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如何实施名牌战略 论文

2024-05-18 02:47

1. 中小企业如何实施名牌战略 论文

中小企业如何实施名牌战略 
2004-6-23 来源:来源:《中国经贸》2004年第6期 作者:中国质量万里行促进会名牌战略部 张琛  
 
 
 
中小企业如何实施名牌战略


   

中小企业已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也是解决就业的重要力量,在国民经济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加入世贸组织后,面对国内外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小企业必须针对自身品牌定位的特点,在不断提高企业产品质量水平获得经济效益,提高企业竞争实力的前提下,要做大做强,更需要走名牌战略之路才能创出自己的品牌,进而发展为名牌。


有人曾问国内一些知名企业的老总,企业经营的目标是什么?答案是:品牌的市场占有率。这表明许多知名企业的老总已认识到品牌的重要性。特别是当前国际市场生产力已经处于过剩状态,所有开放市场经济国家都不同程度地进入卖方市场,市场竞争的环境、手段与过去相比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这种新情况下,企业取胜的主要手段已不再单纯以产品本身来竞争,还包括品牌的竞争。可以说,未来国际市场竞争的主要形式将是品牌的竞争,品牌战略的优劣将成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出奇制胜的法宝。企业有没有建立自己的品牌战略,有没有自己的品牌,品牌形象如何,已变得十分重要。中小企业如何实施名牌战略已经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


一、企业领导要树立名牌战略意识


要清除走名牌之路的各种障碍,首先是思想障碍。真正的名牌是竞争的产物,是优胜劣汰的结果。在市场经济初期阶段,企业最大的矛盾是市场占有的矛盾,所以只能是以营销带动品牌的发展。而市场竞争发展至今,很多企业仍忙于建厂、扩产,忙于构筑营销网络,忙于寻求更多的合作伙伴,但是缺少品牌的正确定位,更缺少战略性的谋划。


1.品牌定位


树立名牌意识首先就要选好牌子。选择一个叫得响、传得开、记得住、形象好的牌子,需要从产品特点、消费心理、文化现象中精心研究和策划。如去年夏天,健力宝集团推出的“第5季”饮料,就是很有创造性,以新奇特的形象展现出来,颇具魅力。正是因为品牌定位做的好,产品有了自己的好牌子,企业也就有了一个走向市场、占领市场、走向未来的信誉载体。


2.战略规划


企业要从产品的开发、研制、服务、宣传等各个层面使消费者接受你的产品,这就要有品牌的统筹策划和战略的全面谋划来提升品牌形象,整合品牌资源,从而提高消费者对产品的认知度、忠诚度,最终树立起企业良好的品牌形象。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战略规划。首先,质量战略是实施名牌战略的关键。名牌战略的核心是质量战略。质量是名牌产品的生命。严细的质量管理,是开拓名牌、保持名牌、发展名牌的先决条件。其次,市场战略是实施名牌战略的根本。实施市场战略一定要树立市场导向观念。从产品的开发到营销,必须牢牢扣住市场变化这一主题。还要根据区域性、文化性、民俗性的差异,及时变换产品的包装、使用性能等,最大程度地满足客户的需求。再次,创新意识和发展意识是实施名牌战略的重要取向。必须随着市场的变化,及时更新换代,充分发挥自有品牌的品牌效应。一是持续效应。有了较好的名牌,就能创造较高的效益,就能更好地发展名牌。二是扩展效应。凭借其名牌信誉作为无形资产,不断开发新产品,拓展新市场。三是重组效应。以名牌产品为龙头,重组企业结构、产业结构,从而更好地发展名牌。因此我认为企(续致信网上一页内容)业领导人在作重大决策时,要考虑到品牌,要看到品牌也和有形资产一样是公司的宝贵财富。同时还需要运用如下方法实施名牌战略。


二、注册产品品牌商标是发展名牌战略的重要步骤


在品牌和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尤其令人忧虑的是,一些企业的管理者对产品商标品牌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不去用法律来保护企业的商标使用权。如广东从化市天马摩托车公司成立多年,产品已在国内和国际市场打开销路,但主要品牌商标“精通天马”却一直到去年与外国公司发生纠纷时仍未办理注册。要不是广州市领导和市商标管理部门的关心,帮助其进行商标异议答辩,使企业商标注册成功,企业将不仅白白浪费2000万元广告费,还会面临能否生存的危险。像这种产品有一定名气,却由于品牌商标意识不强而导致危及企业生存的事件,广州市每年都发生好几起。因此企业在制定品牌战略时,一定要把设计、注册商标,拥有自己的品牌当作一件大事来抓。商品未出,商标先行,世界上一些著名的企业无一不是重视商标注册的。英荷联合利华公司就拥有在各国注册的商标证7万多件,美国在华注册商标2万件,日本是11500件,德国是6100件。对此目前尚无商标的中小企业应立即注册自己的商标,已有商标的企业也要有一个扩大注册国别、增加注册类别的问题。只有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品牌,企业在竞争中才不会落败。


三、要努力用好自己的品牌


商标注册后在法律上获得了承认和保护,但这并不意味着企业就已经有了自己的品牌。只有商标随商品一起进入市场被广泛使用后,被消费者所认识,经营者再辅以良好的质量、服务、信誉和宣传,一些好的商品和品牌才能被人们认可和接受。然而有些中小企业在品牌的延伸上没有注意到发展一品多牌要和自己的主产品相贴切,如山东一家酒厂生产的酒叫“天地缘”品牌,围绕这个品牌衍生了一系列酒的副品牌,这本来做的不错,在市场激烈的竞争中他们又开始生产纸制品,而且用的是同一个品牌,这让消费者在饮用酒的同时联想到他还生产下边用的纸,这酒的制造过程能干净吗?在这方面我们这些中小企业的领导者应该向国外的企业宝洁公司、联合利华公司等多学习一下,如何用好自己的品牌。


四、要大力宣传自己的品牌


创品牌不仅要通过媒体大力宣传自己的产品,提高产品知名度,而且企业在与消费者进行沟通过程中,也必须随着阶段的不断变化而不断变换内容,从不同方面表达对消费者的关爱,启发消费者对你的好感。


那么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在媒体的宣传过程中怎样分配做认知和做好感的时间,这在推广过程中,需要有一个对消费者的判断,消费者认识一件事情需要在一个相对时间内重复接受这个事情,它就能记住。而好感就不同了,他有社会认同和情感因素的影响。所以,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应该在一个短时间内专门让市场认同其品牌,它需要利用媒体的组合策略来达成,但要让消费者有好感就要设计品牌和消费者之间沟通过程中的情感交汇点,让其产生心灵的共鸣,是利用营销活动中的众多行为表现形成的,但主要的表现形式也需要利用媒体均衡时间逐步渗透达成。


五、要取得产品“通行证”,通过“国际化”来强化品牌


为适应WTO的挑战,企业必须实施国际化战略,走出一条适应形势发展并有自己个性的道路。


1.中小企业应执行国际标准 


企业要格执行行业、国家、国际标准,这与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是密不可分的。企业领导应重视各种国际通行的质量体系认证,如ISO 9000质量体系认证,SA8000标准认证已经成为中小企业出口的条件之一,此外还要注意ISO14000环保认证、及各种专业性、地区性的产品认证。这是企业产品进入国际、国内市场的通行证,也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制胜的有力武器。


2.中小企业应掌握WTO规则 


中小企业为适应国际化的发展,应掌握WTO游戏规则:消费起主导作用。在21世纪里,人们的消费观已有极大改变,因此,要求企业领导者应及时掌握新形势下的消费观念,及时生产出符合消费者需求的新产品。


3.中小企业应注重技术创新


中小企业应注重技术创新,严把质量关,控制成本,提高生产率,降低劳动成本;拓展新市场,提高管理能力,来创造和维持竞争优势。


六、信用原则塑造企业品牌


中国质量万里行促进会秘书长在《信誉塑造中国》一文中指出:“信誉危机对企业的影响:缺乏‘信誉’,市场秩序必然非常混乱,企业也就无法构建与发展。因为市场经济的秩序,首先依赖于职业道德和企业信誉。我国曾在改革开放后的几年中,在一些行业中爆发过职业道德危机。有些人为了获取利益,超越其职业责任,依仗职权,破坏职业的基本道德准则。90年代之后,严重的经济信誉危机又出现了,经济合同的失效,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市场,导致经济信誉梗阻。因此信誉危机严重地损害了市场秩序,在恶化了的生存环境中,企业和企业家都难以正常成熟和发展。从企业内部说,整个社会、市场的信誉危机往往造成企业本身对信誉的漠视,这些企业即使在短期获得了利润,最终也难逃失败的厄运。” 为此,“信用原则”已经成为企业经营的最基本原则。没有诚信何谈品牌!笔者认为作为企业更不能把信用当作一种“装潢品”。信用是一种形象,可以用来展示素质,但是信用绝不是一种“装潢品”。在去年实行市场整顿的过程中,发现很多制假、售假的企业,走进他们的办公室各种证书满墙,各种奖杯满堂,为什么?他们把一些证书当成“装潢品”,而不是通过扎实的工作来对企业本身进行信用建设。缺失了信用,就丧失了市场。


中小企业在发展名牌战略过程中还要纠正几个误区:


首先,“创名牌一定要是大企业”的认识是不对的。大企业不一定会创出好的名牌。中小企业也可以创名牌。


其次,创新不能代表名牌。


再次,名牌如何打出去。现在一些企业打名牌主要靠三种方式:一是评比;二是炒作;三是市场斗气,低价竞争,不注重无形资产。


在战略上讲:首要是名牌战略定位问题。名牌战略是需要长期性、可持续性的定位。应该根据消费者需求,产品的生命周期和营利风险来定。同时,还要考虑比较优势,战略不能只局限于某个地区,某个企业,要根据比较优势来确定自己的战略。


总之,企业在创立品牌过程中,既要树立起对品牌的正确认识,又要真正重视企业的品牌战略工作,只有这样,企业才能保持顽强的生命力。


  作者:中国质量万里行促进会名牌战略部 张琛 来源:《中国经贸》2004年第6期

中小企业如何实施名牌战略 论文

2. 椰树集团的品牌战略

——椰树集团实施名牌战略记实名牌是高质量、高信誉度、高市场占有率、高经济效益的集中表现,是企业实力和素质的综合反映,是企业长盛不衰、持续发展的最大资产。1986年,椰树集团王光兴总裁在上任之初,就以振兴民族工业为己任,立下创中国一流品牌的志向,坚定不移地实施名牌战略。通过全体“椰树”人近二十年来的团结拼搏,终于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椰树牌天然椰子汁、饮用天然矿泉水双双获得中国名牌产品、国家免检产品称号,“椰树”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企业进入中国饮料工业十强企业排行,被国家确定为“创轻工国际名牌产品优势企业”;到2005年,企业拥有总资产17.3亿元,年产量达26万吨,分别是1986年的240倍、49倍;产品在全国各个省、市、自治区均有销售,并出口到美国、澳大利亚、日本、加拿大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面对成绩,只有椰树人才能体会其中的艰辛和甘苦,实施名牌战略之路上,留下的是椰树人坚实而执着的脚步。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是名牌的基础和保证,更直接关系到名牌战略成功与否。椰树集团自创业以来就树立起了牢固的质量意识,形成“以质量求效益、以质量求生存、以质量求发展”的经营思想,建立起“行重奖、处重罚”的“椰树特色”的质量管理方法。至今员工还记得这样一件的事例:一名主管质量的副厂长工作失误,导致一批豆奶感官不合格,公司罢免了这名副厂长,并扣除其年终奖,不合格豆奶全部倒掉销毁。这一举措对全体员工产生了极大的震撼,质量第一的思想深深地铭刻于每个员工的心中。公司注重质量体系的建设。1997年开始推行ISO9002质量管理标准,集团以“创天然饮料世界名牌、持续提高质量水平、不断满足顾客要求”为质量方针,通过各种宣传和培训,将全体员工的思想都统一到一点上来:创名牌与质量息息相关,责任重大。在集团上下共同努力和密切配合下,1998年完成了质量体系建立和管理文件的编写工作。在运行过程中,又不断完善各项质量管理制度,使质量体系顺利运行并不断优化。1998年12月,椰树集团椰汁公司通过了国家进出口质量认证中心的审核。2003年矿泉水公司也通过了ISO9001认证。2004,公司吸取了国外先进的管理模式,采用了HACCP管理体系,对原料采购、生产工艺、人员卫生及操作、厂房环境、设施设备、半成品和成品的品质管理及贮存运输等环节进行分析,对可能危害食品卫生的关键环节进行严格控制,保证食品卫生质量。如天然椰子汁生产过程设立15个质量控制点、2个关键控制点,严格把关产品质量。严密有效的食品质量管理体系,把质量不合格消灭在萌芽状态。天然椰子汁、天然矿泉水产品多年来质量稳定,产品合格率达到99%以上,在国家的多次监督抽查中均质量优良。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椰树”坚持走科技促发展之路,通过不断创新,不断采用新技术、新工艺,保证了产品质量的持续稳定和不断提高。公司成立了技术中心,全面负责产品研发工作和技术改进。公司主导产品天然椰子汁就是采用独创技术,成功解决了油水分离和蛋白质凝块上浮、产品货架期保存等技术关键点研制成功的,加工技术处于国际先进水平,该加工方法1993年获得国家专利局发明专利,并取得了菲律宾、泰国、马来西亚、印尼等产椰大国的发明专利。椰树人并没有止步,通过对天然椰子汁产品的工艺不断改进,使产品品质更加稳定和完美。1997年,公司以“一种改进的椰子汁饮料的制法及用该方法制备的产品”向国家专利局申请专利,2002年获得发明专利授权。加大科技投入,是“椰树”科技铸名牌的又一特色。公司投入几亿元的资金,先后引进美国、德国、瑞典、荷兰等国家的自动化设备,创建了易拉盖全自动生产线、高频电阻焊制罐生产线、椰子汁原汁生产线等一条龙的椰子汁生产设备。其中椰子汁多工序全自动高速生产线,引进荷兰、瑞典先进的生产设备,每分钟可生产900罐,自动化程度在我国处先进水平。科技铸名牌,依靠科技,椰树产品在国内同类产品中独占鳌头,椰树知名度不断提升。 为保证顺畅的货物流通,椰树集团在全国各大中城市设立了175家总经销商、600家二级商,建立了异地仓,形成了完备的营销网络。同时为提供优质市场服务和迅速应对市场变化需求,加强物流中的质量跟踪,椰树集团在全国各大中城市设立了办事处,办事处不仅负责支持市场销售服务,同时还肩负收集、整理、反馈当地市场信息等营销动态的任务。2003年,营销数据库开通使用,进一步加强了集团对市场信息的调研、分析工作,加速了集团对市场变化的策应速度。在售后服务方面,全国各地的办事处负责对所辖区域的产品销售开展售前、售中、售后服务,处理客户和消费者的投诉,在集团总部专门成立了市场服务监督科,制定售后服务制度,设立售后服务热线,对消费者反映的问题,在最短的时间内圆满解决。集团通过专家授课、质量培训、剖析反面典型、探求营销特点等形式,培育员工“消费者永远是对的”、“用户是企业的衣食父母”、“得消费者得市场”的理念,把给消费者提供质量上乘、物有所值的精品,作为企业永远不变的追求,经营中秉承“诚信为本、信誉至上”的经营方针,真正将名牌产品做成消费者满意的“民牌”产品。近年来,顾客的投诉解决率达100%,满意率达99.5%,先后获得“全国用户满意产品”、“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先进企业”等称号。21世纪的世界经济是无国界的一体化的经济时代,实施名牌战略是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是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椰树集团的名牌战略之路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在今后的发展里程中,将继续秉承“求实、创新、争先”的企业精神,一如既往地实施名牌战略,牢固树立起“质量兴企”的理念,围绕消费者需求,不断改进质量,完善营销体系和售后服务,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提高市场占有率,为创出世界名牌、为振兴民族饮料工业奋斗不息!

3. 如何发展自己的品牌之路?分哪几个阶段?

 企业品牌化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策划一个好产品     不是所有的产品都能够成为品牌,但每一个强势品牌,都有至少一个好产品的支撑。这个阶段,是企业发展的初步阶段,这个时候最关键的,是要有一个好产品推向市场,能迅速打开市场赚到钱  第二个阶段:打造产品品牌         策划出一个有市场力的好产品,而且在产品有了一定的销量之后,这时候要考虑将产品品牌化,打造一个强势的产品品牌。塑造产品品牌关键的是要提炼出品牌的核心价值,赋予品牌价值感。要分析消费者在使用产品时体验到的价值感,企业希望产品能够带给消费者的价值感和消费者在使用产品中体验到的价值感能否产生对接,以及如何迎合或者调整消费者的价值感,以和期望的品牌价值感相吻合。另外要赋予品牌独特的个性,和同业竞争者区隔,并把品牌的个性主张和消费者有效沟通。   第三个阶段:塑造名牌产品           产品品牌经过较长时间的推广,知名度和美誉度快速提升,市场占有率大幅提升,消费者对产品品质充分信任,逐渐培养了一大批典型客户,对品牌的独特价值深信不疑,喜爱并追随品牌的个性主张,带动了大量的重复购买,品牌忠诚度快速提升,品牌已经进入“名牌”阶段。             第四个阶段:打造名牌企业           一个企业首先有了名牌产品,才能够带动整个企业品牌的发展,随着名牌产品的塑造,企业品牌也要进行相应的规划和提升。企业品牌的规划不同于产品品牌,首先在品牌联想方面,更主要的是对其品质的认同、对消费者的态度、社会责任感和口碑以及其在市场上的影响力。企业品牌的价值主张、企业远景等更具有高度、延伸性和包容性,因为企业品牌不能过分依赖于某一个单一产品品牌,否则品牌的支撑力不足,抗风险能力弱,常常会因一件小事而使整个企业处于绝境。

如何发展自己的品牌之路?分哪几个阶段?

4. 海尔名牌战略分析的英文参考文献有什么

[1]朱文渊.拥有品牌还是拥有工厂:品牌营销面面观[J].商业经济研究,:.
[2]董乐善 孟阳.缘结海尔 志满五洲:从顺德海尔电器公司看海尔的风采[J].中国名牌,:.
[3](美)菲利普.科特勒.市场管理分析,计划和控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韩明升等:《名牌之路:海尔集团实施名牌战略侧记》,载《集团经济研究》,1997年第8期。
海尔兼并案例调查组:《青岛海尔兼并案例及其产权效率分析》,载《中国工业经济》,1997年第10期。
毕月华:《海尔大步走向国际市场》,《载市场》,1997年7月9日,1版。
《海尔冰箱的魅力:从贵州到美国》,载《羊城晚》,5月13日,16版。
奥尼尔:《用中国商标创世界名牌》,载《参考消息》,1998年5月18日。
海尔网站:www.haier.com,2002。
顾乃康:《转轨经济中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行为》,2003年8月第1版。
曾忠禄:《中国企业矿国经营:决策、治理与案例分析》,2003年4月第1版

5. 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的品牌之路

品牌是企业最重要的资产。但是,长期以来在中国新闻文化界,没有或者缺乏品牌意识。新闻文化部门,则是行政事业框架下的一级单位。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的发展战略是:以品牌取代地方色彩浓郁的报台名称,运用统一品牌来整合多种资源,实施资源重组、业务重组、机构重组,最终在市场上确立自己的地位。“第一财经”,是实施品牌战略的第一着棋。2003年7月7日,这个由上海电视台财经频道、东方广播电台财经频率合二为一的跨媒体专业财经资讯平台,在上海出现。总监高韵斐认为:“其实,‘第一财经’所做的不仅仅是媒体,而是信息服务业。因为,信息产业卖的就是服务。而媒体,只是一个载体,是核心业务。从这方面来说,第一财经的附着点,就是我们提供的及时、准确、全面的财经资讯。”上海文广集团,还有一张重要品牌,这就是东方明珠。1994年,东方明珠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成为中国第一家文化类上市公司。当时,它只是上海广电系统的一个三产企业。到2003年,公司总资产已达到51亿元,净资产30亿元,主营业务收入近9亿元,利润超过3亿元,连续3年被评为全国“最具发展潜力50强上市公司”,连续3年跻身“上海上市公司盈利15强”。公司总裁钮卫平有一句话,很值得深思:“千万不要把文化当单位三产来做。”文化是产业,必须形成一套严格的公司化运作制度,注重成本、注重效益,注重预算,注重论证。

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的品牌之路

6. 有没有中国企业名牌培育工作委员会

你好!你所说的因该是: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名牌培育工作委员会(英文缩写CFGC、简称名培委)。
    这个机构是推进实施我国名牌培育的专业机构。主管机关为国务院国有资产管理监督委员会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我会以中华民族经济振兴和腾飞为己任,全面推进企业改革与发展的研究和探索,大力弘扬民族品牌,不断培育和打造名牌之路,为全面建设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名培委有理事会和委员会两大系统。理事会是我会整体发展和重大经济问题决策机构。委员会负责日常行政管理、业务开展以及对各省市分支机构的管理。
委员会设有编委会、专家委员会、办公室、财务处和六个业务中心,具体机构如下:中国品牌报告编委会、专家委员会、办公室、财务处、品牌培育中心、品牌发展中心、品牌调查中心、品牌推广中心、宣传培训中心、咨询服务中心。
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名牌培育工作委员会是国有资产委员会的下属单位,主要为国家培育民族品牌、振兴中国为已任。

7. 海尔品牌之路

  迄今为止海尔所有的成功,将最终归结为两个字:品牌。———采访手记

  并不是每个人都知道通用的产品,但大多数人绝对知道“通用”这两个字。

  你可能记不住海尔的上万种产品,但你绝对清楚“海尔”这两个字的分量。

  对于这种沉甸甸的分量,我们已经有了一个尽人皆知的注解:2004年1月31日,世界品牌实验室正式评出“世界最具影响力的100个品牌”,海尔以第95位名列其中。而此前,海尔的诸多品牌荣誉早已如雷贯耳。

  对大多数人来说,惟一的一个中国企业,惟一的一个中国品牌,迄今为止第一次进入世界品牌排行榜,当然是一个颇具震撼力的事件。然而,更具震撼力的却是那个世界级品牌的梦想,那个一直洋溢着民族自强精神的品牌之梦,那个3万海尔员工的品牌之梦。这样一个梦想,比今天100强的地位具有更绵长的魅力。

  对这种魅力,张瑞敏曾经有过一句动人的阐释:中华民族需要世界级的自主品牌。

  海尔的名字叫“梦想”

  上个世纪的1984年。海尔。

  面对着排成长队等着提货的车队,面对着一天比一天繁忙的生产线,总是匆匆行走着的张瑞敏,却少有心满意足之态———要知道,在那个需求大增而供应不足的年代,心满意足是很多家电企业的共同心态。

  面对日益高涨的效益数字和冰箱产量,张瑞敏的胸臆中却鼓荡着一种截然相反的审视,他看到了这种繁荣的另一面。环顾着国内外家电业的现状和走势,他萌生了一个今天看起来很普通的结论:这种基于产品而不是品牌的繁荣,缺乏持久的意义,海尔需要的是另一种繁荣———一个持久品牌下的繁荣。

  张瑞敏曾在许多场合回顾过这段历史:当时弥漫于家电业的那种自满情绪,掩盖了许多看不见的危机,大多数人因为有市场,从而不再关注市场,最终失掉了市场。

  然而,不管怎样说,在当时的环境下,对当时的绝大多数人———包括业界同行来说,海尔的品牌之梦一方面看起来根本没有必要———如此好的效益要什么品牌?从另一方面说,那只不过是一个带有浓厚浪漫色彩的哥德巴赫猜想,一个从废墟上刚刚翻身的中国家电企业,还想有品牌?还想与世界品牌一比高低?

  那是一个只要有产品———即使质量稍差都能卖得出的时代,一个离品牌甚至质量相距甚远的“供应缺陷”时代,一个众多企业连商标意识都没有的时代。然而,也正是因为这个背景,1980年代早期,海尔品牌之梦开始生长的那个时刻,才具有如此动人的意义———这种梦想充满着敬业报国、追求卓越的精神,一种自强不息的民族企业精神,一种充满前瞻意义的创新精神。

  正如后来人们所评价的那样:人人都会做梦,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敢于梦想———张瑞敏和3万海尔人却早早拥有了梦想。

  大多数人认为海尔的名牌战略应该从1988年算起,有关资料也有这样的记载,然而,海尔创业初期的一切却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从1984年开始,海尔走得就是一条品牌之路,而不是产品之路———甚至早期那些富有传奇色彩的质量历程。

  很多人记住了1985年的那个故事,也有许多人见过至今还陈列在海尔的那把大铁锤。那一天,张瑞敏带领员工砸掉了76台质量有缺陷的冰箱。从表面上看,这是一个有关产品质量的传奇故事,然而,故事的核心却不是质量本身,而是一个品牌传奇的开始。

  此后,海尔所有的战略———多元化战略、国际化战略,都可以也只能在一个层面上求解:中国名牌、世界名牌。

  1988年,中国家电业的第一块冰箱质量金牌颁给了海尔———海尔用自己的方程式,破解了世界级品牌这一哥德巴赫猜想的第一个“谜底”。1991年,“海尔”又首次作为一个整体品牌向世人亮相:这一年,海尔成为中国十大驰名商标。此后,海尔挟早期品牌之威,以品牌本身特有的张力,实施了大规模的低成本扩张。此一扩张,使海尔产品覆盖了白色、黑色、米色家电领域,而这种扩张,又促使海尔品牌的内涵更加丰富:海尔成功地从产品层面跃升为品牌层面———“海尔”两个字,已经是一个产品群体和企业群体的象征。

  此后,在“国门之内无名牌”战略思维的推动下,“海尔”具有了更新的内涵和指向:跨越大洋,在世界最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占有一席之地。以产品出口带动“品牌出口”,为海尔品牌真正赋予“世界意义”……

  进入世界品牌100强,海尔无疑完成了一次世界级的聚焦。这是一个瞬间,但却蕴藏着19年的漫长。19年来,历尽艰辛的海尔人开创了许多业绩,但只做了一件事———创立品牌,或者说海尔人最成功的一件事,就是创立了一个世界级的品牌。

  一位参观过海尔的联合国代表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海尔是一家具有很大远见的企业。”这句话是对海尔品牌之梦、海尔19年品牌历程的最好阐释。

  海尔的名字叫“市场”

  张瑞敏的那句话让许多人为之耳目一新———海尔品牌不是评出来的,而是消费者用钞票买出来的。

  在海尔的所有经营理念中,“市场”被赋予了前所未有的意义———“为客户创造价值”,同时也具备了前所未有的地位———“客户永远是对的”。海尔之所以对市场如此看重,当然还是源于对一个百年品牌的孜孜以求。在海尔的创业历程中,曾有许许多多的丰碑,但海尔最相信一句话:在消费者心目中的丰碑才是最永恒的。

  所以,市场是“海尔”这个品牌的最贴切诠释。

  海尔品牌之所以植根在广大用户心中,源于海尔不懈的市场创造———在创造中为用户创造新的价值。我们所熟知的酸菜冰箱、双动力洗衣机(不用洗衣粉的洗衣机)、可以听 MP3的手机、可以保存节目的追时彩电、流行于美国大学生中的电脑桌冰箱、流行于日本单身一族的个人洗衣间、流行于中东的大袍子洗衣机等等,都是新的需求创造,也都是新的价值创造。

  海尔品牌之所以植根于广大用户心中,源于海尔不懈的服务创新———在创新中彻底消灭用户与产品之间的距离。从1994年的无搬动服务到1996年的先设计后安装,从1997年的五个一服务、1998年星级服务一条龙再到2001年的空调无尘安装以至于全新的“全程管家365”———每一次服务升级,都让用户走近海尔一步,以至于最终实现了无距离。

  这就是我们已经听过多次的那句话:海尔推倒了企业与市场之间的墙。

  而推倒这堵墙的过程,也就是让人人都成为经营者的过程,海尔称之为 S BU,即策略事业单位———人人都连结市场,人人都创造价值。海尔用每一位员工的创造性,用以人为本的理念,开创了许多市场传奇。

  海尔售后服务员丁永强有这样一段小小的经历。今年2月份的一天,青岛市四方区的一位用户来电说冰箱不通电了。丁永强登门后发现是用户家的插座松动了。两分钟不到,问题解决。但丁永强并没走,而是将该用户家的所有海尔家电作了通检。检查中发现燃气灶打几次火才能点着:原来电池没电了,而用户家里又没备用电池。看到用户一个人在家不方便,丁永强自己跑到楼下买来电池换上,燃气灶一打就着了,用户很高兴。但不放过一个细节的丁永强发现火焰是黄的,便又主动将燃气灶的出气孔清洗了一遍,直到火焰变蓝,用户为此再三表示感谢。丁永强刚回到单位,就接到了这位用户的电话,原以为用户还需要新的服务,但却听到用户说:我家新开的旅馆,需要26套空调,将来还需要26台彩电,我们还想买海尔的产品……

  这个细节当然毫无传奇色彩,但丁永强的这段经历,却作为海尔成百上千个服务故事中的一个,代表了海尔有关市场和品牌理念的全部,代表了海尔传奇性品牌市场的全部。

  其实,从19年前到现在,海尔一直在默默地进行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市场革命,这场革命中的每一次进步,都是海尔品牌熔炉中的一次加温。

  海尔纽约大厦上飘起海尔旗帜的那一刻,曾令许多中国人为之振奋,也令许多美国人为之睁大了双眸———那是海尔这个中国民族品牌在美国本土扎根的一个耀眼标志,那是一种品牌宣言,而这一宣言,实际上从上个世纪末就已经开始。

  上个世纪的1990年,海尔首次试水国际市场,将海尔品牌投放到家电“鼻祖”的德国。尽管当时有很多人不以为然,但对海尔品牌的国际化来说,那绝对是革命性的一刻———海尔用这种大胆的举动,启动了自己“先难后易”的新市场战略。当然,这一战略的指导思想已经尽人皆知:海尔没有靠价格战,而是靠质量赢得了消费者的认可,赢得了德国人对海尔品牌的认可。

  此后,海尔以此为基础不断演绎的国际市场攻略,总在令人眼花缭乱中出奇制胜。欧洲市场、亚洲市场、美国市场、中东市场……海尔以高质量的产品带动品牌的战略,相继取得成功。

  如今,海尔这个品牌已经成为世界上所有本土化品牌的综合概念,这种概念已经远远超越了产品的范畴,延伸为一种看不见但却存在于世界各地消费者心中的文化———源于本土但又超越本土的文化,一种品牌文化。海尔将其称之为“三融一创”:融智、融资、融文化,创本土化品牌。从这个角度说,海尔这个名字已经具有广泛的世界意义。

  这种意义就体现在全球海尔个性化的产品、个性化的服务中,与本土融为一体。

  2001年,海尔为巴基斯坦开发的两款冰箱投放市场后大受欢迎。但用户也反映了一个十分集中的问题:冰箱制冷效果不理想。设计人员为此反复做了试验,证明完全符合标准。然而,海尔并没止步,当客户经理走访用户家庭后发现,巴基斯坦大部分家庭人口多,一家30几口人的情况很普遍,天气热的时候,一天开关冰箱几十次很平常,从而影响了制冷效果,于是,设计人员立即进行产品改进设计,最终解决了问题,满足了巴基斯坦用户的需求。

  今天的海尔,已经拥有了完整的全球设计网络、制造网络、营销与服务网络,拥有18个设计中心,10个工业园(海外工厂及制造基地22个),营销网点58800个。在国内市场,海尔冰箱、冷柜、空调、洗衣机四大主导产品的市场份额均达到30%左右;在海外市场,海尔产品已进入欧洲15家大连锁店的12家、美国前10大连锁店。在美国、欧洲初步实现了设计、生产、销售“三位一体”的本土化目标。

  如此庞大的市场体系,如此洋洋大观的制造王国,如此游刃有余的文化亲和力,如此广泛的品牌认知度,当然最终要归结为一种称谓:海尔。

  海尔的名字叫“速度”

  海尔有一款尽人皆知的产品,叫“小小神童洗衣机”。

  这种洗衣机推向市场仅半年,即遭遇仿制。但海尔又旋即推出第二、第三代一直到第十二代洗衣机———海尔总是用令人惊奇的速度,来确立品牌的领先地位———总是被模仿,从未被超越。

  事实上,海尔所有品牌意义上的成功,就来自于这种速度。

  1998年9月15日,欧洲家电经销商 Y先生准备大批量定购海尔冰箱,并提出6种外观设计,同时要求5天内即看样机。4名设计人员承担了这项任务。按照“市场设计产品”的思路,设计人员一下子拿出了24种方案———仅每种外观设计就有6个方案可供选择。第5天下午,24台手工样机齐刷刷地摆在样机室里。此时,连续奋战了5天5夜的4名设计人员已疲惫不堪,纷纷坐到了地上。

  其实, Y先生也知道他的要求有点“苛刻”,但当他如期来到海尔,看到远远超过6种设计要求的24台样机,而且个个超过标准要求时,倍感惊讶。21日下午,“兴致十足”的 Y先生又提出再制造一台50升小冷冻箱手工样机。第二天上午9时,当样机又按时摆在他面前时, Y先生感慨万分:在这些设计人员身上,我看到了宝贵的海尔精神,这种精神,让我想起25年前的惠尔浦,我在美国也没有看到如此优质高效的合作!

  海尔清楚地知道:与很多世界级的名牌相比,无论在资金、规模还是技术方面,海尔都有很大的差距,甚至无法相比,然而,海尔也清楚自己的优势:速度制胜。

  有一份资料可以说明这种速度的魅力:

  从1959年成立美国销售公司,到实现1.54亿美元销售额,松下费时10年时间(1969年),对这一速度,美国著名的行业杂志 H FD曾称之为“惊人的增长”;而美国海尔成立于1999年,到实现1.5亿美元的销售额,仅用了3年的时间(2001年)!显然,海尔依靠速度实现了对先行者的追赶!

  海尔集团总裁杨绵绵也曾经用“奔跑”来形容海尔———海尔在不停地奔跑中获取速度、加速度。而这种奔跑是3万海尔人的奔跑。

  海尔也曾经用三个词来描绘自己的发展主题:速度、创新、 S BU。速度被放在了第一位。然而,这种速度又是创新性的速度,这种速度又是每一位 S BU的速度,因此,三者之间是一种互为依存、互相促进的战略关系。

  为实现这种战略速度,1998年,海尔正式启动市场链流程再造行动。这一行动的核心目标,是建立一种市场快速反应的机制,以改变过去带有相当行政色彩的金字塔式管理架构———在张瑞敏的思维中,这种传统架构容易造成信息反应迟滞,而信息反应迟滞当然影响市场反应速度。

  经过长达5年的艰难探索,海尔无疑在这项以网络为基础、前所未有的革命性行动中,实现了业务流程的初步再造,而且取得了显而易见的效果———我们所熟知的零距离、零库存、零运营资本,便是这种再造的结果———这三者的实现全部来源于速度。

  海尔的名字叫“海尔”

  海尔这个名字之所以如此响亮,就因为它叫“海尔”———中国海尔,一个有着深深民族烙印的名字。

  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引进德国技术,到如今拥有96大门类15100多个规格的产品群,并覆盖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海尔在一片品牌空白的基础上,迅速完成了向自主品牌的嬗变、向世界名牌的嬗变———在做大做强自主品牌的道路上,海尔是无可争议的先行者。

  自主品牌意味着自主创新,而海尔无疑是企业创新者的向导。且不说海尔平均每天有1.5个新产品问世,也不说海尔每时每刻都在按照客户的最新需求,实现产品的更新与创造,海尔在企业管理、企业文化、企业重构等方面所有的探索,都带有全新的革命色彩,都带有海尔自身的烙印。美国沃顿商学院就曾经这样评价海尔的流程再造:如果海尔成功了,在全世界将是独一无二的,是对世界管理学的一个突破和创新。而实际上,在许多方面海尔都是独一无二的。

  自主品牌意味着自主的声音,而在世界品牌100强的行列中,与跨国巨头并列的海尔,无疑声音独特———一个中国的民族品牌。张瑞敏在世界性论坛上的演讲代表着海尔的声音,被评为美国以外全球25位最杰出商界领袖当然还是一种声音,而在日本、美国、法国等发达国家的繁华都市里,海尔品牌的巨幅广告与许多跨国巨头并驾齐驱,当然也是一种声音。在科隆世界家电博览会上,以最大展厅亮相并被媒体所追捧的海尔最为耀眼,这种声音当然更为响亮。在这样的声音中,没有人会再问:谁是海尔?

  自主品牌是所有名牌的前提,而名牌是自主品牌强大吸引力的前提。在海尔的周围,聚集着一批世界500强,他们是海尔的分供方,甚至在海尔工业园的周围,就有跨国巨头开的工厂———而在海尔成长的初期,曾有跨国巨头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向海尔发出“并购通令”,海尔拒绝了。今天,海尔自主地选择着自己的供应商,包括世界500强。

  今天的海尔,已经不是工厂和产品的概念,基于自主品牌基础上的这个世界品牌,正在实现着品牌输出——“贴牌海尔”已经成为许多国外厂家的大宗生意。而曾几何时,通用等品牌巨头一度还是输出品牌的垄断者。2003年,海尔没有投资兴建工厂,却增加了9家工厂,而这些工厂都是海尔品牌的“受益者”,他们的共同特征是:以海尔的名义。

  今天的海尔,已经不仅仅是创造品牌,而且正在实现着品牌创造。海尔已超越了一个产品制造商的范畴,由这个品牌延伸出去,海尔不仅已经制定并输出着行业标准,而且正在输出着足以影响中国企业的一切,包括敬业报国的精神。

  以严谨著称的美国《福布斯》杂志曾这样评价海尔:中国在国外最有影响力的品牌,正如世界品牌实验室的100强认定一样,海尔对此无疑当之无愧。然而,海尔品牌仍然体现着一个不断丰满的历程———从过去到现在以至于未来,而已经习惯于否定自我的海尔,也并不会为此而全然陶醉。正如张瑞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所说的那样:我们还有很远的路要走。这就是海尔的风格,海尔品牌的风格。    本报记者樊泽顺


  做大做强自主品牌


  一个从“废墟”上发展起来的民族企业,一个属于中国人的自主品牌,仅用了短短19年的时间,即从强手如林的竞争环境中脱颖而出,率先实现了中国企业进军世界级品牌的梦想———海尔神话般的品牌创建历程,是一段敢想敢干、敢于梦想的历程,是一段坚韧不拔、默默奋斗的历程,也是一段坚持创新、不断创造的历程,更是一段瞄准世界一流、做大做强民族自主品牌、矢志敬业报国的历程。对中国企业来说,这段历程具有非凡的意义。

  海尔19年的品牌历程,代表了中国企业、中国企业家自强不息的精神。以张瑞敏为代表的海尔人,之所以能够推动海尔攀登上世界级品牌的高峰,首先源于一种高瞻远瞩的视野,源于一种民族企业、民族企业家的责任,源于一种追求卓越的精神境界。从一开始,海尔人就没有将自己的眼光局限于企业和产品本身,局限于国内市场,而是放眼于做大做强民族自主品牌,将跨入世界500强、做中国的世界名牌作为自己的最终目标。正是这种远大的目标,促使海尔人19年来甘于寂寞、不为诱惑、默默耕耘,也正是这种目标,鼓舞着海尔人19年来开拓创新、艰苦创业、直到成功。这种基于远大理想的精神,这种敬业报国的精神,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所需要的。

  海尔19年的品牌历程,是一段永远创新的历程,是中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创新轨迹的最好写照。在几乎一穷二白的基础上,海尔人不仅成就了成千上万种的产品,而且成就了一个世界上赫赫有名的企业、赫赫有名的世界级品牌,这本身就是创新的结果。然而这样一个成果绝非一蹴而就,而是不断否定自我、不断超越自我、不断追寻更高目标的结果。从最基本的产品质量到享誉世界的崭新市场理念,从最基本的管理制度到现代化的企业管理体系,从打破旧企业架构到逐步形成新的企业流程,从“人人是人才”的人才理念到全员 S BU的崭新人力机制——海尔几乎颠覆了所有旧的经营体系,使企业整体充满着创新的细胞,使企业的每一寸土壤印上了创新的痕迹,这是海尔之所以成功的最关键动力,也应该成为每一个企业的动力。

  海尔19年的品牌历程,是一段大胆开拓海外市场的历程,在中国经济、中国企业融入世界的潮流中,海尔是最具风格的先行者。上个世纪80年代,当绝大多数中国企业还专注于国内市场,并为国内市场业绩而欣喜万分的时候,海尔就以世界级品牌为导向,以近乎冒险的“先难后易”战略,义无反顾地进入国际市场,先后攻克了德国、美国、日本等西方发达国家铁桶般的市场堡垒,成为中国企业以质量和品牌开拓海外市场的第一例。可以说,没有这种持续不断的开拓,就没有今天海尔品牌世界级的地位。这种面对强势竞争对手而毫不气馁,面对各种困难而毫不退缩的海外市场开拓精神,应该成为每一个企业、每一位企业家的追求。

  海尔19年的品牌历程,是一个民族自主品牌迅速发展壮大的历程。在世界级品牌的行列里,一直乏有中国企业的声音,拥有一个世界级的中国品牌,成为许多人的期盼,而海尔以探索者的身份,成功地实现了这一壮举,对民族企业来说,这是一种何等的荣耀。从引进西方发达国家冰箱制造技术开始,海尔从最“原始”的技术消化迅速发展为技术创新,从一种产品发展为成千上万种产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实现了从引进到自我品牌发展的突破。而且,在合资成为许多企业追寻目标的时候,海尔不为眼前利益所诱,理直气壮地拒绝了找上门的合资“蛋糕”,理直气壮地高举起海尔品牌之旗,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了自己的目标。对许多企业来说,海尔的自主品牌之路,有着鲜明的借鉴意义。

  发展一批跨国大企业大集团,打造一批世界级的品牌,是这个时代的需要,是振兴民族经济的需要,也是增强核心竞争力、国际竞争力的迫切要求。海尔的实践证明,创造世界品牌并非遥不可及。正如海尔曾经和仍然面临着许多强劲对手一样,只要我们不怕困难、坚持开拓、不断创新,就一定会实现创世界名牌的目标。

  青岛是一个曾经和正在涌现出许多中国名牌企业、名牌产品的城市,我们拥有成熟的名牌土壤,拥有成熟的名牌环境,只要我们以海尔为表率,树立创世界名牌的远大目标,而且毫不动摇,就一定能够涌现出更多中国名牌、世界名牌。

海尔品牌之路

8. 浅谈中国走品牌之路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为方便理解,请展开阅读)

在今天产能普遍过剩,产品同质化严重,如何让自己的产品与众不同,让消费者在众多同类产品中区分出来,这就需要差异化营销策略!

差异化营销有很多层面,比如我们的产品包装、功能、技术等方面进行差异化,而差异化策略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品牌化,品牌营销。品牌化后产品,就不单单具有功能价值,更具有了品牌文化价值。

如果一个产品或企业想长久生存,品牌化是必经之路!比如现在打得头破血流的王老吉和加多宝。当初加多宝为何借用王老吉,肯定不是王老吉的配方多么牛,而是其老字号的品牌价值。再比如张小泉的剪刀,同样是剪刀,我们能够识别的也就是这个品牌。

当然品牌化绝对不是起个名字,设计个标志,喊几句口号就有消费者买帐的!产品的质量、技术、服务、渠道、促销、公关、持续创新都是必不可少!没有这些支持,品牌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所以品牌不是一个企业发展捷径,更不是投机,而是切实需要,唯一路径!

当然品牌有很层面,比如说我们都想去名企工作,这就意味着这些企业在人力资源品牌影响力巨大,比如我们喜欢苹果手机,那是因为他们的技术总是让人充满期待,比如我们习惯用百度,不仅是它有一个好名字,也因为他们的产品体验持续创新……

做品牌需要很多投入吗?如果找那么品牌策划大腕,那是肯定的,除了大笔的策划费,更需要大把的烧钱,至于结果,也会因时势不同,大相迥异,有一些品牌会异军突起,可能更多会昙花一现,消声匿迹……。其实,最重要的是结合自身企业的情况,偱序渐进地扎实推进品牌化进程,急于事功,往往欲速则不达!

品牌可以速成!但品牌更看重积累,这也是百年老店屹立不倒的根本!

至于中国企业品牌化经营的可能性,任何事物都有可能性,中国企业品牌化也不例外,而且已经有许多成功品牌化的例子。比如前面提到的老字号,比如华为,比如格力,比如百度,比如淘宝……,所以这个问题的答案不言自明!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