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号发射的资料

2024-05-17 09:12

1. 神舟号发射的资料

神舟一号发射时间: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7秒 
神舟二号发射时间:2001年1月10日1时0分3秒
神舟三号发射时间:2002年3月25日22时15秒
神舟四号发射时间:2002年12月30日0时40分 
神舟五号发射时间:2003年10月15日9时整 航天员:杨利伟
神舟六号发射时间: 2005年10月12日9时0分0秒 航天员:费俊龙 聂海胜
神舟七号“神七”于2008年9月25日21时10分04秒成功升空航天员:翟志刚 景海鹏 刘伯明 太空行走!

神舟号发射的资料

2. 神舟三号是怎样成功发射的?

2001年9月30日,“神舟三号”飞船终于在万众期盼中进入发射场了。大家当时是多么兴奋呀,因为按照计划,中国的“神舟三号”不久就要飞上天空了。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2001年10月,当全国绝大多数的人们还在享受“十一”长假带来的轻松和惬意时,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领导家中的电话相继传出了紧张不安的声音。


原来,10月3日这天,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在对飞船进行电缆导通测试时,发现压力传感器有一个点不导通。此前,飞船单舱都曾分别做过导通测试,证明状态良好,但两边接起来,就是有一个点不导通,测试了好几遍,都是这个结果。


其实在飞船进入发射场之前,这个问题就曾经出现过一次。据“神舟”飞船总体技术负责人杨宏回忆,当时认为有一个插座匹配不好,操作人员先把它拿了下来,换上了另外一个,发现没有问题,所以也就没有引起注意。有问题的插座只是放在柜子里一锁就完事了,并没有送到失效中心进行失效分析。


可让大家意想不到的是,在发射场上这个问题又出现了。在“只准成功,不许失败”的心理重压下,敏感的航天人起了疑心,飞船上这种插座有70多个,会不会是批次性问题?


所谓批次性问题,就是指同类插座都有问题,而不是个别插座有问题。如果是批次性问题,就意味着飞船上的几十个同类插座全部属于怀疑对象,都要重新更换。


全部更换插座,可不是小问题,飞船就又得拆开大底。虽然大家曾为“神舟一号”飞船开过大底,已经有了这方面的经验,但开飞船大底毕竟还是一件风险非常大的事,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的专家很为飞船担心。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当时专家提出了两种意见。一种意见是这个产品,“神舟一号”、“神舟二号”都使用过,经过了发射的实践考验。另外,插座只有一个插针不能导通,但备份插针是通的,完全可以保证每条信号的通路,可以不换插座,任务按原计划进行。


如果要更换插座,在生产厂家还没有新产品问世的情况下,最快也要等上3个月,这就意味着已经准备好长一段时间的“神舟三号”飞船发射要全部中止,大队人马撤离发射场。在理由不充分的情况下,没有必要根据一个并不充分的假设而大动干戈。再说“神舟三号”上没有真人,只有一个实验用的“模拟人”,没必要“大动干戈”,为一个点耽误一艘船。


另一种意见是,备份只能用在天上,“神舟三号”要和载人状态一致,如果地面测试就用了备份,上天之后怎么办?现在还不能确定插座是不是批次性的问题,如果是批次性问题,说不定“神舟一号”、“神舟二号”就是带着问题上天的。


“神舟三号”是一个重要的技术状态,“神舟五号”要载人,如果拖到“神舟四号”再改,发射前考核的子样就更少,那就无法保证载人飞行的可靠性,所以,对这一问题一定要查清楚,该更换的就更换。


在世界航天史上,也曾经出现过类似情况,并且因为没有推迟发射,出现了惨剧。


1960年10月22日,苏联哈萨克斯坦的拜科努尔发射场上,著名航天专家科罗廖夫在准备发射金星探测器时,因发现运载火箭出现故障而决定推迟发射。


但亲临发射场观看的苏联导弹部队司令涅杰林元帅极为不快地命令道:“今天无论如何要排除故障,保证明天按时发射!”


但科罗廖夫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检查和排除故障,只得于10月23日上午再次发射,结果火箭爆炸,在现场的涅杰林元帅等100余名军人和科学家不幸罹难,酿成了世界航天史上人员伤亡最多的一次惨剧。


飞船系统总指挥袁家军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他和戚发轫等人商量:不换,飞船就带着问题上天;如果要换,飞船可能就得重新运回北京,试验队伍也要撤场,这可是工作人员半年多时间争分夺秒才抢出来的时间啊!换与不换,袁家军左右为难。


要在船舱里换掉70多个插座,还能保证飞船的安全吗?飞船还得开大底,密封板也要废了,这比重新生产还难……戚发轫也为此彻夜难眠。


现场的试验队成员都希望这只是一个个别的偶然事件,这样,大队人马不至于撤场,“神舟三号”飞船能够按期发射。


接到报告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立即派出了以元器件首席专家朱明让为组长的专家组紧急飞往酒泉基地。临行前,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总经理、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王礼恒对朱明让说:


你这次去责任重大,你们的意见将决定“神舟三号”飞船能否如期发射。


刚刚对接好的飞船,不得不把插头全部拔下来。全部拔下来后,工作人员开始小心翼翼地检查这些飞船的“神经”线路。


穿舱插座有70多个,节点1000多个。工作人员查了整整一个下午,才查出来,那么多节点只有一个点不导通,实在太难查了。有的工作人员认为,信号线都是双点双线相互备份,一点不通,应该没有什么大碍。


后来,有故障的插座送到了专家组,专家组将有故障的插座打开,发现不导通是因为部分电路与铜插针接触不良造成的。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当时分管载人航天工程的副总指挥张庆伟一接到报告,就赶紧让实验室的人员先做分析,以便为决策打基础。他是搞总体设计出身的人,明白产品质量对工程成败的影响。


接插件是最基础性的东西,在飞船生产时也是最早安装上去的元器件。俗话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对于航天产品的质量问题,张庆伟花了大量的心血,现在接插件出现不导通的情况,他深感工作做得还远远不够,大家的质量意识还没有完全到位。


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胡世祥在来酒泉卫星发射基地之前,先征求了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总经理、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王礼恒的意见。


王礼恒认为:


如果“神舟四号”要换,那还不如“神舟三号”这次也换了。


一周的时间过去了,由于大家对更换插座的事情还在讨论中,胡世祥打电话让正在深圳开会的张庆伟赶紧回发射场。


听到穿舱插座的问题,张庆伟也很着急。会开了一半他就提前离开了,当天就赶航班飞到了兰州。这时已经是10月了,兰州正在下雨,天气比深圳冷得多,他在兰州添了件毛衣,就连夜驱车赶往发射场。


因为修路,到处都是挖起来的土堆,加上下雨,泥泞得无法行走,晚上也看不清楚,挺危险的。但张庆伟已顾不上这些,一边赶路,一边考虑怎么处理这件事比较好。第二天赶到发射场,他直接来到胡世祥的房间。


胡世祥说:“一方要换,一方不换。你是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分管这项工作的副总经理,你说怎么办?”


张庆伟这些天也天天通过电话了解现场情况,现在胡世祥征求自己的意见,张庆伟慎重地说:


听了他们的意思,双点备份能保证信号的畅通,这只是一条保进度的退路。从载人航天的要求来讲,飞船不能带问题上天,既然地面上已经发现了问题,就必须要把它解决好。况且,我们还没有到了非要发射不可的时候,如果指挥部决定要换,我是赞成的,也可借机会整顿一下产品的质量,更重要的是提高一下大家的质量意识。


在接下来举行的讨论会上,飞船系统还是担心更换插座对飞船造成损害。他们提出如果是批次性的问题就换,如果不是就不要换了,只要能够保证飞船飞行成功,就没问题。1000多个点中,只有一个点不通,应该不是批次性生产问题。


争论的焦点转移到是不是批次性问题上。胡世祥问专家组是不是批次性的问题。由于没有确凿的证据,专家组也不好下结论,但大家倾向于认为产品本身设计上有缺陷,光靠更换个别显现问题的元件,存在着将隐患带上天的可能性。


最后,朱明让说:“在产品没有解剖之前,很难排除不是批次性问题。因为现在故障不可筛选剔除,出现几率在载人航天工程中又不能接受,所以不好下一个绝对的结论,我只能说这个问题很难排除是批次性问题。”


对于元器件专家组的意见,戚发轫很不满意:“你给了我一个比较含糊的结论,很难排除是批次性问题,那我们怎么办,我们办事得有根据啊!不是批次性问题,那我只要处理好这一个就可以;如果是批次性问题的话,那飞船就非拆不可了。”


为了查明到底是不是批次性问题,胡世祥带领几大系统总指挥总设计师连夜赶往生产厂家。直接从生产单位找同类的插头,看是不是批次的问题。


当时一共找来了8个,把插头一解剖,就发现设计方案不合理,生产工艺有问题,验收本身不严格,这肯定就是批次性的问题了。


又从插座设计者那里了解到,这样设计初衷是为了减小电阻问题,但却没想到这样的设计在生产过程中可能出现接触不良的问题。这是一个生产和设计都有问题的批次性产品问题。


这下也不用再争论了。唯一的办法就是换,推迟多久都得换!


要换插座,设计方案要改,改完了重新生产,这要多长时间!“神舟三号”怎么办?


飞船总设计师戚发轫眼里浸满了泪花,思绪万千:为了赶在2001年年底把“神舟三号”发射上去,研制工作者加班加点,废寝忘食,不知下了多少功夫。可现在……今年是无法发射了!


10月底,各系统人员云集北京召开大会,决定“神舟三号”飞船发射推迟的事。


会议决定:


对船上70多个插座进行改进设计,重新生产,全部更换。


“神舟三号”飞船拆除旧插座、电池、计算机及其他设备后,封存基地,等新的插座生产完成后,试验队再进行安装和状态恢复工作。


由于更换插座涉及到全部发射队伍撤场,而后面的“神舟四号”、“神舟五号”的进度计划都已经排好。更换插座要使“神舟三号”飞船发射推迟3个月,不能不影响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整个进程。事关重大,载人航天工程指挥部将报告呈送中央领导。中央认可了专家们的报告。


飞船发射领导组决定进度服从质量,飞船上所有的插头全部更换,发射日期推迟,科学家和工作人员返回原单位待命。


后来的实践证明,这是个正确决策,不但保证了“神舟三号”飞船几个月后发射取得圆满成功,而且保证了飞船在天地往返过程中所有数据的真实、确凿、可靠,为不久后我国真正意义上的载人航天积累了宝贵经验。


2002年3月25日晚,中国酒泉载人航天发射场皓月当空。高100多米的飞船发射塔旁,矗立着“长征二号F”捆绑式大推力运载火箭。火箭的顶部安装着“神舟三号”飞船。在灯光的照射下,火箭上印着的五星红旗分外鲜艳。


22时15分,长征火箭点火升空。火箭尾部喷射出长长的红色火焰,发射场上空响起震天轰鸣,“神舟三号”飞船疾速向太空飞去,在夜幕中留下了一道绚丽的轨迹。


10分钟后,飞船成功进入预定轨道。


发射场上响起了航天工作人员的欢呼声和鞭炮声。


这次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取得了新的重要进展,为不久的将来把中国的航天员送上太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其实,中国“神舟三号”的成功发射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它不仅因为插座问题被推迟3个月发射,还因为“日凌”问题在发射前又推迟了5分钟。


2001年底,“神舟三号”飞船的插座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进场前的各项准备工作也都完成了,可这时离2002年春节也不远了。


春节是合家团圆的日子,航天人忙了这么多天,大都期望飞船和火箭安排在春节以后进场,大家也可以借机在家过过春节,休息一下。


2002年2月2日,也就是春节前几天,火箭专列驶进了酒泉发射场。由于准备工作比较充分,进场前各种问题都解决了,复查工作做得也认真细致,所以,飞船与火箭发射场的各项测试也非常顺利。春节还未到,火箭系统的单元测试就已经完成了。


船、箭、塔联合模拟测试进行了3次,也都顺利过关。2002年3月18日,飞船和火箭完成了对接,等待转运至发射塔。


按照载人航天工程指挥部的计划,船、箭、塔联合体于20日转运至发射塔,25日准时发射。当时“神舟三号”飞船发射前拖后赶,等到发射窗口定下来时,偏偏又赶上了“日凌”时间。


所谓“日凌”,就是每年的春分、秋分前后,卫星处于太阳与地球之间,地面通信站对准卫星的同时,也对准了太阳。太阳产生强大的电磁场,可能使卫星通信无法正常进行,这就是“日凌”中断现象。


“日凌”中断一般不会持续太久,大概只有5分钟左右,只要不赶在测控站的覆盖范围内,就不会影响对“神舟三号”飞船的测控。但是,按照已经确定的发射时间,“远望三号”测量船却刚好和“日凌”擦肩而过。


测控通信系统的总设计师于志坚,对“日凌”问题并不陌生。早在确定“神舟三号”飞船发射时间时,他就组织技术人员计算过“日凌”对测控通信的影响。当时计算的结果是:“远望三号”测量船工作时间同“日凌”有半个小时的时差,通信信号即使受“日凌”影响而中断,也有足够时间再建立起来。


因为对测控通信有充分的把握,于志坚总设计师没有向载人航天工程提出这一问题。


然而,发射前的一天晚上,主管发射工作的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胡世祥突然接到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曹刚川打来的电话,询问“日凌”会不会对“远望三号”测量船的测控造成困难。


“远望三号”测量船担负着飞船返回段的测控任务,要对飞船注入返回数据,如果在飞船返回时出现“日凌”中断,就可能失去控制,这可不是个小问题。


曹刚川要求发射场方面好好计算一下,实在不行就推迟一天发射。


戈壁滩的风大,而春天尤甚,发射窗口也受大风的影响。接到电话后,胡世祥非常紧张。


胡世祥立即找到测控通信系统总设计师于志坚,核实“日凌”问题对“神舟三号”飞船发射测试到底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远望三号”测量船覆盖区测量的时间能否错开?如果发生通信中断,重新建立通信的时间够不够用?


于志坚为了向载人航天工程指挥部提供翔实的证据,马上在发射场组织人员再次计算,同时也让研究所进行复算,前后方各自将计算结果报告给载人航天工程指挥部。


“日凌”问题让基地的专家争论了好几天。算来算去,几个专家各有各的担心,有人怕万一通信中断,再建立时如果出现意外,或者信号受到干扰,将会对“神舟三号”飞船的发射试验带来很大的变数。


面对大家的担心和疑虑,于志坚打保票地说,经过反复计算,一定不会出现问题,如果大家不放心,可以推迟5分钟发射,时间无论如何也够用了。


有了于志坚的表态,王永志总设计师及现场的几个专家才点点头。最终,大家一致决定:


25日发射,时间推迟5分钟。


这次发射的“神舟三号”是一艘正样无人飞船,飞船技术状态与载人状态完全一致。这次发射试验,运载火箭、飞船和测控发射系统进一步完善,提高了载人航天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飞船上装有人体代谢模拟装置、拟人生理信号设备以及形体假人,能够定量模拟航天员在太空中的重要生理活动参数。


这次发射,逃逸救生系统也进行了工作。这个系统是在应急情况下确保航天员安全的主要措施。


“神舟三号”飞船由轨道舱、返回舱、推进舱和附加段组成。飞船进入太空后,将持续绕地球飞行若干天,进行一系列项目的科学试验。中国科学院将在飞船上进行多种空间应用试验。之后,飞船返回舱将返回地面,轨道舱继续留在太空飞行,直至完成预定的后续科学试验任务。


飞船在轨运行期间,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统一计划和调度下,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及有关测控站和“远望号”远洋航天测量船,将对“神舟三号”飞船进行持续跟踪、测量和控制。


“神舟三号”飞船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的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和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为主研制,“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由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为主研制。这次发射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六十六次飞行。


自1996年10月以来,我国运载火箭发射已经连续24次获得成功。中国科学院和信息产业部等有关单位为这次发射研制了对地遥感、生命科学、空间科学等船载仪器和地面测控设备。


3月25日22时15分,“神舟三号”顺利发射升空。在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指控大厅里,最紧张也最忙碌的人要数总调度申劲松。从“神舟一号”飞行试验开始,今年28岁的他已是第三次坐镇这个位子。


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是中国载人航天系统的神经中枢。作为总调度,申劲松重任在肩。从飞船发射场到遍布世界各地的测控站、测量船,从飞船点火升空到返回着陆,成千上万条调度命令都由他下达。


每次发射就像打仗一样紧张,千百双眼睛都盯着他。在这个时候绝不允许有丝毫的差错,也不允许有丝毫的犹豫。


两年多前,“神舟一号”飞船回收时,测控出现紧急情况,当时只有25岁的他,镇定自若,在几秒钟内连续下达一连串调度命令,确保飞船顺利返回。


其实,参加这次担负指挥控制任务的技术人员80%都是30岁以下的年轻人。他们为中国的航天作出了巨大贡献,成为中国未来航天的主导力量。


22时23分,“神舟三号”飞船准确进入预定轨道,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的指控大厅里爆发了热烈的掌声。


在这些欢呼鼓掌的科技人员中,竟然还有许多挺着大肚子的女科技人员。


发射成功时,已临产期的女工程师陈烨轻轻地拍拍腹中的胎儿,幸福地说:“小家伙,咱们成功了。”


在计算机主机房工作的曹玉娟是一位仿真组工程师,她也是挺着大肚子参加这这次发射任务。为了这次任务,她坚持和同事们一起并肩作战,先后研制开发出了《多任务仿真平台》、《多任务仿真系统》和《仿真系统应急方案》,为中心进行任务演练提供了有力保障。


“神舟三号”点火升空后,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只用了8分钟时间,就向全系统报出了入轨的参数。前两次飞船试验,他们也都是在船箭分离后8分钟准确计算出了轨道,并且计算精度优于100米。


这种轨道确定速度和精度,在国际上也属一流。


中国航天测控人对飞船飞行轨道的计算和确定是从一张白纸上干起来的。


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成立之初,面对任务新、设备新、系统新和人员新的现状,科技人员紧紧围绕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建设的需要,按照“滚动前进、逐步逼近”的工作路子,集智攻关,团结拼搏,研制开发出数百个进程、数千个模块、数万个程序的外测保障软件,建立了数值法定轨系统,并在测量数据处理、误差修正、高精度摄动模型和数值积分等方面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


在3次飞船试验中,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通过这些自动化的外测保障软件,可以全程计算和确定飞船的实时轨道,并能以“三维动画”的形式形象直观地反映飞船的轨迹和姿态,为作出飞行控制决策提供了可靠依据。


航天人为了中国“神舟三号”的成功发射,真正是做到了一丝不苟,这为中国航天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航天发射虽然充满风险,但为了追求更高的成功率,从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启动那天起,广大科技工作者就始终以百倍的努力争取一次成功。


为了这次成功发射,航天人制定了几百万字的技术文档,对每一个技术岗位和技术环节都明确了严格的操作规程,对每一种可能发生的意外情况,都制定了应急方案,进行反复演练,确保问题“归零”。


为早日实现中国人的飞天梦,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广大科技人员瞄准世界航天科技前沿,创新攻关,先后突破了高精度轨道确定、飞控计划自动生成、返回控制和着陆预报、高速数据处理和可视化测控等一系列关键技术,取得了60余项重大科研成果。


3次飞船的试验表明,我国载人航天测控技术已日趋成熟,跻身世界先进行列。

3. “神舟3号”发射成功有哪些意义?

2002年3月25日“神舟3号”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取得了新的重要进展,为不久的将来把中国的航天员送上太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神舟3号”发射成功有哪些意义?

4. 神舟十三号发射运用到那些信息技术

航天员太空生活,处处都需要地空视频传输。中国电科研制的多种天地图像编解码终端,适应载人空间站多舱、多场景天地图像传输要求,实现低速图像、高清图像及全景图片等各类图像信息的传输,为天地之间搭建了可视化平台。此外,配备的天地通监控中心系统和数十台套雷达及地面、船载测控通信设备,在天地间架起完整、清晰、流畅的宽带通信大桥,构成了高效、可靠、四通八达的“空—地信息高速公路网”,完成飞船数据通信任务,实现音视频双向传递,保障航天员和地面人员能够进行实时视频通话。【摘要】
神舟十三号发射运用到那些信息技术【提问】
您好,很高兴为您解答神舟十三号发射运用到那些信息技术是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采用了中国电科研制的刚xing太阳电池阵产品,为满足任务提出的输出功率要求,该产品采用了转换效率高,抗辐照xing能好的三结砷化镓太阳【回答】
发电能力更高的太阳电池阵,按时抵达的“利器”。为了让航天员按时抵达“太空之家”,中国电科以xing能更优异的太阳电池阵产品,为航天器注入能量。【回答】
航天员太空生活,处处都需要地空视频传输。中国电科研制的多种天地图像编解码终端,适应载人空间站多舱、多场景天地图像传输要求,实现低速图像、高清图像及全景图片等各类图像信息的传输,为天地之间搭建了可视化平台。此外,配备的天地通监控中心系统和数十台套雷达及地面、船载测控通信设备,在天地间架起完整、清晰、流畅的宽带通信大桥,构成了高效、可靠、四通八达的“空—地信息高速公路网”,完成飞船数据通信任务,实现音视频双向传递,保障航天员和地面人员能够进行实时视频通话。【回答】
神州十三号运用了什么性能的计算机【提问】
神舟十三号使用国产银河麒麟操作系统【回答】
完成了那些工作【提问】
●首次实施径向交会对接。2021年10月16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搭载三名航天员开启“超长太空之旅”。在此次任务中,神舟十三号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技术,在入轨后6....●刷新在轨飞行纪录。神舟十三号乘组共在轨飞行183天,创造了中国航天员连续在轨飞行时间的最长纪录。王亚平成为中国航天员中在轨飞行累计时长最久的一位。神舟十三号飞行乘组。●首次执行。应急救援发射待命任务。【回答】

5. “神舟3号”发射过程中有哪些特点?

2002年3月25日晚,中国酒泉载人航天发射场皓月当空。高100多米的飞船发射塔旁,矗立着“长征2号F”捆绑式大推力运载火箭。火箭的顶部安装着“神舟3号”飞船。
22时15分,长征火箭点火升空。“神舟3号”飞船疾速向太空飞去。

“神舟3号”发射过程中有哪些特点?

6. “神舟3号”能够成功发射技术人员作了哪些准备?

为了“神舟3号”这次成功发射,航天人制定了几百万字的技术文档,对每一个技术岗位和技术环节都明确了严格的操作规程,对每一种可能发生的意外情况,都制定了应急方案,进行反复演练,确保问题“归零”。

7. 为了确保“神舟3号”的发射有哪些新的设备出现?

自1996年10月以来,我国运载火箭发射已经连续24次获得成功。中国科学院和信息产业部等有关单位为这次发射研制了对地遥感、生命科学、空间科学等船载仪器和地面测控设备。

为了确保“神舟3号”的发射有哪些新的设备出现?

8. 神舟三号是什么时候发射的?

神舟三号:发射时间:2002年3月25日22时15分;
发射火箭:新型长征二号F捆绑式火箭,这次发射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66次飞行,自1996年10月以来,我国运载火箭发射已经连续24次获得成功。
飞船进入轨道所需飞行时间:火箭点火升空10分钟后,飞船成功进入预定轨道。
返回时间:2002年4月1日;
发射地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着陆地点: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区;
飞行时间/圈数:6天零18小时/108圈;
搭载物品:处于休眠状态的乌鸡蛋;进行空间试验的有效载荷公用设备十项,四十四件之多,包括:卷云探测仪、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地球辐射收支仪、太阳紫外线光谱监视仪器、太阳常数监测器、大气密度探测器、大气成分探测器、飞船轨道舱窗口组件、细胞生物反应器、多任务位空间晶体生长炉、空间蛋白质结晶装置、固体径迹探测器、微重力测量仪、有效载荷公用设备。据介绍,微重力测量仪、返回舱有效载荷公用设备是第三次参加飞船试验;空间蛋白质结晶装置、多任务位空间晶体生长炉和轨道舱有效载荷公用设备是第二次参加飞船试验;其余设备均是首次在太空作试验。
试验项目:“神舟”三号是一艘正样无人飞船,飞船技术状态与载人状态完全一致。这次发射试验,运载火箭、飞船和测控发射系统进一步完善,提高了载人航天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飞船上装有人体代谢模拟装置、拟人生理信号设备以及形体假人,能够定量模拟航天员在太空中的重要生理活动参数。这次发射,逃逸救生系统也进行了工作。这个系统是在应急情况下确保航天员安全的主要措施。飞船拟人载荷提供的生理信号和代谢指标正常,验证了与载人航天直接相关的座舱内环境控制和生命保障系统。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