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长征与西安事变共同背景

2024-05-16 20:21

1. 红军长征与西安事变共同背景

背景:
当时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的情况下,日本开始全面侵华,国民党仍然实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另外红军长征和西安事变都是为了抗日。
红军长征:

简介:
红军长征是1934年10月—1936年10月,共产党领导的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方面军分别从各苏区向陕甘苏区的战略撤退和转移。其中红一方面军行程为二万五千里,因此长征又常被称作二万五千里长征。国民党称此为“流窜”。1934年10月10日晚6点12分,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率红军主力五个军团及中央、军委机关和部队共八万六千人,分别自瑞金地区出发,被迫实行战略转移,从而开始进行红军打败国民党的转折点。转移时经过:瑞金出发——挺进湘西——冲破四道封锁线——改向贵州——渡过乌江——夺取遵义——四渡赤水河(意义:打乱敌人追剿计划)——巧渡金沙江(跳出敌人包围圈)——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到达陕北吴起镇——甘肃会宁。1936年10月,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长征结束。长征胜利表明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是一股不可战胜的力量,长征是一部艰难的历史斗争。
意义:
红军长征的胜利,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长征是在纠正了“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和反对了张国焘的分裂主义,在遵义会议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正确领导下取得胜利的。它充分表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这种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和她所领导的红军发展壮大的巨大精神力量,并给了全国人民以巨大的影响。中国工农红军的三大主力在极端艰难的条件下,先后在一年左右的时间内进行了战略大转移。长征胜利地跨越了12个省、总行程达2.5万里以上。虽然失去了南方原有的根据地,损失了很大一部分力量,但是保存和锻炼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骨干,沿途播下了革命的种子。正当抗日战争的烽火即将在全国熊熊燃烧起来的时候,这三支主力红军为担负起中国革命的新任务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神圣职责而在西北会师,这无疑是一个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事件。正如毛泽东同志所宣称的那样,“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它预示着中国革命新的局面的开始。长征用铁的事实表明,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具有战胜任何困难的无比坚强的生命力,他们是国内外任何反动势力所不可战胜的.。
西安事变:
简介:
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是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为了达到劝谏蒋介石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既定国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目的,在西安发动“兵谏”的历史事件。
1936年12月25日,在中共中央和周恩来主导下,以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而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准备了必要的前提,成为由国内战争走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折点。
意义:
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在中国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为中国社会的发展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它的发生及和平解决,基本结束了长达十年的内战,开始了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一致抗日的新阶段,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日热情,奠定了全民族抗战的基础,成为由国内战争走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折点,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
它是中国社会矛盾变化的转折点,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中国提前与日本进入战争状态。是中国由内战到抗战的转折点,是中国由分裂到统一的转折点,是中国社会政治由专制到逐步民主的转折点。由这一系列转折,奠定了抗日战争胜利的基础。同时,中国共产党获得了合法生存与喘息休整、壮大的机会,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的革命力量开辟了发展壮大的前景,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社会发展中的领导地位和核心地位。
西安事变刚结束,毛泽东就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说:“我们在西安事变中实际地取得了领导地位”。

红军长征与西安事变共同背景

2. 西安事变之时,中共红军还有多少人?

西安事变之时,也就是红军长征结束之时后两个月,红一方面军主力(陕甘支队)长征到达陕北时兵力约7000余人。后红15军团编入红一方面军后,兵力为1万余人。1936年8月,在陕北的红军部队发展到3万余人。
毛泽东在1962年七千人大会上的讲话中说:“经过长征,这三十万人缩小到两万多人,到陕北以后,补充了一点,还是不到三万人。”毛泽东在1971年视察南方讲话中进一步说:“长征前红军三十万。到陕北剩下二万五千人。”

扩展资料:
1936年的2月下旬到1936年5月上旬,红军发动了东征作战,打进了山西,以解决粮食和兵源不足的问题,如果红军没有得到当时张学良、杨虎城两支部队的配合,那么这样一个作战是无法实现的。
因为红军进入山西要渡过黄河,杨虎城、张学良如果按照蒋介石的命令占领了黄河的西岸,红军就再也回不来了。而后来实际上山西作战无法坚持,中央军进入了山西,红军不得不又重新回到陕北。因此,从2月下旬开始,红军和张、杨之间已经开始有了合作的关系。
西安事变发生的整个的过程,中共在里面起的作用是非常关键的,而中共自身政策的转变更是决定性的。假如中共没有放弃过去的所谓关门主义的政策,继续坚持排斥一切反动阶级的路线
,那么也就不可能推动对张学良、杨虎城,以及其他国民党各种力量的这种合作的工作。最终也就不可能造成后来的所谓西安事变。
毫无疑问,阻碍中共实现所谓国防政府抗日联军这样一些计划关键的人物是蒋介石。所以在西安事变发生之初,中共的领导人当中确实有一种情绪,想要除掉蒋介石,但是除掉蒋介石并不能实现国内的和平和统一。西安事变发生之后,在国内国际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印证了蒋介石地位之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西安事变

3. 为什么西安事变后,国民党不再进攻红军?

第一不能不说的是西北军和红军历来的关系。西北军的主要将领杨虎城一直亲共,据说还曾经差点加入中国共产党,而另一位参与西北剿共的主将张学良是被蒋介石出卖过的人,不可能和汤恩伯一样死心塌地的剿共。
第二不能不说就是此时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从国共矛盾逐渐往中日矛盾上转化,此时国民党内部也并非铁板一块,力量不能集中。而且社会舆论也大。
第三不能不说蒋介石中央军的主要影响力还是在中国南方,北方的没有什么嫡系部队,基本上不会因为老头子一句话就去卖命,把自己的血本搭上。从红军到达陕北以后,国民党的大规模围剿就停止了,不能不说,不是不想剿,而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第四不能不说此时红军的战法得力。就算是在中央苏区,也是第五次反围剿李德等人瞎指挥造成的失败。遵义会议以后这种错误被纠正了,军事上也就顺利了。

为什么西安事变后,国民党不再进攻红军?

4. 西安事变的经过

西安事变的经过: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在西安发动“兵谏”,扣押了蒋介石,通电全国,要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这就是震惊中外的 “西安事变”,又称 “双十二事变” 。
西安事变的解决
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采取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正确方针。(目的:中共从全民族利益出发,争取一切力量抵抗日本的侵略。)
西安事变的结果
和平解决(派周恩来协商)。蒋介石被迫接受 停止内战 、一致抗日。
第一,中国共产党从民族大义出发,确定促成事变和平解决的基本方针。
第二,派周恩来等到西安,参加张、杨同南京方面代表宋美龄、宋予文的和平谈判,终于迫使蒋介石作出了停止“剿共”、联合红军抗日等六项承诺。
关于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意义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十年内战的局面由此结束,国内和平基本实现。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首先在卢沟桥发难,这是蓄谋已久的行动。日军之所以选择这一地点,当然是地理位置重要。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完成对北平的包围非占此地不可;二是要控制平汉铁路,也非占此地不可。

5. 红星照耀中国中西安事变的过程及其意义是在哪一页?

《红星照耀中国》中西安事变的过程及其意义,在第十二篇,每本书的版本不一样。
内容:在劝说蒋介石 联共抗日遭拒绝的情况下,张学良,杨虎城两位将军,于1936年12月12日,发动"兵谏",在西安拘捕蒋介石,并通电全 国,提出改组南京政府,停止一切内战等八项主张。
中共中 央以民族大义为重,派周恩来赴西安,与张学良、杨虎城合 作,迫使蒋介石接受联共抗日条件,使事变得以和平解决。
意义: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的结束,对国共 两党再次合作,团结抗日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扩展资料:
2019年9月4日,教育部办公厅 中共中央宣传部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 中共中央宣传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的通知》推荐为优秀影片片目。
2019年09月27日,“中国电影周”在波黑首都萨拉热窝拉开帷幕,《红星照耀中国》在电影周中得到放映。
《红星照耀中国》风格独特,既具有丰富性,也具有统一性。影片以纪实为主调,杂糅了戏剧化段落、写意化风格,产生了独特的艺术效果。从整个叙事框架到几乎每一个重要的段落、重要的场景都尊重历史,努力做到有据可查、有史可依。
都既高度尊重历史,又鲜明树立了人物形象,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影片不像传统戏剧式的结构,但是整部影片包括流动的这些视点,产生强大的戏剧张力,吸引观众。明丽的地域元素,为影片奠定了一种温暖的底色,这温暖寓意着历史和未来。
这种灵动的电影镜头和诗意的电影语言,是影片独到的艺术特色。

红星照耀中国中西安事变的过程及其意义是在哪一页?

6. 西安事变的经过是什么


7. 红星照耀中国西安事变的起因经过

 西安事变发生的根本原因是中华民族和日本帝国主义的民族矛盾已成为最主要的矛盾。作者在离开红色中国之后,发现张学良少帅的东北军与蒋介石总司令的关系越来越尖锐了。东北军因为红军的感召所以不再想去攻打红军了,而是一心一意想要“打回老家去”,而种思想与南京不相符,所以他们便在某一意义上与红军建立了深厚的同志感情。  
     
   西安事变的过程及意义   过程:在劝说蒋介石 联共抗日遭拒绝的情况下, 张学良, 杨虎城两位将军,于 1936 年 12月 12 日,发动" 兵谏" ,在西安拘捕蒋介石,并通电全 国,提出改组南京政府,停止一切内战等八项主张。中共中央以民族大义为重,派周恩来赴西安,与张学良、杨虎城合 作,迫使蒋介石接受联共抗日条件,使事变得以和平解决。
   意义: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的结束,对国共 两党再次合作,团结抗日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红星照耀中国之西安事变   在一九三六年十二月十二日,时任西北剿匪副总司令的东北军领袖张学良和时任国民革命军第十七路军总指挥的西北军领袖杨虎城在中国西安发动“兵谏”,扣押了当时时任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和西北剿匪总司令的蒋介石,目的是使蒋介石“停止剿共,改组政府,出兵抗日。”西安事变最终以蒋介石同意国共合作而被释放。
   此次事变是国民党放弃了“攘外必先安内”的基本国策,抗日民族统一阵线于形式上建立。
   西安事变结束了中国十多年内战的局面,是中国抗日战争形势一片大好。

红星照耀中国西安事变的起因经过

8. 西安事变是由什么发动的

1.中国社会矛盾激化说。杨拯民认为,西安事变的发生绝不仅仅是张、杨两位将军一时冲动下的偶然之举,而是中国三十年代社会各种矛盾发展、激化的一必然环节。施文魁亦指出事变发生的原因是:第一,从根本上说,是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的侵略,引起国内阶级关系的新变化;第二,红军对东北军的打击,使张学良感到继续“剿共”毫无出路;第三,蒋介石一向利用“剿共”来消灭杂牌军,使张逐渐觉醒;第四,东北军士兵要求打回老家去的强烈愿望影响张的转变;第五,共产党政策的积极影响,促使张放弃“剿共”转向抗。

2.国民党内部矛盾发展说。姬天舒指出:“西安事变的发生,国民党内部矛盾的斗争和发展是其内在原因,它既是国民党内部抗日派、左派同以蒋介石为首的右派、亲日派相互斗争的产物,又是国民党阵营中‘嫡系’和‘杂牌’之间矛盾尖锐激化的结果。”马成碧从张学良、蒋介石的政见分歧说明事变发生的必然性。张和蒋从不同的途径走上政坛,他们以各自的方式逐步形成了两种根本对立的政治思想。张形成的是以爱国主义为主流的政治思想体系;蒋形成的是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对内独裁的政治思想体系。两人都主张中国要统一,并力行实现,但在如何实现统一以及在对待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和对待中国共产党的态度等问题上则存在分歧,当矛盾双方的斗争发展到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极限时,为了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张、杨采取了兵谏的方式。

3.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说。杨颖奇认为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对张、杨逐渐接受联共抗日主张起了直接的、重要的推动作用,对张、杨采取非常方式扣蒋兵谏,逼蒋实现抗日主张,亦起了间接的、重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