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应该关注学生的什么?

2024-05-16 13:59

1. 家长,应该关注学生的什么?

中国富了,百姓富了,表现在孩子身上更见其富了,但真富了吗? 从经济这一方面来说,我们的国家,我们的百姓确实富了。然而,从对孩子的教育来说,我们则是更穷了,就像荒地退化成戈壁荒漠了! 这穷反映在对孩子的教育上。现在,每个家庭的孩子都不多,而生活富有了,每个孩子都是自己的心肝宝贝。家长都想这宝贝吃得好,穿得好,长得好,事事比别人好!因此家长们用尽浑身解数,使自己的孩子享受最好的物质:吃肯德基,喝可乐,穿名牌,进最好的学校,请最好的家教。家长们把自己最多的温柔,最多的爱,都送给孩子。孩子是在最肥沃的土地上,好水好肥,最适宜的温度,最好的光照下生长的树苗。孩子的枝叶是很繁茂,显得也很葱茏挺拔,然而,偶然的风雨,不经意的一刮,他就会拦腰而断,甚至连根被拔起。并不是危言耸听,我们看到了网上报道的被家长接回去理发的小姑娘喝了一瓶农药自杀;我们也看到从跳楼自杀的学生的愤身一跃;还有相约自杀的中学生......,很多很多,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最新公布了一项全国性的调查结果:中学生5个人中就有一个人曾经考虑过自杀,占样本总数的20.4%,而为自杀做过计划的占6.5%。这还仅仅是自杀!孩子们究竟是怎么了?家长们不懂,只有哭的肝肠寸断,却不明白自己给了那么多爱的孩子,怎么就一下子选择了不归路?至于其他方面,令人震惊的暴力行为,其手段之残忍,如掐死老师的、砍死母亲的、杀死奶奶的……我们会问,孩子们怎么了? 父母说自己的孩子很好,很听话,很懂事,学校教育怎么了? 可是你真了解自己的孩子吗?你给了他最好的享受,却没给他应有的承受困难挫折吃苦耐劳的教育,更没有关注他的心理。你只想孩子享受最好的物质——我穷过,因此不能让孩子穷,不能让孩子被人瞧不起,我要给最好的。这是多数家长的想法——就是没想自己该给孩子的,你不去关注他的心理需求,不去给他困难挫折,而这,恰是一个健全的生命最需要的水肥温度阳光,可是家长你没有给他。 还有媒体的错误引导,不客气的说,有些媒体很不负责任,抓住一点,无限上纲上线,只要有一点问题,就归结原因到学校,夸大学校教育的失误,只看一面,不看全体!(就拿理发女孩自杀来说,学校一开始就有自己的规定,中学生的发行必须适合中学生,但到了媒体方面,则会说学校不尊重学生的个性,而要求学校给孩子个性。那么媒体们,你们看到中学生奇装异服,光头式、爆炸式、鸡冠式染红涂绿的发型,眼影眉毛口红、超短裙透视装,你会赞同这个性吗?恐怕你又会说学校像妓院了)一些媒体的无良,渲染煽情。造成了学校教育的束手束脚,而家长则只要一有问题便到学校兴师问罪,有本领的家长则会领着媒体到学校,导致学校该有的教育也没有了(春游、劳动、越野、吃苦教育等能省则省)。家长纵容自己的孩子更加理直气壮,孩子该有的恰当的家教、学校教育则越来越少,心理的贫瘠则越来越厉害,唯我独尊的意识极度膨胀,变态心理越发严重。就像是吃了劣质奶粉的大头娃娃,看着好像很胖,但是畸形的,不健康的。 要让孩子健康成长,迫切需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对孩子进行恰当的教育,在物质方面,让孩子穷一些;精神方面,特别是吃苦耐劳、承受挫折、关爱他人是家庭教育切实该做的。 当然作为学校教育,更应义不容辞的承担起自己的责任,搞好家校联合教育。

家长,应该关注学生的什么?

2. 关于青少年的成长问题,你最关心哪方面的内容?

我觉得这些孩子最该关心的问题就是“性教育”。
为什么呢?
因为小孩子接触的外界因素太多了,而自己对这方面又没有一个健康的认识。
一,手机电脑互联网,让孩子早熟,可早熟以后没有正确的指引,这是百常大的一件事。
是的,有些小孩子每天都会玩一会手机,或者拿着平板玩游戏,但是游戏之外肯定也有吸引他的东西。早熟会让他们对异性充满好奇与向往,虽然他不能正确的意识到这是什么,但他已经知道这是一件见不得人的事儿了。
所以,他会偷偷的,背地里无人的时候独自探索。就这一点来讲,如果没有正确的性教育,那无异于让孩子坠入深渊。
二,有些家长都会谈性色变,觉得那是羞于启齿的事儿。
我觉得家长觉得”性“是见不得人的事儿,其实也正常,因为毕竟涉及的都是私密,有些东西如果讲给孩子听吧!只能模糊笼统的说个大概意思。可如果说个大概意思吧!还不如不对孩子说呢!那会更加让孩子好奇并探索的。
所以,现在我们缺的不是性教育,而是如何让家长学会正确的性教育。当然了,现代的每个家长应该都知道”性教育“的重要性,可是那到底怎么教育呢!包括专家都是众口不一的,家长也很头疼啊!
三,放任不管,让其慢慢长大,自然就懂了。
是的,有些家长对于孩子的性教育就是放任不管的,因为他们不会管,包括现在的我也是,我都不知道所谓的”性教育“该怎么讲授给孩子。比如,孩子会问:”我是从哪里来的啊“,怎么说?说是妈妈生出来的。孩子又问:”从哪里生出来的啊?“
这个我认真的想过,也许我会带孩子去给动物接生,那样他就知道他是怎么来的了!可是还有好多问题没有答案,谈之色变,不谈又不妥。

3. 对于小学生,家长最关心的问题是什么

小学生的话当然最关心的是他们的学习方面的了,看他们的学习成绩好不好。
我觉得比较重要的还是他的对学习有没有一种热情,就是想不想自己学习。也就是说他自己在没有其它人的监督下自己会不会学习,或者是陪养孩子的这种自学的能力。养成了自己学习那以后他的学习方面就好办了。不必要看他现在的成绩一定要非常的好,在强逼下学习好的以后他也是学不下去的,如果他懂得自己需要学习的话,他的进步会是很明显的。
生活方面就是关心他有没有和其它坏学生混在一起做很坏很坏的事情了,孩子做错事是正常的,但是跟着社会青年就不太好了,毕竟小学生还在学习阶段,很多事情都不懂得分析,这需要家长去慢慢引导的。
思想方面如果是四年级前的还不会怎样,家长只要有他有很好的沟通就好了,养成一种习惯。再大一点可以会出现恋爱问题,这个问题不能说坏,更加也不能说好了,毕竟年龄还小。需要家长的关心和关爱,最重要的出现了这些问题不应该去强骂孩子,这样会更加的伤他们的心,可能会出现极端的想法。。

对于小学生,家长最关心的问题是什么

4. 对于现在的青少年的教育,大家有什么看法?

我认为现在青少年的教育中缺乏个性教育,由于每个学生的兴趣与智力发展不一样,使得学生接受知识的速度不一样,接受科目的能力也有所不同,但是学校都以同样的标准在教学,不能发挥每个学生的特点,使得学生不能发挥自己独有的优势。这样很可能会埋没一些在某些方面有很大的天赋的学生,这对于我们来说也是一种损失!

学生大概分为如下几种情况:一个是成绩优越的孩子,他们的接受能力很强,对于他们来说,学校的教学节奏很慢,一个学期的课程,他可能只需2个月就能考到80分,可是他必须跟着学校现有的节奏走,虽然能考98分,但却减慢了他前进的节奏,本来三年能学完的课程,他却花了六年,增加这18分的代价太大,而且最要命的是家长与老师还非常满意。学习是这样的,当你用初中的知识很难做的题目,到高中用高中的知识来解答也许就很容易,所以我们在每个阶段不一定要追求98分,能考80分,知识点都基本掌握就行了,尽快投入下一阶段的学习,让自己飞得更高。

再是有的孩子可能有强烈的兴趣差异,天生就非常喜欢数学,不喜欢语文,本来是个数学天才,却被认为是偏科的另类孩子,最终沦为平庸一事无成。如果我们的教学机制相对灵活,使得他可以在五年级上数学,三年级上语文,当他数学达到博士水平的时候,他的语文大学毕业了,这时也许中国的爱因斯坦就诞生了。对于那些语文数学都不好的学生,他们不用一起和成绩好的学生赛跑而失去对生活的信心,他可以慢下来,发现自己别的爱好,比如体育、音乐、画画等等,找到自己的优势后快速成长。有一个方法不知道是否可以尝试,小学、初中、高中,不再以总分来晋级。每科晋级每科的。

5. 对于青少年平时的教育,家长应该多用哪些引导性的语句?

当今社会很多家长都把管教放到一起,当然也不能说有什么错。但是对于青春期的孩子来说,他觉得自己已经成人了,自己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所以她最忌讳大人对他指手画脚,所以有时候会出现这种情况,家长怎么做都不对,遇到这种情况到底应该怎么做呢?一.家长用引导语这句话特别好,实际上引导包含了暗示,作为家长一定要知道暗示的作用,首先知道怎么去暗示的人,最先得到利益的是自己,实际上引导语就像一个正面暗示一样。它是一种变相的肯定,如果我们相信孩子,如果我们允许孩子犯错,或者说我们相信有一天孩子会成为大人或者比我们更强。这都是一种暗示和引导,因为我们想引导孩子的同时,我们一定首先要变自己。因为只有我们自己改变了自己的思维,我们才能引领孩子,我们才会设计出引导语。

二.正向的引导语包含着积极的方面,既然是引导我们一定把孩子引导积极的人,那么这种引导一定是正向意义,或者说其中一定包含着很多肯定和赞美。可是对于很多家长来说,做到这一点很难,因为这需要父母灵活多变。很多父母只会肯定赞美,很多父母只会挑剔批判,能够同时对孩子该肯定的时候肯定,该批判的时候批判。这才是一个当父母该做的,同时孩子也能体验到父母的良苦用心。否则孩子犯错误了,你还肯定还赞美。那么孩子就不拿你的肯定和赞美当一回事,他觉得我的父母为了赞美而赞美,我真没有那么好。或者他会想我犯错误了,父母还赞美我,这样的父母是不负责任的。

三.所以说父母只能是引领者,如果父母过度保护,过度干涉孩子,那么孩子才会出现叛逆,况且青春期的孩子不像年纪小的时候。年纪小的时候,孩子只喜欢爸爸,妈妈的肯定和赞美,可是青春期的孩子他需要老师同学社会的肯定和赞美,这个家长是无能为力的。这就涉及到一个自律的问题,我们想让孩子做到,父母先做到。这样言传身教才会有教育意义,很多父母对自己非常宽松,对孩子要求特别严。这就会形成一种双重标准,这是孩子最讨厌的。父母一方面说看电视不好,不让孩子看电视,父母自己一直在看电视。父母一方面说玩手机不好,可是父母手里都不离开手机,这会让孩子觉得父母非常虚伪。引领者或者引导者一定以身作则,否则引领就失去了效应,只能变成说教了,无论言词多么华美,都是变相的一种唠叨和绑架。

对于青少年平时的教育,家长应该多用哪些引导性的语句?

6. 对于儿童教育而言,家长需要最看重的是什么?

家长需要看重陪伴,榜样和理解。
1.陪伴。孩子成长过程中容易缺乏安全感,陪伴是对孩子最好的呵护和鼓励。
2.榜样。孩子最早接触的人就是家长,孩子的学习过程就是模仿家长的过程。家长树立一个好榜样对孩子至关重要。
3.理解。孩子会遇到挫折,这时候家长需要充分理解他帮助他,做错了事千万不能妄加指责,要理解他。

7. 谈青少年的教育问题

第一部分:青少年心理发展理论
  
 1.青少年在中学期间需要解决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的心理社会危机。青少年在意其他人是如何看待自己的,探究过去经历,尝试不同角色,按照感觉和信念行动,在同伴关系中逐渐寻求更多的自主和亲密。
  
 2.青少年的自我概念和自尊。当儿童进入青春期时,自尊感最低,对总体的自尊感和自我价值感影响最大的因素是身体外貌,其次是同伴的社会接纳。
  
 3.儿童进入青春期后,友谊的性质也发生了变化。具有满意和融洽的朋友关系的青少年,具有更高的自尊、更低的孤独感以及更成熟的社会技能。
  
  
 4.青少年时期同伴关系的实质表现出社会地位和同伴团体方面的特征。除了亲密朋友之后,多数青少年也非常看重更大范围内的同伴群体,将其视为思想和价值观以及陪伴和娱乐的源泉。
  
 5.进入青春期的孩子普遍存在与生理、认知和社会发展有关的情绪问题。青少年的身体形象、预期角色以及同伴关系都在发生急剧变化,他们都会在青春期经历情绪冲突,愤怒是青春期阶段经常出现的一种情绪,其强度要大于其他许多情绪。
  
 第二部分:我家孩子的青春期教育问题
  
 一、11-12岁(小学高年级阶段)
  
 1.青春期开始出现的阶段我家孩子最早出现青春期问题是在小学五、六年级,因为很快要小升初,那时因考虑到男孩子比较调皮,觉得孩子到管理严格的私立学校会比较好。所以那时候就开始加强了孩子的学习,特别是五到六年级的那个暑假,孩子爸爸自己在家给孩子补奥数,但孩子基础不好,爸爸脾气也不好,暑假期间家里经常为孩子的学习闹得不可开交,可能就是那个时候,孩子的心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父母的反感,对学习的排斥,在六年级的上学状况中显现了出来。我那时没进行深刻反思,没有认识到问题的重要性,只是肤浅地认为孩子越来越不听话,越大越难管教。
  
 2.孩子在学校比较调皮,有时会与同学发生冲突,也不太听老师的话。印象最深的一次是班主任投诉孩子不尊重家长志愿者,说孩子在班上讲那些志愿者没事干才来学校维持上学秩序,主要是孩子的行为侮辱了他人,没有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这件事发生后第二天,孩子爸爸被老师叫到学校,说孩子在班上和同学打闹,后来听孩子解释不是他参与的打闹,但当时有在现场。老师是把孩子这两天犯的错都算在一起,爆发给了家长。当时孩子承认错误,写检讨书反省,并答应老师做到两点要求:一是每天到学校找老师敬礼问好,二是每天认真做家庭作业并上传给老师。经历那件事后,孩子的改变也挺大,每天找老师敬礼问好学会了尊重老师,学习态度也有了很大的变化。虽然最后通过老师的教育和家长的监督,孩子有了很大的改观,但是孩子的教育问题不是一时半会就形成的,也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完全改变的,主要是家庭教育,还有学校教育的配合,以及孩子内心对这件事情的真正认知。
  
 二、13-15岁(初中阶段) 
  
 1.孩子初中时的学习问题孩子成绩一直徘徊在中下水平,那个时候孩子比较叛逆,玩游戏比较上瘾,不给玩手机,总能想到办法偷着玩,有同伴给的旧手机,也有用自己零花钱买的二手机。暑假没人看管,白天是处于放羊状态,尽管有每天布置作业,但孩子不是撒谎就是敷衍,打骂也只是导致亲子关系更差。
  
 2.孩子初中时的早恋问题和孩子产生比较大的冲突是在初二因疫情上网课期间,那时孩子经常拿着手表电话和同学聊天,觉得有点奇怪,因为打电话时神神秘秘,而且每次聊天时间很长,脸上还常出现那种开心兴奋的表情。后来查了电话记录,发现是和同一个号码联系,而且一聊就是一两个小时。问孩子之后,说是和哪个男同学在聊什么游戏类的话题,我有点不相信,微信询问了同学的妈妈,她说那个号码是他们家的旧号码。但随后,我在孩子的钉钉网课上发现孩子和他同学的信息,原来孩子和同学通气后,孩子冒充家长和我发的消息,后来经调查发现孩子网恋了。那个女孩是邻近市的初二学生,两人是在同学朋友圈认识的,也都比较喜欢玩游戏。我和老公那时感到非常震惊,第一,可能觉得孩子之前一点没有这方面的苗头;第二,觉得孩子才上初二,年纪比较小;第三,女孩子没见过面不认识,不知道底细;第四,这么小早恋影响不好。后来在我们的苦口婆心的教导下,及对女孩的劝告下(如果还继续往来就找学校或家长),两人慢慢断了往来,但也和孩子的关系降至冰点。孩子那时也不好好上网课,有时间就玩游戏,也不怎么搭理父母,我们实在时想不出什么办法来应对。那时经朋友介绍找了心理咨询师,和孩子谈了几次还比较有效,孩子也能敞开心扉聊。其实咨询师对我们的家庭关系分析比较透彻,主因在于我老公,因为在家比较强势,脾气比较暴躁,对孩子的教育比较传统,认为教育孩子是妈妈的责任,孩子的成绩最重要,孩子小时候不听话挨打挨训是常事,言语训斥比较过激,比较好面子,把孩子的成绩当成自己的面子。在孩子上初中后,家里发生的冲突都是孩子的成绩引起的。我与孩子的关系比较亲近,但缺乏自信和认知,能量不足,很多方面理解孩子但又迫于爸爸的挑剔指责而对孩子教育不知所措,都不知道怎么做才对。
  
 3.初三最后一个阶段的努力对于孩子的学习,在小学阶段,没有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再加上孩子比较好动,专注力比较欠缺,妈妈没有正确的引导,而是采用陪读的方式,靠外力培养孩子的自觉性。爸爸对孩子的学习辅导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自以为在帮助孩子,孩子要追求平等和自尊,而爸爸却总是用负面情绪打击孩子。所以,给孩子在家补习,经常爸爸是怒气冲天,孩子满不在乎,基本没收到什么效果。没有办法,只能送孩子去补习,初中三年补习费至少三四万吧,前期孩子没有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没有内驱动力想要学好,补习也没多大效果。在初三最后一个学期,要开始模拟中考,选填志愿,孩子才真正开始意识到必须要考个高中,最后一段时间才开始真正努力地学习,才真正体验到补习一节课是很伤脑、很累的,因为当你真正投入进去,你的思维处于高度运转中,这是一件很费脑的事情。
  
 三、16岁及以上(高中阶段)
  
 1.上高中后的主要问题是学习不够努力虽然孩子的成绩在班上处于中等水平,但学校的整体水平不高,学习氛围也不好,照这样发展下去,最多只能上大专。孩子虽然也想上进,但努力学习的内驱动力还不够。
  
 2.玩手机时间较多周末回家后,学习时间不多,大多数时间玩游戏、看视频。孩子认为在学校学习已经很累了,周末只有一天半的休息时间,想要多些娱乐。
  
 3.孩子认为父母限制太多,没有足够的自由空间。孩子认为父母限制了他的朋友交往,他交的朋友父母觉得对方喜欢玩、不喜欢学习不赞同。零花钱的管制太紧,如要和朋友出去聚会要花钱,父母不赞同。妈妈喜欢唠叨,喜欢数落孩子这做不好,那做不对。
  
 4.亲子关系欠缺,尤其是父子关系。父亲和孩子的互动很少、陪伴也很少,不是没有时间,而是孩子太令父亲失望,在父亲眼中,孩子就是一个成绩差、不求上进、沉迷游戏、不诚实的无用孩子。而在孩子眼中,父亲就是动不动就训人、发脾气、不理解他、不尊重他的大人。
  
 第三部分:我的思考
  
 1.从小要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我在孩子小的时候读过一些关于教育学的书,但是正如S老师所说没有真学习,因为你只是泛泛而读,阅读时为书中的教育论或感到钦佩,或羡慕,为什么作者能把孩子的教育讲得这么通透,能把孩子教育中出现的问题一一化解?但是自己却从来没有反思过,怎样才能把书中的知识进行梳理,梳理出来的知识点要怎样进行运用?人如果没有强大的认知来解决问题,那么一定就会按自己的有限认知来处理问题,所以我对孩子平时的管教,训斥比较多,说教也比较多,但是你不了解孩子的心理发展规律,很多时候你的管教是不起作用的。孩子经常会犯错,每一次犯错应该被视为一次好的教育机会,而我们多数时候做的却是用负面情绪指责批评孩子。大人做事没有反思,自然孩子继承了你的思考方式。虽然我们时常教育孩子要诚实,要善良,上进,懂得尊老爱幼,愿意帮助他人。但是这些行为是靠你的说教就能接受的吗?最好的教育就是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地做给孩子看。如果父母的教育观念不一致,也会对孩子的行为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要想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从小的家庭教育非常重要。
  
 2.孩子的学习问题在孩子上小学时,我们大人不大会关注孩子的行为习惯,因为觉得这些都是学校老师的责任,但很多时候老师不会关注到每一位学生,家长还是要多和孩子沟通,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掌握孩子的心理状况。这个时候,家长作为脚手架能给到孩子很大的帮助。我那时的做法比较极端,基本是采用陪读的方式,监督孩子的作业,管教的事情多,干涉的事情也多。有时时候也没多大耐心,觉得孩子小,替他作主包办的事情也不少。所以,孩子的学习从来不主动,只是为了完成作业而完成,至于完成的质量也不大会关注。上初中后,孩子学习不主动,意识不到学习的重要性,上补习班,也只是被动式地靠人灌输一些知识,但是孩子的心不放在学习上,无论你怎么鞭策他,他都一直停在那不想动。孩子的学习问题还是要靠他的内驱动力来完成,内驱动力的建立,家长需要提供脚手架的作用,通过激发孩子的兴趣,保持孩子的好奇心,用平等尊重的方式和孩子沟通交流。
  
 3.对于孩子的交友及早恋问题在孩子进入青春期后,我一直有干涉孩子的交友问题,时常会和孩子说,要和那些学习好、不沉迷游戏、懂礼貌、有爱心的孩子做朋友,可是孩子有他自己的朋友圈。试想一下,当你青春期时,不也会经常偷偷和一帮朋友玩,他们中也有成绩不好、比较调皮的学生,你有听劝不和他们玩吗?不管是孩子,还是成人,人生那么长,皆有无数种可能。每个人的经历都是他自己一生的财富,人生路是要靠他自己去走,才能悟出人生道理。就像S老师说的,道理我都懂,却依然过不好自己的人生。道理都是别人长时间的经历总结出来的,凭什么你看了就会懂。孩子交什么样的朋友,他有自己的评判标准,如果你强行地忽略他的感受,你认为他会认同你吗?这样造成的结果,他只能对你撒谎隐瞒,还是会我行我素。就像对于孩子的早恋问题,我们强行的通过一些手段分开了他们,但是孩子没有真正认识到早恋的问题,他从中尝到了甜头,不可能直接从兴奋期坠落下来。甚至他内心把大人当成敌对方,你不允许我做的事,我偏要做。所以,没多久,孩子又开始了第二段早恋。对待孩子的早恋,不要马上采取激进干扰的方式,大人的态度越强硬,孩子的逆反心理越强,很多时候会适得其反。你如果能和孩子敞开心扉谈论这些问题,慢慢引导他。也可以教育他在不影响对方、能促进双方共同成长的情况下,可以和异性走近一些。因为有些孩子只有经历了那个过程,才会对早恋有比较深刻的认识,才会真正知道自己想做的和想要的。
  
 4.孩子的情绪及心理问题。对于孩子的情绪及心理问题,我们一直是有疏忽的。进入青春期后,对于孩子发生的变化,没有太留心观察,即使出现问题,也没有想办法去了解和应对,总是想着回避或依靠外界来解决。但是,真正关心孩子的问题只有家长,真正能了解孩子的情绪及心理是朝夕相处的父母,对孩子影响最大的也是父母。所以,家长凭什么要回避和推卸责任呢?想要了解孩子,想要改变孩子,唯有从改变自己开始,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只有实现了个人成长,你才有能力去帮助孩子、影响孩子。
  
 5.与孩子的沟通问题。在我们家,父母的教育观念不同,爸爸对孩子过于严厉,采取的沟通方式就是简单粗暴,孩子曾和我说过,之前爸爸训他,他可能觉得自己有错,会有愧疚感,但是时间长了,他已经感到无所谓了,基本上爸爸说的话是听不进去的,而且爸爸动不动就发脾气,训人的话也难听,他都不尊重我,我为什么要忍他、尊重他呢?妈妈对孩子比较包容、亲切些,但很多时候抓不住重点,会向孩子妥协。有时候又很唠叨,孩子会觉得烦。所以,孩子虽然有时候也会敞开心扉和我谈,但我感觉自己的认知和能量不足,也没有给孩子树立一个积极上进的形象,导致在孩子心目中,妈妈也不是一个能说得上话、令人敬佩的形象。
  
  
 最后:总结
  
 孩子的教育要从小开始抓起,这样才能比较平稳地度过青春期。我的孩子在青春期出现这么多问题也是我们对他小时候的教育没有做好,现在开始补救,比以前是困难了很多,但是没办法,这就是以前欠下的帐,早还迟还都得要还,而且还是加倍地还。现在跟S老师读了教育学的书,感觉自己学到了不少知识,也感觉到了自己在教育方面的欠缺。孩子的教育问题太多,感觉自己还需要不断提高,才能和孩子共同成长。最后,我想说的是,父母就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少说多做比什么都管用,大人的持续行动才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
  
           --- 3月12日教育学读书活动小队分享稿

谈青少年的教育问题

8. 对于青少年的教育问题,当家长的最应该关心什么?

       家庭是人生最好最高的学府。如何提升家庭教育质量,帮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成为万千家长热切关注的话题。近日,国内最大的虚拟家长社区“家长帮”联合好未来公益基金会发布《2016年中国家庭教育焦点问题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通过对全国不同地区6529个家庭调查追踪,揭示出中国家长在孩子不同成长阶段(0—18岁)时所面临的家庭教育问题。那么中国家长最关心什么问题?不同地区之间的家长关注点又是否有差别呢?(记者张雯婧)
       地区
       差异
       一线城市家庭
       更注重孩子的自我成长
       在经济发达的一线城市,家长最关注的10项教育问题中,与学习相关的只有3个,说明该地区家长更加关注孩子的自我成长、生活习惯的培养以及意志品质的培育。但是这些城市的孩子出现了抽烟、喝酒、视力低下等行为和健康问题,而这些问题并未体现在其他城市中。


       各地域对家庭教育问题关注的不同(图二)
       较好的沟通
       来自于良好的家庭氛围
       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心理咨询与治疗方向硕士、中国民航大学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副主任牛宏伟:
       当孩子不愿意和家长说心里话的时候,从心理学的视角来看,可能的原因有以下几种:
       一、随着儿童青少年的发展成熟,尤其是青春期的到来,孩子会在生理、认知和社会心理各方面产生一系列的变化,表现出强烈的自主需要,希望能够摆脱父母独立应对自己的生活;
       二、家长未能根据孩子的心理发展特点及时地调整自己的教育行为,仍然担心孩子由于不够成熟而作出错误的判断和不恰当的行为,因此对孩子控制太多,导致孩子产生抵触心理;
       三、有些父母的教养方式太过严厉、专制,长期以来的家庭氛围让孩子缺乏安全感和对父母的信任,认为家长不能充分地理解、接纳和支持自己的想法和情绪。
       良好的家庭氛围可以让孩子既能独立成长,又能和家长保持良好的依恋和沟通,在需要的时候获得家长的支持和帮助。这就要求家长:
       一、营造出充满温情和关爱的家庭氛围;
       二、既坚持重要的原则、规范和价值观,也乐于倾听和协商,鼓励孩子畅所欲言;
       三、以更加成人的方式对待孩子,并让他们参与到更多的家庭决策当中;
       四、能够与孩子不断谈判和妥协,在孩子的自主权和父母权威间达成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