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范文

2024-05-17 18:14

1. 七年级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范文

   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寒来暑往的四季变化,是我们非常熟悉的自然现象。接下来是我为大家整理的  七年级地理  《地球的运动》教案  范文  ,希望大家喜欢!
     七年级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范文一 
    教学目标: 1、会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说出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并能够解释所产生的昼夜更替与时间差异现象
    2、能够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说明其与地球自转的关系。
    3、会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公转,说出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并能够解释所产生的季节变化与热量差异现象。
    4、能够结合当地季节变化的实例,说明其与地球公转的关系。
    5、 利用地球上的五带分布图说出五带划分的界线,并能举例说明各带的特点。
    该学习目标可以分解细化如下。
    1.通过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初步建立地球自转的空间概念,认识地球自转的特点(绕转中心、方向和周期)。
    2.通过演示、观察地球的自转过程,理解昼夜更替、各地时间差异等现象与地球自转的关系。
    3.通过演示地球的公转运动,初步建立地球公转的空间概念,认识地球公转的特点(绕转中心、方向、周期和地轴倾斜方向)。
    4.通过演示、观察地球的公转过程,理解四季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五带的划分等地理现象与地球公转的关系。
    5.在实验演示、观察思考、  总结  归纳等探究过程中,逐步树立求真务实的科学探究精神。
    环节预设:导学(分组演示实验)—读学(看教材)—研学(合作探究)—展学(展示学习成果)
    学法导引:通过分组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看课件,阅读课本,合作探究完成要点点击。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用简单的  方法  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2.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教学难点】
    1.通过演示、观察地球的自转过程,理解昼夜更替、各地时间差异等现象与地球自转的关系。
    2.通过演示、观察地球的公转过程,理解中午太阳高低的变化、白昼和黑夜时间长短的变化、四季的形成、五带的划分等地理现象与地球公转的关系。
    ■  教学方法  
    【教法】
    创设情景法、实验探究法、读图分析法、总结归纳法、启发引导法、交流谈话法。
    【学法】
    情景感受法、实验体会法、地图观察法、问题探究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导入1:通过儿歌创设意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导入地球的运动
    SHAPE MERGEFORMAT
    导入2:朝辉夕照,日月轮回。你知道为什么太阳每天都是东升西落的吗?地球上的昼夜更替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呢?导入地球的自转
    讲授新课(实验探究,归纳提升)
    一、地球的自转
    实验探究,观察发现
    在老师的指导下,小组成员转动地球仪,观察讨论地球自转的特点(绕转中心、方向和周期)。
    小组成员共同思考下列问题:
    1.地球沿什么方向绕地轴自转?
    2.你知道地球自转一周是多长时间吗?
    3.在北极上空俯视,地球呈顺时针方向旋转,还是呈逆时针方向旋转?若在南极上空俯视呢?
    地球的自转运动 自转中心 自转的方向 自转一周的时间 产生的自然现象(举例) 小组长协调大家的观察讨论结果,记录员做好相关结论的记录工作。
    老师演示、点拨提升,帮助学生认识地球自转运动的特点,并强化对地球自转方向的绘图工作。
    实验探究,观察发现
    小组长组织大家,继续刚才的实验,用手电筒当光源照射地球仪,并按照地球自转方向转动地球仪,观察、讨论昼夜更替、各地时间差异等现象的产生,探究这些地理现象与地球自转的关系。
    小组长协调大家的观察讨论结果,记录员做好相关结论的记录工作。
    老师用手电筒和地球仪演示画图、点拨提升,帮助学生理解昼夜更替、各地时间差异等现象与地球自转的关系。
    昼夜更替现象的产生、体验和分析:
    SHAPE MERGEFORMAT
    昼半球、夜半球和晨昏线(圈)的关系:
    二、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
    (1)昼夜交替
    SHAPE MERGEFORMAT
    各地时间差异现象的产生、体验和分析:
    (2、)时间差异:由于地球的自转,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方出现了 差异。因为地球的自转方向是自 向 运动,所以总是 边比 边先见到日出。
    承转:儿歌:太阳大,地球小,地球绕着太阳跑,地球绕着太阳跑就是指地球的公转运动
     七年级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范文二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和对比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轨道、速度等基本特征;
    (2)理解黄赤交角的形式及其导致的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3)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观察、理解、想象和创新的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学会运用地球仪演示或者通过播放地球的自转与公转现象的视频,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概括能力,形成空间想象能力。
    (2)运用比较的方法,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知识,从中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宇宙是运动的,运动与静止是统一的辩证的唯物主义宇宙观。
    (2)培养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方法。
    二、教学重点:地球运动基本形式的一般特点
    三、教学难点:黄赤交角的形成及其引起的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
    四、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法、观察法、演示法、绘图法
    五、教学过程设计
    环节 教学程序 设计意图 [图片展示]
    [教师提问] 太阳东升西落、四季变化现象的图片。
    1.为什么太阳会东升西落?
    2.地球上为什么会如此的四季变化现象?
    (引入新课) 创设情境,设疑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和课本的地理知识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教师提示]  这些现象都是由地球的运动引起的 通过简略的告知答案,进一步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教师提问] 地球的运动有哪两种基本形式?
    学生回答:自转和公转 引导学生看课本,找出知识点 [提示] 首先学习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绕转中心、方向、周期、速度)  让学生进入状态,大致了解教师授课的逻辑顺序,便于学生掌握 [教师提问]
    [过渡]
    简单温故一下初中地理课本学习过地球运动的基本知识,回答:(概念、绕转中心、方向)
    温故而知新,为更好地学习新知识。
    [教师点评] (1)地球围绕其自转轴的旋转运动,叫自转。
    (2)绕转中心:地轴
    (3)方向:自西向东,北极看:逆时针;南极看:顺时针(南顺北逆)
    [地球仪演示] 分别从侧面、北极上空、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的旋转方向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现式的教学,更利于学生掌握
    [教师讲述] 地球自转的周期,有参考点的不一样,一日的时间长度也略又差异,有恒星日(23h56′4″)和太阳日(24h)  教学难点,简单讲解,不要求学生深入理解。 [教师讲述]
    [教师设问]
    地球的速度可以用角速度和线速度来描述,设问:什么是角速度和线速度,它们又是怎么计算的呢?  培养学生对实物模型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结合数学公式来分析,引出角速度和线速度存在的规律,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点
    [演示图片、动画]
    [教师分析] 角速度:角速度是作圆周运动的物体单位时间转过的角度(V=@/ t)
    线速度是单位时间转过的弧长(V=L/ t) [巩固练习]
    [提问] 问:广州和上海,哪个地方的线速度大?
    学生回答:广州 结合考点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过渡]
    [提示] 从绕转中心、方向、周期、速度四方面了解了地球的自转,接下来,继续按照这几个方面来学习地球的另一种地球的运动方式——公转。
    适当过渡,为学生学习提供清晰的思路 [教师提问] 什么是地球公转?绕转中心是?它的自转方向又是怎样的? 引导学生看书,寻找答案
    [学生回答] 地球围绕太阳的运动,叫公转。
    绕转中心:太阳
    自转方向:自西向东
    培养学生归纳能力
    [教师讲述] 同样地,地球的公转周期由于参照点不通也有两个,分别是恒星年(365 天 6时9分10秒)和回归年(365天5时48分46秒)。
    [教师讲述]
    [动画演示]  观察图1.18,地球是绕着太阳公转产生的轨道,叫公转轨道。地球的公转轨道是近似正圆的椭圆,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所以有了远日点与近日点之分。地球绕太阳公转,当地球绕到近日点时,北半球正好为一月初;绕到远日点时,北半球正好为七月初。
    更好理解地球公转 [提示] 一些学生好难想象地球自转和公转同时进行的情景 过渡
    [学生演示] 4个学生分成两组演示地球自转的同时也公转情景  把错误演示作为教学案例,及时指出错误,纠正,使学生印象深刻;演示正确则给与鼓励,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过渡] 接下来,我们学习公转的速度。地球公转也有线速度和角速度。补充一个定律——开普勒定律 结合物理、数学定律公式,使抽象知识简单化、直观化
    [教师分析]  开普勒定律:太阳和行星的连线在单位时间内扫过的面积相等。也就是图中两块阴影部分的面积相等。用扇形面积公式推导s1=s2,s1=1/2L1R1=1/2L2R2,R1大于R2,所以L1要小于L2,根据V=L/t  ,可以推出近日点速度较快,远日点速度较慢。
    [过渡]
    [设问] 刚才讲的是远日点和近日点的速度,那地球公转的平均速度是怎样算出来的呢? 设置悬念
    [教师讲述]  因为地球绕日一周转360度,而一个回归年大约365日;所以平均角速度=360°/365日,每日59分,约为每日1度。由于日地平均距离为1.5亿千米,所以平均线速度:V=路程(弧长)/T  =约每秒30千米。
    使抽象知识简单化、直观化
    [练一练] 北半球每年夏半年(从  春分  日到  秋分  日)的日数为186天,冬半年(从秋分日到次年的春分日)的日数为179天。造成这种日数差异的原因是?
    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学生回答] 夏半年,地球位于远日点,地球公转速度较慢,冬半年,地球位于近3日点,速度较快,所以冬半年日数要比夏半年日数要多
     七年级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范文三 
    第一章 行星地球
    1.3地球的运动
    教案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及一些基本数据:周期、速度、公转的轨道、黄赤交角。
    2.理解由于地球自转运动造成的昼夜交替、地方时差,掌握时间的有关换算,能正确判断晨昏线。
    3.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理解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的过程及其原因,并能演示其运动规律。
    4.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及纬度变化。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现象,学生能够准确地画出  夏至  日到  冬至  日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
    2.能根据“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示意图“分析全球各地的昼夜长短状况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分析同纬度地区不同季节和不同纬度地区相同季节的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科学的宇宙观,宇宙中所有的天体都在不断地运动。
    2.培养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理解事物之间是联系的、发展变化的
    教学重点
    1.自转和公转的特征,黄赤交角的产生及其引起的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2.晨昏线的判断、地方时的计算、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3.四季的划分方法及划分依据。
    教学难点 1.晨昏线的判断、地方时的计算。
    2.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原因分析。
    教具准备
    地球仪和多媒体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
    4课时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下面就来回顾一下(略)  前边两节课我们了解了地球的宇宙环境,现在让我们立足地球本身,探讨地球的运动。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板书)
    师:在初中时我们曾学过一些地球运动的知识,那么你知道地球的运动有哪两种形式呢?
    生:自转和公转。
    师:我们首先一起来探讨地球自转的规律。
    (板书)一、地球的自转
    (演示地球仪,让其自西向东旋转)
    师:地球仪在绕着什么中心转动呢?
    生:地轴
    师:很好。地轴就是地球的自转轴,它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在地球中真有这么一根轴吗?
    生:没有。
    师:正确。地轴是人们假想出来的,地球的内部实际上没有这么一根轴。我们把地球绕其自转轴的旋转运动叫做--地球自转。那么,地球的自转方向是怎样的呢?
    生:自西向东旋转。
    师:所以,我们看到日月星辰都是东升西落。下面从不同的角度看地球自转。
    (从不同的角度演示地球仪的自转)请同学描述地球自西向东转。
    生:(学生观察、思考后得出结论)
    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转动。
    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方向转动。
    侧面北极在上,自西向东旋转。
    师:(投影练习)
    甲图中心是北极还是南极?乙图中心是北极还是南极?
    生:甲图中心是北极,乙图中心是南极。
    师:非常好。地球自转一周需要多长时间呢?也就是地球的自转周期是多长呢?
    生:一天。
    师:由于在计算自转周期时,选定的参考点不同,一日的时间长度和名称略有差别。
    (多媒体动画演示)恒星日与太阳日:拉长投影中地球与恒星之间的相对距离,日地距离可以更靠近一些。某一恒星、地面上某地点、地心第一次“三点共线“到下一次“三点共线“(注:“三点共线“是指地面上某点位于地心与恒星的连线上)的时间间隔为一个恒星日。太阳、地面上某地点、地心第一次“三点共线“到下一次“三点共线“的时间间隔为一个太阳日。
    师:恒星日是以遥远的“恒“星为参照物的,遥远的恒星相对于地球而言是不动的,此时地球的公转过程将会忽略不计。某一恒星、地面上某地点、地心第一次“三点共线“到下一次“三点共线“的时间间隔为一个恒星日。
    (多媒体动画演示)
    师:此时地球是否自转了一周,自转的角度是多少,以什么作参照?
    生:(学生准确回答)
    师:很好!(点击鼠标,电脑画出SE2的连线和E2与恒星的连线,标出“恒星日“)从E1到E2,地球自转了360°。而因为以恒星作为参照,地球从E1到E2的时间间隔就是“恒星日“,时长23时56分4秒,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
    地球继续自转(即P点继续绕圆运动),但地球同时绕太阳公转到E3处时,动画暂停,P点两次对着太阳。太阳、地面上某地点、地心第一次“三点共线“到下一次“三点共线“(注:“三点共线“是指地面上某点位于地心与太阳的连线上)的时间间隔为一个太阳日。从E1到E3的时间间隔称一个太阳日,长24小时,其自转的角度是360°59′。
    师:(过渡)任何一种圆周运动,总离不开角速度和线速度。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什么是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呢?
    生:地球在单位时间内自转的角度叫做地球自转的角速度。
    师:很好!根据地球自转的周期,可以知道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大约为多少度?
    生:15°/小时。
    师:非常正确。地球表面除南、北两极点外,任何地点的自转角速度都一样。根据  360°/24小时推算,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大约是15°/小时,1°/4分钟,1′/4秒。但南、北极点无角速度,即南、北极点的角速度为零。
    我们再看看地球自转的线速度是怎样的。地球自转时,某点在单位时间内转过的距离(弧长),叫做该点的自转线速度。
    (投影)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和角速度图
    师:大家一起探讨地球自转线速度有什么分布规律。地球自转线速度的大小因纬度而异(离地轴的距离即圆周运动的半径不同,半径越大,线速度越大),赤道处最大(1670千米/小时),自赤道向两极渐小,两极的线速度为零。在南北纬60°处,自转线速度为赤道处的一半。
    师:(过渡)我们已经探讨了地球自转的规律。而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在绕日公转。那么地球公转又有什么样的规律呢?
    (板书)二、地球的公转
    (演示)地球公转运动
    师:什么是地球的公转?
    生:地球绕太阳的运动,叫做地球的公转。
    师:那么应该从哪几个方面来描述地球公转的规律呢?可从地球公转的轨道、方向、周期和速度等方面来说明地球公转的规律。
    师:地球公转的路线叫做公转轨道,又叫黄道。它是近似正圆的椭圆轨道,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投影公转轨道图)
    师:仔细观察,地球公转的方向是怎样的?
    生:由西向东。
    师:在北极上空看地球公转,顺时针转还是逆时针转?
    生:逆时针转。
    师:在南极上空看地球公转,顺时针转还是逆时针转?
    生:顺时针转。
    师:我们再来看看地球公转的周期是怎样的?
    生:1个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
    师:回归指的是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往返运动。大家看书图1.18,地球公转的速度有什么特点?
    生: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
    师:由于太阳略微偏离地球公转轨道的中心,因此,日地距离不断随地球公转而发生细微的变化,地球公转速度也相应有一些变化。根据开普勒第三宇宙定律,行星运行在单位时间内扫过的面积相等,因此,近日点运行速度快,角速度是61′/d,线速度是30.3  km/s。而远日点慢,角速度是57′/d,线速度是29.3 km/s。平均角速度:约1°/日,平均线速度: 30 km/s。
    小结:本节课内容较多,主要是关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两种基本形式的对比。
    (投影下面的表格)分别对地球自转和公转进行总结。
    地球运动 围绕中心 运动方向 运动周期 运动速度
    地球自转 地轴 由西向东北极看:逆时针;南极看:顺时针 23时56分4秒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  1.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南、北两极点为零,其他任何地点的角速度都相等,即15°/小时
    2.地球自转的线速度由赤道向南、北极点逐渐减小,至60°N、S处减小为赤道的一半;两极点处为零
    地球公转 太阳 由西向东在北极上空看地球公转:逆时针转在南极上空看地球公转:顺时针转 1个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  平均角速度:约1°/日,平均线速度:30 km/s。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
    第2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一般特点,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略)
    (过度)昼夜的更替、时差的产生、四季的变化,都是因为地球运动的结果,下面我们就来一起研究地球的自转能带来哪些地理现象。
    (板书)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
    三、地球自转与时差
    师:大家知道,地球自己不能发光。看地球仪的演示,如果地球是透明的,还有昼夜之分吗?
    生:没有,整个地球都是白昼。
    师:很好。可实际上地球是不透明的,在同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因此地球的不透明就使地球上有了昼和夜的分别。如果地球是静止的,会出现什么现象?
    生:一面是白昼和一面是黑夜。
    师:非常正确。如果地球是静止的,会形成昼夜现象。被太阳照亮的半个地球是白天,即昼半球;背着太阳的另一个半球是黑夜,即夜半球。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也就是中间的大圆圈,叫晨昏线,或者叫它晨昏圈,由晨线和昏线组成。晨线和昏线有什么区别呢?
    师:由夜变为昼的半圆弧叫做晨线,晨线上的各点即将进入昼半球,即晨线上的各点即将进入白昼时段;由昼变为夜的半圆弧叫做昏线,昏线上的各点即将进入夜半球,进入黑夜时段。
    (投影--自转)
    师:晨昏线的位置是不是静止的?
    生:不是,晨昏线的位置在不断向西移动。
    师:很好。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转,所以晨昏线的位置也在不断地移动,地球自西向东转,晨昏线则自东向西移动。再看晨昏线与太阳光线有什么关系呢?
    生:垂直。
    师:答得好。晨昏线一定垂直于太阳光线,并过平面图中的中心。再给大家引进一个新的概念:太阳高度。太阳高度是太阳高度角的简称,太阳高度表示太阳光线对当地地平面的倾角。晨昏线上的各地太阳高度为0°,即太阳刚好位于地平线上;在昼半球上的各地,太阳高度总是大于0°,即太阳在地平线之上;在夜半球上的各地,太阳高度总是小于0°。
    晨昏线把经过的纬线分割成昼弧和夜弧。
    (投影昼弧和夜弧)地球在时刻不停地自转着,假如这个红点代表就是你站在那儿,你看到的昼和夜是怎样变化的?
    生:昼夜不停地交替。
    师:很好。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转,昼夜也就不停地交替。
    (板书)1.昼夜交替
    师:昼夜交替的周期为24小时,叫做一个太阳日。过去人们总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今天,人们的起居作息也深受昼夜交替的影响,因此太阳日被用来作为基本的时间单位。
    (过渡)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在同纬度地区,相对位置偏东的地点,要比位置偏西的地点先看到日出,这样时刻就有了早迟之分。显然,偏东地点的时刻要早一些。因经度而不同的时刻,统称为地方时。因此,是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产生了地方时。
    (板书)2.地方时
    师:东边地点的时刻总比西边早。经度相差1°,地方时相差4分钟,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上的微小差别,都能造成相应的地方时之差。
    地方时因经度而不同,使用起来很不方便。19世纪中叶,欧美一些国家开始采用一种全国统一的时间。随着长途铁路运输和远洋航海事业的日益发达,国际交往频繁,各国采用的未经协调的地方时,仍给人们带来很多困难。1884年,国际上采取了全世界按统一标准划分时区,实行分区计时的办法。我们已经知道,从理论上全球共划分成24个时区,各时区都以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本区的区时。相邻两个时区的区时相差1小时。
    实际上,世界各国根据本国的具体情况,在区时的基础上,采用一些特别的计时方法。
    (投影文本)
    (1)有的国家根据本国所跨的经度范围,采用半区时,即采用与中央经线相差7.5°的时区的边界经线的地方时。例如,亚洲的印度(东5.5区)。(2)有的国家为了充分利用太阳照明,采取本国东部时区的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例如,朝鲜位于东八区和东九区之间,但采用东9区的区时。(3)还有的国家虽然领土跨度很大,但仍采用一个时区的区时。例如,中国领土跨5个时区,为了便于不同地区的联系和协调,全国目前统一采取北京所在的东八区区时(即东经120°的地方时),称为北京时间。
    请大家看P17图1.21,时区和国际日界线。
    
  七年级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范文相关  文章  :
  1. 7年级地理教案:地球的运动 
  2. 初中一年级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 
  3. 晋教初中一年级地理教案 
  4. 七年级地理教学计划范文 
  5. 初一地理教学工作计划 
  6. 初一上册地理教师工作计划素材模板 
  7.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学计划 
  8. 2020年七年级第一学期地理教学工作计划精选范文 
  9. 初中地理教师工作计划素材模板 

七年级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范文

2. 7年级地理教案:地球的运动

      如何为7年级下册地理地球的运动知识点进行教案编排。我在这里整理了相关知识,希望能帮助到你。
         7年级地理教案:地球的运动
          
          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地球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周期、方向;
         知道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的现象。
         2、初步学会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昼夜更替现象;初步学会用简单的工具演示地球公转,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通过介绍地球运动的形式和规律,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通过讲述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地球自转、公转运动的基本特点及其所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学难点 
         地球自转产生昼夜更替现象。
          教学准备 
         地球仪、手电筒。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喜欢看姚明打篮球的同学请举手,哟!这么多球迷哇!你们是否有这样的感受:我们有时想看姚明在美国纽约的一场下午比赛现场实况转播,常常是等到晚上三四点钟呢?为什么两地的时间不一样?我们刚开学的时候,多数同学穿的是短袖,现在多数同学已穿长袖长裤了,而且每下一场雨我们就感觉一天比一天冷了?要回答这些问题,就与我们今天学习的地理知识有关了。
          讲授新课: 
         板书: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
         一、 地球的自转
         1、绕转中心、方向、周期
         教师:演示转动地球仪,并提问
         (1)地球怎样自转 ? (绕地轴不停地旋转)
         (2)观察并描述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
         师: 板图讲解不同的投影图地球自传方向的表示    生:同桌的两位同学演示地球的自转。
         师:提醒学生注意拨动地球仪的方向一定要自西向东(逆时针)。
         (3)自转一周的时间是多少?每小时转多少度?(24小时,15°)
         师:我们为什么感觉不到地球在转动?
         生:讨论、回答。
         (4)昼夜的形成
         师:演示并讲解, 教师用手电筒做光源,照射到地球仪上。让学生观察有什么现象产生?
         生:地球仪一半亮,一半暗。
         师:为什么?如果地球仪是透明的,结果怎样?
         生:答略
         师:同样的道理,由于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在任何时刻,太阳光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因此,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白昼,我们叫它昼半球;未被照亮的半球是黑夜,我们叫它夜半球,昼夜就是这样形成的。        板书:2、昼夜产生的原因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
         承转:地球不停的自转会产生什么现象呢?
         板书:3、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师:接着上面昼夜形成的演示进行:教师用手电筒照射自转的地球仪,并让学生仔细观察会产生什么现象?
         生:昼夜不停地交替。
         板书:(1)昼夜更替
         师:还有什么现象产生?
         生:东边先天亮,西边后天亮。
         师:东边比西边先看见日出。
         板书:(2)时间差异
         师:看书P10图1.18,并解释:北京的畅畅和美国的姨妈在同一时刻电话问候,为什么时间不同?
         师:现在你们能让我们的祖国从处在白天的状态转入黑夜的状态再转入白天的状态吗?
         学生活动:手电筒不动,地球仪自西向东转动,让祖国经历昼夜的交替。
         师:现在北京在那儿?纽约呢?所以姚明在纽约的下午打比赛我们要在晚上才能看到。
         师:时间的差异。这就有大宾馆总服务台的墙面上悬挂许多挂钟,分别表示在同一时刻不同大城市的时间,如北京时间、纽约时间、伦敦时间等。不同地方时会给国家间的交往带来不便,不过,我们已有很好的解决办法,同学们以后会学习到。
         师:人们以一天(24小时)为单位的起居和作息时间。
         (1) 与地球自转有什么关系?
         (2) 假设地球的周期变长由一天变为两天,我们的起居和作息时间会发生什么变化?
         (3) 假设地球的周期变短为12小时一天,我们的起居和作息时间又将会发生什么变化?
         承转:同学们知道,地球除了绕地轴不停的转动,同时它还在围绕太阳不停地转动。那么,围绕太阳的转动叫什么呢?
         生:公转
         师:公转它是地球运动的另一种形式
         板书:二、地球的公转
         师:引导学生观察地球公转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叫地球的公转
         (2)绕转中心、公转方向、公转周期是什么?
         (3)公转特点?
         生:答略
         板书:1、绕转中心、方向、周期
         承转:地球的公转又会产生什么地理现象呢?这个问题留作下节课研究。
         课堂小结:略
          课堂练习: 
         1、完成下列表格:    地球自转
         地球公转
         概念
         旋转中心
         方向
         转动一周所需的时间(周期)
         2、讨论生活在地球上人怎样知道地球自转了一周?"坐地日行八万里"这种情况是否可能发生?
         第一章 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第二课时)
         万州区外国语学校 谭地平
          教学目标 
         1、知道地球公转形成四季和产生五带;记住公转中二分二至点的时间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记住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的度数、五带的名称和范围。
         2、通过师生演示地球的公转运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想像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能将地球公转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解释四季形成和五带产生等自然现象。
         3、初步形成对地球运动的好奇心和探究心理,培养学生学习数量的兴趣;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 
         1、 二分二至点的时间和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
         2、五带的名称和界限。
         3、四季的形成和五带的产生。
          教学难点 
         1、 二分二至点的时间和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
         2、 四季的形成和五带的特征。
          教学用具 
         地球仪、手电筒,几副热、温、寒带的景观图片。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地球公转会产生什么地理现象,这节课我们重点来研究这个问题。
          新课教学 :
         板书:2、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活动一:地球公转演示
         教师把手电筒(拎下灯罩,当作太阳)立在讲台中间,手拿地球仪绕其转动。请学生注意观察,并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1) 地球绕着太阳公转时,其轨道是什么形状?
         (2) 地球公转时是斜着身子还是直着身子?
         (3) 地球公转时地轴指示的方向有没有发生变化?
         (4)太阳直射点最北可以到达哪里?最南可以到达哪里?太阳直射点在一年内几次经过赤道?
         生:答略
         师:请同学们看教材11页"地球公转示意图"    地球在公转时,由于地轴与地球公转轨道面有个夹角,所以,地轴是倾斜的,而且它的空间指向保持不变。这样,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受太阳照射的情况也就不完全相同,形成了春、夏、秋、冬四季,北半球与南半球的季节相反。
         板书:(1)形成四季
         活动二:分组讨论填表节气日期
         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月份北半球季节
         南半球季节春分夏至秋分冬至                说明:二分二至是我国24节气中的4个节气。
         生:答略
         师:假设地球是直立着自转和公转,太阳直射点在哪里?还会有四季吗?同学们课后讨论完成。
         活动三:用两个手电筒,一个垂直照射黑板,一个斜射黑板。让学生观察有什么现象?    生:垂直照射黑板的光圈小,亮度大;斜射黑板的光圈大,亮度小。
         师:如果手电筒是太阳呢?会有什么现象?
         生:答略
         师:直射的地方得到的太阳热量多,温度高;斜射的地方得到的太阳热量少,温度低。
         活动四:教材12页活动2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
         小结:夏季正午太阳高度高,白昼时间长;冬季正午太阳高度低,白昼时间短。这种正午太阳高低和白昼长短的变化,决定了该地得到太阳光热多少的变化,进而反映出了四季的变化。
         承转:刚才我们知道了在同一地方,季节不同,太阳光照不同;那么,在同一时间,不同纬度的地方,太阳光照的情况相同吗?
         师:由于地球是一个很大的球体,在同一时间里,纬度不同的地方,受到阳光的照射情况不同,冷热就有差别。因此太阳热量在地球表面的分布状况随纬度而不同,从而产生五带。
         板书:(2)产生五带
         活动五:读教材12页"地球上的五带"图,回答以下问题:
         (1) 找出五带的名称和界限
         (2) 哪个带获得太阳热量最多,哪个带最少?
         (3)热、温、寒带各有什么气候特点?(教师展示几副热、温、寒带的景观图片给学生观察)
         (4) 有无阳光直射和有无极昼极夜现象的是哪些带?
         (5)中国大部分陆地位于五带中的哪一带?
         生:答略
         师:可见,由于地球的公转,使得地球上不但形成了春、夏、秋、冬四季,还形成了五带。
         课堂小结:略
         课堂练习:
         1、太阳直射的最北界限是_____________ ,直射的最南界限是______________。
         2、太阳直射点在______________ 之间来回移动。
         3、春秋二分日,太阳直射在    纬线上,全球各地    平分,各为
         小时。
         4、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上时,为    (节气),北半球的昼夜长短情况是
         ,南半球为    季。
         5、画出地球上的五带图。
          板书设计 
          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的自转
         1、绕转中心、方向、周期
         2、昼夜产生的原因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
         3、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1)昼夜更替
         (2)时间差异
         二、地球的公转
         1、绕转中心、方向、周期
         2、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1) 形成四季
         (2)产生五带
   

3.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教案

【学习目标】
1. 说出昼夜交替的成因、周期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 结合示意图,判读晨昏线及特点。
3. 结合实例,进行地方时、区时、日期变更的计算。
4. 根据示意图,说出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方向。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晨昏线的判读;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
教学难点: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日期的变更。
【教学方法】
讲授法、图示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展示图片:“战斗机飞行路线示意图”。

2007年2月,美国空军F-22战斗机群飞离夏威夷群岛,前往日本,进行首次海外之旅。刚开始,一切正常。然而,当战斗机机群经过180°经线附近海域上空时,一些战斗机的导航等多个电子系统出现故障,甚至完全失灵。这种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战斗机一下子变成了“瞎子”。美国空军后来找到了这次行动中战斗机出现故障的原因,是电脑系统设计时忽略了一个重要的地理问题。
思考:这批战斗机为什么在经过180°经线附近海域上空时会变成“瞎子”?其电子系统设计时忽略了哪一重要的地理问题?
二、新课讲授
1.昼夜交替
展示图片:“昼半球和夜半球”。

思考:地球上为什么有昼夜现象?地球上为什么有昼夜更替?
(学生)地球既不发光也不透明;地球自转。
(教师)昼夜交替的周期是1个太阳日(24小时)。昼夜交替对人类的影响:①这样的周期长短适宜,使得地面白昼不会过于炎热,黑夜不会过于寒冷,有利于生命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②昼夜交替影响人类的作息,因此自古以来太阳日就被作为基本的时间单位。
2.晨昏线
向着太阳的半球是白昼,称为昼半球;背着太阳的半球是黑夜,称为夜半球。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圈),叫作晨昏线(圈)。它由晨线和昏线组成。晨昏线(圈)把经过的纬线分割为昼弧和夜弧。
思考:何如判断晨线和昏线?晨昏线(圈)的特点有哪些?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归纳总结
晨昏线的判断:晨线是顺着地球自转的方向,由夜入昼的分界线。昏线是顺着地球自转的方向,由昼入夜的分界线。
3.地方时
(1)概念:因经度不同而不同的时刻,叫地方时。
(2)特点:同一经线上地方时相同。同一瞬间,不同经度的地方,地方时不同。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每隔1°,地方时相差4分钟。
(3)计算
计算依据:地球自转;东早西晚(东加西减);1度4分钟
计算方法:所求地方时=已知地方时±时差
计算步骤:一定时 | 二定向 | 三定差 | 四定值
(练习)已知 90˚E 的地方时为10:00,求120˚E和15˚E的地方时分别为几点?
(学生)思考,上台展示答案
(答案)12:00、5:00
(教师)总结答题技巧:四个特殊的地方时。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教案

4.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教案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地球运动所带来的地理意义
2.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
3.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昼夜交替、地方时

教学难点:地方时
教具:地球仪
教学方法:讲述法、画图演示法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由于地球的公转和自转,地球上产生很多自然现象,也就是我们将要学习的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板书设计 :1.5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一.昼夜交替
1.晨昏线(圈)
2.太阳高度
二.地方时
三.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1.地转偏向力
2.偏移规律

5. 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学教案

   众所周知,地球是个球体,但是古代人却认为整个大地是平的,天空是倒扣在大地上的一口大锅,有"天圆地方"的说法。接下来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学教案,希望大家喜欢!
     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学教案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过程与  方法  :
    用表演的形式模拟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通过对课本的阅读,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
    通过自己动手制作地球仪,了解地球的基本构造。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人类逐步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使学生受到科学史  教育  ,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
    通过观察事物和制作地球模型,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证明地球形状的证据及用数据表示地球的大小。
    难点:引导学生找出前人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的四个关键点。
    【  教学方法  】
    讲解法:讲解地球和地球仪的区别。
    【教学准备】
    地球卫星图片、地球仪。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早上(下午)好!老师昨天晚上做了一个奇怪的梦,在梦里,我遇见了三个不同的人,他们都分别问了老师不同的问题。第一个人说:“我是从湖南省来的,你是哪来的?”老师回答:“我是从贵州省来的。”第二个人说:“我是从美国来的,你是哪来的?”老师回答:“我是从中国来的。”第三个人很特别,他对老师说:“我是从火星来的,你是哪的啊?”
    教师:同学们,老师应该怎么回答他呢?
    学生:地球的。
    教师:同学们回答的很好,我们是地球的。地球是我们生存的地方。那么我们对地球有多少了解呢?例如:地球究竟是什么形状的?地球有多大?人们怎么认识这个地球的?这节课我们一起去探讨这些问题,共同去了解地球。
    板书: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吗?
    学生:圆的……
    教师:指着课前在黑板上准备好的地球卫星照片挂图。
    教师:这是人类进入太空,从太空拍摄的地球照片,很明显的就能知道地球的形状,可在远古时代,却是一个难解的迷,我们的祖先经过了漫长而曲折的认识过程。请同学们翻到课本第二页,看一看图1、1
    教师组织课堂讨论:将学生分为四个大组,每一组分别代表对不同时期的探索图进行讨论(1分钟),然后在各组请出一名代表说出那一时期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
    板书: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地球的形状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第一组讲述:天圆地方……
    教师:在古代,人们认为整个大地是平的,天空就像倒扣在大地上的一口巨大的锅,你们同意这样的说法吗?
    学生:不同意。
    教师:非常好,古代人完全凭借直觉来认识世界,简单的认为天空是圆的、大地是平的。所以在我国古代,就有“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的说法。
    第二组讲述:后来人们根据太阳和月亮的形状推测地球也是个球体。
    教师:对于这样的说法,我们能充分地证明地球的形状吗?
    学生:不能……
    教师:下面请第三组的同学讲述。
    第三组同学朗读阅读材料。
      总结  :(指着书上的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图加以描述。)麦哲伦的环球航行的巨大意义就是充分的证明了地球的形状是球体,那么现在我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又是怎样的情况呢?请第四组同学讲述。
    第四组同学讲述
    板书:1、对地球的认识过程:
    天圆地方→②太阳和月亮→③麦哲伦环球航行线路图→④地球卫星图片
    总结:刚才,四组同学精彩的讲述了人类认识地球的探索过程,图1.1①天圆地方→②太阳和月亮→③麦哲伦环球航行线路图→④地球卫星图片四幅图的顺序表明,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是一个逐步提升的过程,从古代人立足地球上的直觉认知,到根据太阳、月亮的形状推测,再提升到麦哲伦环球航行实践,最后凭借人造地球卫星图片获得直观认。可见,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知过程,是个不断进行科学探索的过程。那么,通过学习古人对地球形状认识漫长的过程,同学们有什么感想呢?
    学生:…
    总结:我们要学习先辈们对待任何事物要科学、要坚持严谨、以认真的态度和为探索真理勇于奉献、不怕牺牲的精神。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细心观察、勤于思考、善于总结、勇于实践,这才能发现真理,取得成功。
     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学教案二 
    版 本 人民教育出版社 学 科 地理 年级(册) 七年级(上册) 章 节 第一章 第一节 教材分析  认识地球形状和大小:地球的形状学生早已熟悉,所以重点不在于让学生知道地球是球形的。教材选取了 4 个较有代表性的例子:“ 天圆地方 →  根据太阳和月亮的形状推测出球体 → 麦哲伦环球航行证实球体 →  地球卫星照片”,十分概括的表达了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教材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三个数字来描述地球的大小。同时,设计了两个“活动”:“从人们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得到的感悟”,让学生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用熟悉的事物感受地球的大小”。
    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地球仪是缩小了的地球的模型。地球仪与地图不同,地球仪上没有长度、面积和形状的变形,其经纬线和地理事物的形状、方向、相对位置与实地基本相符,因此是我们直观、逼真地了解地球全貌的工具。教材中安排制作简易的地球仪的活动,主要目的是通过制作地球仪,使学生了解地球仪的基本结构,建立球体的空间概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地球是宇宙空间的一颗普通的行星,是人类之家。
    ◇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掌握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
    过程与方法:
    ◇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一个球体。
    ◇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会观察地球仪,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并能制作简易地球仪。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与大小的认识过程,知道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无穷尽的,以及科技的发展对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性,通培养对真理勇于探索、执著追求的精神。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空间思维能力,为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奠定基础。 教学重
    难点 教学重点:
    ◇认识地球的形状和描述地球的大小。
    ◇观察地球仪的特征。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找出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中的四个关键点。
    ◇观察地球仪的特征。 学情分析  学生对地球的形状基本有所了解,引导学生了解人类对地球认识的过程,具体描述要注意准确,对于地球的大小一些具体数据要加强记忆。七年级学生对地球知识的感性和理性认识都很少,空间思维能力较弱。本节课内容比较抽象枯燥,学生如果不能构建球体的空间概念,就很难理解地球仪的特征。本节课利用新课程理念开展课堂内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动手动脑自主完成知识的教与学,变难为易、变枯燥为趣味。教会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分享、对比知识的  学习方法  。  教学方法和策略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第一章第一节,学生第一次接触地理,还没形成学习地理的思维能力,初中学生的空间想象思维比较差,针对七年级学生在思维和接触层面的弱势和优势,在教学方法上以实物进行展示,讲解以及加上动手制作地球仪,更能增加学生的理解和想象,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根据教材和学生具体情况,设计如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教学方法:启发法、比较法、图片分析法、演示讲解法。
    ◇学习方法:探究法,自主学习法,总结规律法 教具 地球仪,多媒体
    教学过程:
    【情景创设】
    多媒体展示航天英雄杨利伟遨游太空画面,导入新课。
    提问:杨利伟在太空中看到的地球是什么样的?
    总结:我们很清楚的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在今天看来这样一个十分简单的问题,但是在古代却是一个难解的谜。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艰难而漫长的过程。
    【设计说明】
    老师利用贴近本课主题的多媒体图片的展示,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教学】
    课堂活动1 忆历程──认识地球的形状
    多媒体展示课本图1.1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或直接看教材图)
    讨论: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天圆地方──根据太阳和月亮的形状推测地球是个球体──球体
    直觉 观察 臆想 证实
    【设计说明】
    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活动,目的一是观察图片和发挥想象,让学生体验过去人们是怎样证明大地不是平面的;目的二是进一步说明一个真理的发现,需要多方考证,不能简单下结论。使学生学习科学家的探索精神。
    提问: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根据你所听到的、看到的、感受到的或者想到的,你能说出一些反映地球形状的事例吗?
    讨论:生活中与地球形状相关的地理现象。
    a.(事例1):站在海边,摇望远处驶来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而目送离岸的船总是船身先消失。(展示教材图“观测帆船”)
    b.(事例2)发生月食偏时,地球挡住一部分日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就像给地球照镜子,使我们看见了地球的球体形状。
    【设计说明】
    把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拓展学生的思维。
     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学教案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大致过程;
    会用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等相关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
    了解地球仪的主要用途,并会制作简易的地球仪;
    知道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并能理解它们各自的特点;
    能利用地球仪上的经纬网确定某地的经纬度。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视频、动画让学生理解人类认识地球的过程、地球的大小;
    2、通过制作简易的地球仪,感知地球集锦 基本结构;
    3、通过绘制经纬线,理解经线与经度、纬线与纬度的特点,理解经纬网的意义,以及如何确定某一点的位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前人认识地球形状过程中的勇于探索精神;
    培养学生尊重科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会用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等相关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
    能利用地球仪上的经纬网确定某地的经纬度。
    教学难点:
    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各自的特点;
    能利用地球仪上的经纬网确定某地的经纬度。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情境预设:
    播放地球绕日运动的视频;
    播放地球仪与经纬网的视频。
    二、教学《地球的形状与大小》:
    1、人类是怎么认识自己生活的地球的?
    ①、指导读图1.1,让学生口述认识的四个过程;
    ②、播放人类认识地球的视频;
    ③、播放地球形状的视频。
    2、地球有多大?
    ①、指导读图1.2,让学生口述地球的大小;
    ②、播放地球大小的视频;
    ③、完成“活动”2填表,感受地球的大小。
    三、教学《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1、制作简易的地球仪(活动P5);
    2、地球仪的基本结构;
    3、地球仪上如何表示地理事物的?
    
  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学教案相关  文章  :
  1. 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案 
  2. 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视频 
  3. 七年级地理东南亚教案 
  4. 七年级地理地球公转说课教案 
  5. 初一地理地球公转教案 
  6. 7年级地理教案:地球的运动 
  7. 7年级地理经纬线咋标 
  8. 初中地理会考复习资料:地球和地球仪 
  9. 七年级地理教学心得体会范文 

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学教案

6. 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案大全

   编写教案要依据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精心设计。接下来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案大全,希望大家喜欢!
     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案大全一 
    教学设计: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第一部分 课例背景分析
    一、课标及课标解读
    (一)课程标准:
    ①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②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③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
    ④在地球仪上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
    (二)课程标准解读:
    ①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要求同学们通过阅读“人类认识地球形状过程”图和阅读材料“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和该过程中人类对于真理的勇于探索和执着追求精神。
    ②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对于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并不要求学生记住,只要求会用这些数字来描述地球的大小。
    ③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这里要求学生一定要把地球仪当作一种学习工具来看待,通过对地球仪的观察,说出那些事经线,哪些是纬线;本初子午线为0°经线,从它开始向东为东经,向西为西经,各划分为180°;赤道为0°纬线,从它向北为北纬,向南为南纬,各划分为90°。
    ④在地球仪上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该标准有以下要求:一是给出某地的经纬度,能在地球仪上找出该地;二是地球仪上任意一点,都可以用经度和纬度来确定某位置。描述一个地点的位置,必须把东西经和南北纬以及度数讲明确。
    二、学情分析
    ①学生年龄特点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初一年级的学生,大多在11-12岁左右,对世界充满了好奇。
    ②学生已有知识  经验  分析:学生第一次接触地理课,没有系统学习过地理课程。在生活中有一些经验;大多学生知道地球是“球”,但不知其所以然。
    ③学生学习风格分析:此阶段学生对于自己熟悉但不知道原理的事物会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由于没有系统学习过地理学科的相关知识,所以对很多问题敢于大胆猜测和解释。
    三、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和作用分析
    本节课选自初中地理人教版七年级升测第一章《地球与地图》第一节《地球与地球仪》,本节课以人类认识地球的形状的过程为主线展开,逐步阐述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地球的大小以及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是初中学生接触初中地理课程的第一节课,地球仪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上好本节课,对于初中学生树立地理学习兴趣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知识关联结构图
    3、教学重、难点的确立
    (1)教学重点及确立依据:
    教学重点: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仪、地球上的经线和纬线及其划分、本初子午线的位置和含义、运用经纬网确定某一点的位置。
    确立依据:
    把上述知识点作为教学重点,依据如下:一是课程标准的要求;二是上述知识点是地理学科要学会的基本知识或者技能,尤其是运用经纬网确定某一点的位置,不管是在学习地理还是在日常生活中都可以用到,作为新课程标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教学理念,更要把它作为本节内容的重点。
    (2)教学难点及确立依据
    教学难点:
    经线和纬线的特征及划分、东西半球的划分、经纬网的作用。
    确立依据:
    A、经线和纬线在地球上是不存在的,这只是人们为了方便而认为制造的概念,是虚拟的,远远超出了初中生的想像,远离实际;B、经纬网确立地理坐标要求学生在熟悉经纬线及经纬度的基础上运用经纬网图,本身就具有难度。
    4、多媒体课件制作与开发
    详见多媒体课件
    第二部分:教学  实施方案  (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了解地球是宇宙空间的一颗普通行星,是人类之家;
    ②掌握地球的形状、大小;
    ③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知道地轴、两极、本初子午线、赤道,知道经线和纬线的特征;
    ④掌握经纬度的划分  方法  ;
    ⑤记住低纬、中纬、高纬的划分,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的划分;
    ⑥会用经纬网确定某一点的位置。
     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案大全二 
    一、教材分析:
    本节主要教学内容如下。
    (一)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天圆地方、天如斗笠,地如覆盘、麦哲伦环球航行证实是球体、地球卫星照片确证地球是球体)。
    2、地球是球体的主要证据(海边看船、月食、地球卫星照片、环球航行、陆地上旅行的人,如果向北走去,一些星星就会在南方的地平线上消失,另外一些星星却在北方的地平线上出现。如果向南走去,情况就相反。这些现象,只有大地是弧形的才好解释。北半球不同纬度的地方北极星的高度不同、从归航的轮船看陆地的小山)。
    3、地球大小的三组数据。
    (二)地球仪
    1、设计原则。
    2、地球仪及作用
    3、地球仪上的大致方向(面对地球仪上北下南,左西右东,为后边的经纬线指示方向、经纬度的排列规律、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的判定做基础铺垫)。
    4、简易地球仪的制作不做教学要求。
    (三)经线和纬线
    1、地轴、纬线、经线、北极、南极的概念。特殊的经线和纬线(本初子午线、20°W、160°E、180°经线,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
    2、经线、纬线的性质(形状特征、长度特征、指示方向、数量特征)。
    3、各条经线、纬线的区别方法—经度和纬度。
    ①经度、纬度的划分及表示方法。②经度和纬度的排列规律(判定)。
    ③半球的划分及范围(判定)。
    (四)利用经纬网定位
    1、经纬网的目的及用途。 2、点的描述及表示。
    二、教学目标确立
    (一)知识目标:
    1、理解地球是球体的主要证据,记住描述地球大小的三组数据。
    2、理解地球仪的设计原则、作用、地球仪上的方向表示。
    3、知道地轴、纬线、经线、北极、南极的概念。能在地球仪上找到特殊的经线和纬线
    3、通过观察地球仪探究得出经线和纬线的性质
    4、知道经度和纬度的划分及表示方法,探究得出经度和纬度的排列规律并能运用排列规律判定东西经度和南北纬度。
    5、知道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界线,读图探究各半球的范围,能运用半球范围来判断点的所属半球位置。
    6、知道经纬网的目的及用途,能描述及表示点的经纬度位置。
    (二)能力目标:
    通过对地球仪、经纬网的学习初步培养同学的自主学习能力、探究思辨能力、空间思维能力
    (三)情意目标:
    1、通过对“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漫长过程”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从中受到科学观的  教育  。
    2、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探究的意识,增强他们的自主意识和合作精神。
    3、通过本节课“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学习,增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地球仪上的方向表示、经线和纬线的性质、经度和纬度的排列规律、各半球的范围。
    2、难点:运用排列规律判定东西经度和南北纬度、运用半球范围来判断点的所属半球位置、经纬度位置的判断和表示。
    四、课时划分:三课时
    五、教学用具:地球仪(至少每两人一个)、多媒体课件。
    六、板书设计
    第一节 地球与地球仪
    SHAPE MERGEFORMAT
    七、教学理念及  教学方法  :
    1、体现地理新课标“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2、体现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当堂达标” 教学理念。
    3、体现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探究式学习的理念。
    4、体现张店七中地理组“主题带动策略下课堂教学结构的优化” 课题研究部分成果。
    八、教学流程:
    【导入新课,揭示主题】
    导语:在晴朗的白天,我们能够看到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在农历每月15日的夜晚,我们可以看到月球像明亮的圆盘。但是,我们居住的地球是什么样?我们自己却看不见。站在地球表面,我们无法看到地球的的整体面貌,那么,古代人是如何了解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球体的呢?时至今日我们能找到哪些可以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证据呢?(板书课题: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目标认定,板书结构】
    1、屏幕出示知识目标,学生朗读认定。
    2、教师叙述,板书一节知识框架,强调重点难点。
    SHAPE MERGEFORMAT
    【主题带动,自主合作】
    第一课时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部分的教学
    1、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2、自学效果检测,教师导拨,  总结  升华。
    (1)找学生叙述人们对地球是球体的认识过程,教师屏幕出示相关的图片加以说明。
    (2)让学生就P3-4活动1的(1)、(2)(3)谈自己的看法,教师配以图片说明。对于其他证明地球是球体的例子学生和教师相互补充,最终必须明确最能够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证据是地球卫星照片。
    ◆总结升华:让学生谈从人们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中感悟到了什么?(让学生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从中受到科学观的教育)
    (3)提问:描述地球大小的数据: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4万千米、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承转:地球,我们人类共同的家园;生活在地球上的人们都非常想了解认识地球,但是地球太大了,要想方便的了解地球还得多运用一下地球仪。
    (二)“地球仪”部分的教学
    教师讲解、演示:
    设计原则:仿照地球的形状,并且按照一定的比例缩小
    作用:P4最后一句。
    地球仪上的方向:北极竖直朝上,我们面对地球仪“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承转:地球仪有好多种类型,不管哪一种都标画着经线和纬线。
    (三)“经线和纬线”的教学(基本概念理解、特殊的经纬线、经纬线的性质)
    1、自主探究,教师巡视
    2、自学效果检测,教师导拨。
    (1)提问、演示,引导学生继续探究:(要敢于让学生说,让学生暴露错误,还要注意激励学生,激发探究的欲望)
    经线 纬线 形状特征 半圆 圆圈 长度特征 都相等  ◆教师导拨(教师多方收集学生的观察结果,要善于因势利导):“赤道是最长的纬线”、“越往两极纬线越短,最后成一点”、“不等长”、“有没有长度相等的纬线”、“长度相等的纬线有什么分布特点---以赤道为中心南北对衬的等长”。  指示方向 指示南北方向 指示东西方向 数量特征 无数条 无数条
    (2)引导并讲解:本初子午线、180°经线、赤道、北回归线、南回归线、北极圈、南极圈特殊之处。本初子午线是地球仪上的0°经线;180°经线与本初子午线对着组成一个大的经线圈;赤道是地球仪上最长的纬线,与南北两极的距离相等,为0°纬线。北回归线、南回归线、北极圈、南极圈这些纬线在第二节学习是会频繁用到。
    (3)教师说明:地球里并不真的有地轴、地球表面也没有画出经线和纬线。
    ▼承转并预留伏笔:我们为什么要在地球仪画上那么多经线和纬线呢?到下一节课大家就明白了。
    第二课时
    (四)“经度和纬度的划分及表示”部分的教学。
    1、设疑:地球仪上有无数条经线和纬线,怎么来区别各条经线和纬线呢?(标定不同的度数,分别叫做经度和纬度)
    2、继续设疑:经度和纬度是如何让划分的呢?又是如何表示呢?请同学观察图1.10,结合手中的地球仪探究内化经度的划分,准备发言。(学生发言,教师随时引导--本初子午线为0°经线,对着的为180°经线,本初子午线以东到180度经线为东经度,用E表示;本初子午线以西到180度经线为西经度,用w表示。
    3、继续引发探究:请同学观察图1.11,结合手中的地球仪探究纬度的划分,准备发言。(学生发言,教师随时引导--赤道为0°纬线,以北为北纬,用N表示,最北端为北极点纬度为北纬90°;赤道以南为南纬,用s表示,最南端为南极点纬度为南纬90°)
    (五)“经度和纬度的排列规律及东西经度和南北纬度判定”部分的教学。
    1、出示例一、例二:判断东经度还是西经度,引导学生探究并应用图1.10中东西经度的排列规律。
    SHAPE MERGEFORMAT
    让学生上黑板表示经度:首先关注经度的表示方法,如:东经30或者是30°E。
    (2)引导学生小组讨论:让学生说明判断上题中为东经度或者是西经度的原因。让学生发现东经度的排列规律:从本初子午线向东度数在增大;西经度的排列规律是由本初子午线向西度数在增大。进而提炼出东经度和西经度的判定方法:向东增大的为东经度;向西增大的为西经度。
    2、出示例三、例四:判断南纬度还是北纬度,引导学生探究并应用图1.11中南北纬度的排列规律。
    SHAPE MERGEFORMAT
    (1)让学生上黑板表示纬度:首先关注纬度的表示方法,如:北纬30°或者是30°N。
    (2)引导学生小组讨论:让学生说明判断上题中为南纬度或者是北纬度的原因。让学生发现南纬度的排列规律:从赤道向南度数在增大;北纬度的排列规律是由赤道向北度数在增大。进而提炼出南纬度和北纬度的判定方法:向南增大的为南纬度;向北增大的为北纬度。
    3、承转:同学们我们学了纬线、纬度,学习了经线、经度,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就构成了经纬网,现在我们考虑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要学习经纬网?你能举生活中的例子加以说明吗?(有同学会回答“为了确定地球表面某一点的位置”,有同学会据电影院找座位的例子、班内找同学的例子,教师肯定、表扬鼓励)
    (六)“经纬网定位”部分教学
    1、学生阅读P8图文信息,体会点的表示方法,及经纬网的目的和用途。屏幕出示汶川大地震震中经纬度。
    2、做例题,确定点的描述方法和表示方法,应用经度、纬度的判定方法。
    SHAPE MERGEFORMAT
    (1)强调描述方法:A点是
    东经61°和北纬30°的交叉点,表示为30°N 、61°E
    (2)其他各点的经纬度位置:
    B 30°N 、61°E
    C 30°S、170°E
    D 50°S 、170°W
    ▼承转:在生活中还经常用到半球来定大致位置,比方说中国位于北半球、东半球。
    第三课时
    (七) “南北半球、东西半球划分” 、“半球的范围”教学
    1、让学生读课本P7图.12和1.13找到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分界线赤道和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学生可能的问题①认为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一条经线②认为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本初子午线和180度经线③不太明白为什么非得是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
    2、让学生观察图1.12和图1.13,得出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范围(注意规范学生表述的准确性)
    (1)南、北半球范围:(略)
     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案大全三 
    地球和地球仪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教学设计
    单位:邢塘街道中心学校
    姓名: 宋佩佩
    时间:2016年9月26日
    eq avs4al(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地球是宇宙空间的一颗普通的行星,是人类之家。
    (2)掌握地球的形状、大小。
    (3)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知道地轴、两极、本初子午线和赤道,知道经线和纬线的特征。
    能力目标:
    (1)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2)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3)借助地球仪,使用观察法、演示法、讨论法、列表比较法等了解经纬线的含义并比较它们之间的差异。
    情感目标:
    (1)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与大小的认识过程,知道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无穷尽的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探求科学奥秘的志趣。
    (3)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想象力  、空间思维能力,为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奠定基础。
    eq avs4al(教学重点)
    学会利用相关地理现象和数据说明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运用图表分析纬线的特点和纬度的划分
    eq avs4al(教学难点)
    学会观察和使用地球仪
    教学方法
    1.讲授法 2.合作探究法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地球仪、地图册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我们都知道人类生活在地球上,但是地球到底是什么样子、有多大?可能没有几个人能够准确地说出来。我们今天就一起来了解一下我们人类的家园。
    [板书]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讲授新课
    1.先通过动画,使学生对人类认识地球的过程有个了解,然后鼓励学生通过观察、想象画图,表示出人类认识地球的过程,同时表明教师的观点:“我画出我想象的示意图,同学们看看如何”,通过一点一滴使学生在对地理产生兴趣的同时,不再只是崇拜教师的权威,培养创新的意识。
    [讲解] 地球的形状是不规则的球体,为了研究方便,我们取地球的平均半径,即6371千米。
    2.地球仪
    地球是自西向东绕地轴运动的,在转动过程中始终斜着“身子”绕地轴转动。地轴与地球有两个交点,即南极和北极。在摆放地球仪时,将地轴指向北极星方向,大家摆一摆,互相评判一下。(注意教室的方向)
    (学生观看:地轴、两极的空间位置)
    [设计意图] 观察地球仪时,首先使学生认识到建立事物的模型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然后着重讲解地轴的位置作用,如对地轴作用的认识设计了  篮球  与地球仪运动的比较,很清楚地可以看出地球绕地轴运动的重要性。为了更好地理解地轴在地球仪中的位置,设计动画演示,使学生既有实践的应用,又有直观地观察;为了将实际的方向与地球仪表示的方向一致,特让学生摆放地球仪,将地轴指向北(冲北极星)方,并且互相评判。这一部分主要是将地球的空间方位纳入到学生头脑已有的知识系统中。另外地轴的指向在将来学习地球公转时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必须打好基础。
    [讲解] 地球仪是按地球形状缩小而成的(实际是一个特殊的立体地图),因为它比地球缩小很多倍,所以地球仪都做成正球体。
    [提问] 地球仪上有什么地理事物?
    合作探究
    在地球仪上有纵横交错的网——经纬网,通过它可以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位置,当然在真正的地球上没有,它是人为画出来的。下面我们学习经线和纬线的知识。
    
  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案大全相关  文章  :
  1. 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案 
  2. 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视频 
  3. 七年级地理东南亚教案 
  4. 初中地理会考复习资料:地球和地球仪 
  5. 7年级地理经纬线咋标 
  6. 7年级地理教案:地球的运动 
  7. 初二地理会考知识:地球和地球仪 
  8. 高中地理地球与地球仪知识点 
  9.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反思 

7. 初一地理《地球的运动》

前三题我已经回答过,我就只回答4.,5题4。地球上五带,是指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其实只有3种类型。热带在4个节气所接受的太阳光能量充足,因为太阳直射点始终在热带移动。春秋分时昼夜平分,夏至时除赤道外北半球的热带昼长夜短,南半球热带昼短夜长。冬至时南北半球昼夜情况与夏至相反。北温带在春秋分时所接受的太阳光能量与南温带平衡,且昼夜平分。夏至时北温带所接受的太阳光能量大于南温带,且北温带昼长夜短,南温带昼短夜长。冬至时情况与夏至刚好相反。北寒带与南寒带所接受的太阳光能量状况和昼夜长短的变化与南北温带相似,特别要说明的是,春秋分时南北寒带没有极昼或极夜现象,夏至时,北寒带出现极昼,南寒带是极夜。冬至时南北寒带的极昼极夜情况与夏至相反。5。冬至日时.我们蓬安处于冬季

初一地理《地球的运动》

8. 求地理必修一《地球的运动》的详细讲解。

地球的运动专题知识点
一.相关计算
1.经纬度计算:经度差与地方时差算经度——地方时每相差1小时,经度相差15°;纬差法与正午太阳高度算纬度——正午太阳相差多小,纬度相差多少;北极星的仰角即地平高度等于当地地理纬度;经纬线上长度算经纬度——1°经线长111km,1°纬线长111cosфkm(ф为纬度)。
2.有关时间计算:①某地时区数=该地经度÷15,对商取整数部分,尾数部分四舍五入;
②根据各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即为本时区区时,相邻的两个时区的区时相差1小时,即求某地区区时=已知地区时±两地时区,注意东加西减; 
③根据东早西晚,经度每相差15°,地方时相差1小时。即求某地地方时=已知某地地方时±(两地经度差×4分钟/1°),注意东加西减;
④日期界线有两条,自然界线即地方时0:00经线,以东早一天,为新的一天,以西晚一天,为旧的一天;人为界线即国际日期变更线,也就是180°经线(但两者并不完全重合),规定日界线以东晚一天,为旧的一天,以西早一天,为新的一天;新的一天的范围即从地方时0:00经线向东到180°经线的范围;新的一天的范围=180°经线的地方时×15。
⑤日照图上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6:00,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18:00;晨昏线与某纬线的切点所在经线为0:00(切点为极昼)或12:00(切点为极夜)。
3.地球自转速度计算:①地球上除南北极点外,其它各地角速度都相等,大致每小时15°;②地球上赤道处线速度最大,南北极点为0,任意纬线上线速度Vф=V赤道cosф=1670cosф km/h③同步卫星的角速度与地球上极点外的任一点都相等,线速度比对应地面上的点大。
4.太阳高度及正午太阳高度计算:
①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h=90°)向四周以同心圆的形式递减,昼半球h>0°,夜半球h<0°,晨昏上h=0°。要把等太阳高度线图转化为日照图。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是由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两地纬度相差多少,正午太阳高度也相差多少。
5.昼夜长短计算:某地昼长等于该地所在纬线圈昼弧度数除以15°;日出时刻=12-昼长/2=夜长/2;日落时刻=12+昼长/2=24-夜长/2;极昼区昼长为24小时,极夜区昼长为0小时,赤道上各地昼长永远是12小时,两分日全球各地昼长均为12小时;纬度相同,昼夜长短相等,日出日落时刻相同; 6.太阳直射点的确定:①直射点经度即太阳高度最大(太阳上中天)的经线,地方时12:00的经线;②直射点纬度即正午太阳高度为90°的纬线,直射点的纬度大小与极昼或极夜出现的最低纬度大小互余,直射点纬度大小等于极昼的极点的太阳高度(或正午太阳高度)大小。
二.昼夜长短及其变化
1、识记二分二至日北纬20°、40°、60°的昼长时间
2、太阳直射点位于哪一半球,该半球昼长大于夜长;直射点想北移动,北半球昼长递增,南半球昼长递减;直射点向南移动,南半球昼长递增,北半球递减。
3、不同半球相同纬度的两地昼夜长短相反,即某地昼长=对应另一半球相同纬度大小地的夜长。      4、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的幅度越大。
三.日影的朝向和长短变化
  1、正午日影的朝向取决于太阳直射点的位置。由于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周年往返移动,正午日影朝向不仅随空间,而且随时间变化而变化。
  在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日影始终朝北。北半球夏至日,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最大,正午日影最短。北半球冬至日,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上,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最小,日影最长。
    在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的日影始终朝南。北半球冬至日,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最大,正午日影最短。北半球夏至日,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最小,日影最长。
    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一年有两次太阳直射(回归线上只有一次),日影最短(日影与物体本身重合)。
  2、在北半球春秋分日,全球各地太阳从正东面升起,正西面落下。日出时日影朝西,日落时日影朝东。
    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全球各地(极昼区域除外)太阳从东北方升起,西北方落下。日出时日影朝向西南,日落时日影朝向东南。从春分日至夏至日,随着太阳直射点北移,太阳升起和落下方向也逐渐北移;从夏至日至秋分日,太阳直射点南移,太阳的升落方向也逐渐向南移。
    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在南半球,全球各地(极昼区域除外)太阳从东南方升起,西南方落下,因而日出时日影朝向西北,日落时日影朝向东北。从秋分日至冬至日,随着太阳直射点南移、太阳的升落方向也逐渐南移;从冬至日至第二年的春分日,太阳直射点北移,太阳的升落方向也逐渐北移。   北半球始昼纬度太阳正北升,正北落,南半球反之。
太阳的升落方向(日影的朝向与升落方向相反)不仅随空间,而且随时问的变化而变化。从赤道开始,随着纬度的升高,太阳的升落在南北方向上的变化幅度也逐渐增大。(要学会画太阳的视运动轨迹图)
四.等太阳高度线图的判读
等太阳高度线图可以看做是以太阳直射点为中心的俯视图,判读时需掌握以下方法:
1.图的中心为太阳直射点,太阳高度以该点为中心向四周逐渐降低;通过该点的经线即太阳直射的经线,地方时是12点;通过该点的纬线即为太阳直射的纬线,其正午太阳高度为90度。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从太阳直射的纬线向南北逐渐降低。注意区别太阳高度和正午太阳高度分布规律的不同。
2.在太阳直射的经线上,太阳高度相差多少度,纬度就相差多少度,据此可计算该经线上某一点的纬度数值;如果太阳直射赤道,则赤道上太阳高度相差多少度,经度就相差多少度;如果太阳直射点不在赤道,则太阳高度相差多少度,经度的差值一定大于太阳高度的差值,以此推算该纬线上某一点的经度和地方时。(考虑两个要素:昼长和改变的太阳高度数)
3.如果图中标注了太阳高度的数值,则视具体数值而判断;在没有标注数值的情况下,最大圆默认为晨昏圈。
 4.太阳直射经线上太阳高度南北跨度为180度,当太阳直射赤道时,此经线最北点为北极,最南点为南极;太阳直射北半球时,北极点在最北点以南,图上没有南极点;太阳直射南半球时,相反。
五.其它知识点:
1、极点:在极点上看太阳,太阳在地平圈以上作圆周运动,表现为不升不落。这是因为一天中极点离太阳的距离都相等的缘故。
极点上,一年中在极昼期太阳高度在0o到23.5o间变化。极点上所见的太阳高度与太阳直射点纬度数相等。如:若太阳直射21°N,则北极点上看到的太阳高度为21°。
2、赤道:赤道上总是6点日出18点日落,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在90°和66.5°间变化。
3、始昼纬度与该日太阳直射点纬度互余。太阳高度日变化特点是0点日出,24点日落,正午太阳高度为直射点纬度数的两倍。
 4、处于极昼期的地点(除该日极昼的地点)。处于极昼期的地点太阳高度日变化特点是一天中太阳都在地平线以上,非极点地区表现为斜升斜落,一天中最小的太阳高度大于0°,其大小等于当地纬度与极昼最低纬度大小之差;这些地点中最大的正午太阳高度小于47°(非极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