马征战沙场,为国建功立业!

5. 赳老秦,共赴国难

 电视连续剧《大秦帝国》主题曲:“赳赳老秦,共赴国难,赳赳老秦,复我河山。血不流干,死不休战!西有大秦,如日方升,百年国恨,沧桑难平!天下纷扰,何得康宁!秦有锐士,谁与争锋!”
  上追商鞅变法成强秦,下记楚汉横空秦烟灭,共6部11卷洋洋500万字之《大秦帝国》,是孙皓辉先生耗尽十余年的心血完成的巨著,改编之电视连续剧《大秦帝国》也可谓慷慨激昂波澜壮阔气势恢宏,一展谁主沉浮舍我其谁大一统之风范。特别是其悲壮之主题曲响起,让人百感交集:在感叹秦由弱而强以致大一统来之不易,感叹秦孝公商鞅空前绝后变法来之不易,感叹秦军锐士洒血赴死来之不易,等等之余,也更感叹我们中华民族祖祖辈辈数千年来,不停歇之“国难”“国恨”,不停歇之“赴死”“流血”,不停歇之“天下纷扰”,不停歇之“复我河山”......如若当年秦帝国持续之时日更久远一些,也或如今“汉人”之称谓就是“秦人”,也就是说如今作为汉人之我们大家都可归属于所谓之“赳赳老秦”。所以,如今当我们说起“共赴国难”“复我河山”之“赳赳老秦”时,不可简单理解为只是在说指昔日陕西等地域之秦人,而应是在说数千年来汉文明涉猎染指之整个中华民族。

赳老秦,共赴国难

6. 赳赳老秦,共赴国难

我不是陕西人,但我支持你,认同你的观点。
纵观中国历史,只有秦部族的风骨和精神是最值得学习和复原的,秦部族人的奋斗和上进、不放弃的精神在秦以后的中国人身上再也见不到了,汉奸不断,内斗不休,哪有秦部族的那种团结为国的精神。
秦部族以养马起家,民风剽悍,团结奋斗,不放弃,在战国初期被魏国差点打得亡国时都没有人出卖国家,而是选择抗战到底,哪像后世的中国,哪个朝代不出汉奸。
即使在变法方面,纵观中国历史,也只有秦国变法是真正成功的,在遵纪守法方面,先秦时期的人也是世界之最,虽然秦法严酷,但犯法的人却是极少的。
在勤劳方面,秦国以五百万的人口,养活了一百万的军队,五人养一个兵,这种比例在世界范围内是绝无仅有的,而且国家并没有出现内乱,百姓的生活也不比周边国家差,这是一种勤劳,也是对国家的支持,也是一种对国家的忠诚,这就是差距。
在为中国做出的贡献方面,五百万人口的秦国第一次统一了中国,秦国人的智慧也创造了灿烂的技术,其科技成就令世界为之侧目,不只是在当时领先,即使在现代,其工艺技术水平也是令人难以致信的,其流水线生产技术、青铜冶炼技术、水利建设技术、道路修建技术等在封建社会更是不可超越的丰碑。在国家方面,第一次将华南纳入中国范围,老秦部族的人口更是遵从国家利益,离开关中移民到中国各地,比如广东广西,很大一部分人口就来源于老秦部族,五十万的大军加上二十万的移民,为中国永久取得华南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在秦国历史上还有一个悬案,秦末战乱时,驻守华南的赵佗手下有五十万大军,但却没有在秦末时率军平叛,不然这五十万秦国精锐一进入战场,什么刘邦和项羽全都得歇菜,相对于这些精锐来说,秦末叛乱的军队全部都可以说是乌合之众,即使在汉朝建立之初的虚弱时期,也没有趁机灭汉,并且在后来仍然将华南并入汉朝。有人猜测赵佗是得到过秦始皇的密旨,为了保住华南而放弃秦国国运,不然以秦国人对秦始皇和秦国忠诚,怎么可能会无视秦国内乱。

7. 赳赳老秦,共赴国难

近期看了历史剧《大秦帝国》,内心激动万分,震撼和感动无以言表。
  
 雄赳赳,气昂昂,使命感,责任感,尊严,大争之世,必有血性;血洗国耻,忍辱负重,救国救民,旷世英雄,气度和胸襟,眼界和卓识,令我震撼至极,我好像更爱古代生活了。
  
 赳赳老秦,共赴国难,随时凯歌,振奋人心,那种守护家园,守护民族的血性,让人久久不能忘怀。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纷争,天下局势瞬息万变。战国末期,群雄四起,大争之世争于实力,秦孝公父亲秦献公战死沙场,嬴渠梁在国家危困之际即位,穷家难当,天下卑秦,弱国弊病,秦孝公一片苦心,他亲自体察老百姓的困苦后却深感无力,经常泪流满面,于是招贤纳士,几经磨难,青山和松柏,秦孝公和卫鞅知音难求,变法强国。
  
 经过俩人齐心合力变法图强,从根本上改变了秦国,其中舍弃自我,成就国家的各人都让人钦佩,卫鞅深爱的女子白雪就是如此深明大义,通达明理,成就他而非绑住他,她曾对卫鞅说,你我是婚变而非情变,在成就卫鞅的路上,她不是绊脚石,而是开路人,此乃奇女子。
  
 就连好多小人物也一样重情重义,生死早已抛诸脑后,唯有真情流露,唯有热血喷涌,万事可成。
  
 弱国无外交,天下卑秦的时代终于结束了,和魏国的一场大战后,山东六国对秦国刮目相看。一个经过深彻变法的西部大国终于浮出水面,成为山东六国如芒在背的强大国家,听到这个台词,仿佛如我期盼很久的情形。
  
 我是陕西人,老家是延安革命圣地,新时代的战争也历历在目,或许自古秦人的血气方刚延续到了现在,感觉战国时期的秦国生活离我很近。
  
 卫鞅是秦国变法的首创,他几乎像现在国家最高院派到古代去治理民生的一个明法理的最高法官,胸怀,才华与学识,遇上明君便会激起千层浪,有才者大胆施展,国家怎会不起死回生?
  
 卫鞅变法得罪了老氏族,贵族们皆忍辱负重,暂且蛰伏,秦孝公死后,卫鞅第一个被杀,壮士未捷身先死,卫鞅一开始变料定了结局,可他不惧,他活出了自己的价值,施展了自己的才华,实现了自己的理想抱负,岂会在意怎么死去?车裂之死,颇让后人叹息,那是因为我们皆是凡夫俗子,壮士又何惧死为何物?
  
 同名小说作者孙皓晖先生,陕西三原人,我网上查了一下,自感是一位颇有情怀又低调的创作家,历时15年完成《大秦帝国》,一经问世变深入人心。背后的耐心和毅力,也绝非我们常人所及。
  
 卫鞅说他常想起孟子的一句话,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如果一个人或者一个国君能在这逆势之世做到尚且不难,可也难免不会在艰难困苦之后放纵自己,但秦孝公却当之无愧,时势造英雄,慧眼卓识非等闲之辈。
  
 说到慧眼,也佩服秦国贵族太师甘龙先生,识时务者为俊杰,该退则退,能进能出,一切皆是看透世事,看清现实,不计较眼前得失,站得高固然看得远,定能沉稳处事,高瞻远瞩,以待来日。
  
 我等后辈敬佩古人,更应该沉住气做好想做的事情,普通人虽不能报国,但却可以努力学习,为自己的梦想奋斗终生,腹有诗书气自华,待机遇来临,大展宏图!

赳赳老秦,共赴国难

8. 赳赳老秦,共赴国难

链家掌门人--左晖在混沌研习社分享自己的创业心得提到《大秦帝国》,这是我第一次听说这本书。 
  
  
 1、耗时16年,500w字巨著,是什么支撑这个作者写完的?
  
 
  
 我在作者的序中找到了答案,“我对大秦帝国有着一种神圣的崇拜”。很显然,写作只是表现形式或者一种工具,作者并没有将写书看作是一种工作,而是将完成这本书作为自己的使命。
  
 
  
 就像书中的名士将出将入相作为人生目标,为官后将“治国平天下”为人生使命。出将入相是途径,也是外在需求;发挥自己的才能,做到治国平天下才是他们的内在需求。 
  
 
  
 当一个人的内在需求超越外在需求的时候是一个人成熟的时刻,此时他已经不需要外在力量驱动自己了,能驱动自己的就是自己的信念。
  
 
  
 2、暴秦
  
 
  
 历史是人为记录,要完全做到客观是不可能。秦朝的“焚书坑儒”让儒生们每次提起都会拍案而起,怒骂秦朝“暴虐苛政”,因此在历史记录和评说方面难免主管。时刻要记住,所谓的历史只是历史记录者想要给后人呈现的样子,而不是历史本来的样子。
  
 
  
 另外,我还看到,其实一个人想要做出一件令人刮目相看的事情,需要以下几点:解决别人一直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这件事情一定是自己热爱至极的;或者还有天时地利人和。
  
 
  
 作者一直受不了大秦帝国一直被民间误解和诟病,预期等待别人去做,还不如亲自上阵去改变;他对大秦帝国有着一种神圣的崇拜,才能历时16年写出500w的巨著,我看到的是作者通过燃烧自己完成自己人生使命。正好是作者对大秦帝国有着自己的情愫,正好自己的工作方便自己的长时间写作而不愁生存,盛世人们对书籍知识的热爱越来越强。
  
 
  
 3、受众思维
  
 
  
 受众看不进正史,那是研究人员去看的。作者很厉害的一点,也是他成功的关键,就是在一开始就想到了用故事去架构整个内容系统。因为他的目的很明确,就是改变民间对秦文化的浅薄认知。
  
 
  
 4、以史为镜,可以明智
  
 
  
 所谓强秦,在很久之前只是函谷关中的一个弱国,面临着被其余强国瓜分和灭亡的危险。但是秦国的求生欲不可谓不强,倾其国力,孤注一掷,才给自己的国运带来生机。也是天时地利人和,战国环境、明君、忠臣、名士等,才造就之后的绵长故事。
  
 
  
 六国分秦,像极了当年八国联军瓜分中国的情境,这事实力对决的产物。没有实力,只有任人宰割,何其悲哀也!
  
 
  
 秦国内忧外患,面临危机,财物和人才都极其缺乏,关键时刻还是秦人文化救了自己的,"赳赳老秦,共赴国难",让每个老秦人可以坦然面对危机,而不至于慌忙溃散。公司文化中的重要性也在于此,文化可以让一个组织在面临危机时,有底气,不会轻易溃散。
  
 
  
 秦孝公断指写“国耻”二字,是用自己的行为向国民表明自己的决心,也是激起老秦人的爱国热情,从内在激发国人的斗志和使命感,实在是洞察任性的高手。
  
 
  
 六国分秦,计划联合出兵,但是却迟迟未动,给秦国喘气和分裂六国的机会,一直沉睡的狮子就这么醒了。联盟虽大力量大,但是裂缝也很大。因此,在操作联盟事宜,需要谨记,修复裂缝,照顾更方利益,及时行动。
  
 
  
 魏王在公子卯等人影响下渐渐放缓吞秦的计划,并对庞涓心生厌恶。想要影响一个人,要先从他身边的人开始瓦解。用户运营也是如此,想要影响一个人就从他身边的朋友开始。
  
 
  
 秦人为了防止戎狄部落内乱,提前做好埋伏准备,最后还找人假装赵国使者获取了戎狄部落攻击的时间,最终让戎狄部落的8万铁骑在秦国的5万骑兵冲击下溃不成军。孙子常说“先发制人,后发受制于人”。如果是别人能想到的就不是“绝对的先”,出乎他人意料才是“绝对的先”,这要求用计的人,忍得住,舍得了。最后,这场战争一定要赢,这也是发动这场战争的理由。要么不战,战则必胜,才是发动战争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