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军团的主要战术

2024-05-17 17:52

1. 罗马军团的主要战术

 总体来说采用“拖”与“耗”字诀。 由青年兵组成的第一横列首先推进,将标枪掷出。同时,军团开始疏散。往往在标枪掷出之后完成疏散,第一横队的士兵开始冲锋,前两列士兵与敌人用短剑进行格斗。后面6-7列士兵投掷标枪。数分钟后,由壮年兵组成的第二横列替换,第一横列后撤休息。轻步兵负责掩护军团的两翼与背后,同时还要找回可使用的标枪,补充给撤回的第一横列。一场战役通常进行数轮替换。后备兵为军团的后备队,一般在战斗不需要他们时单膝跪着休息。只有在战局僵持不下与军团撤退时才用得上这些老兵,所以古罗马谚语:“投入后备兵!”即意味着到了紧急关头。马略改革后,罗马军团中不再有不同横列兵种的区分,但仍使用这种交替轮换进行作战的方式。另外,三线列的战术给与罗马军团极大的灵活性。欧洲古代会战过程中,比较典型的是古希腊密集方阵,这种方阵的胜利往往依靠士气,前排战士的战斗技巧,是否团结一致等等综合因素,一旦战斗开始,指挥官将无法左右局势,哪怕有胜利的机会,或者阵线被突破,都无法及时收到消息,也无法在合适的地点投入兵力。而罗马军团的三线列战术克服了这个问题,当前两排的士兵正在战斗,指挥官可以将第三排的士兵迅速投入到最需要的地方,甚至可以用第三排机动去包围敌人。在扎马之战中,汉尼拔试图用自己隐藏在战线后的士兵包围西庇阿的军队,而西庇阿及时发现,命令第三线列士兵同时展开,使汉尼拔的意图失败。等待罗马盟友努米底亚骑兵赶到,汉尼拔战败,第二次布匿战争结束。 随着罗马共和国在第二次布匿战争中领土的扩增,以往的市民兵制度已经无法满足广阔领土的包围需求,市民兵虽然士气高昂,但不能脱离市民生活很久,需要及时解散返回家乡。另外,缺少职业军队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在与昔日盟友努米底亚的战争中,军队屡次受挫,更为严重的是,生活在极北地区的日耳曼蛮族辛布里人入侵到意大利本土,罗马军团大败于诺里亚(Noreia)战役。为了挽救罗马军团的颓势,盖乌斯·马略领导罗马军团的改革,取消了市民兵制度,改为募兵制,不单吸收了大量因奴隶增加而失业的公民,也让军队素质短时间内获得了巨大的改变,史称“马略改革”。具体措施包括:1.延长服役年限,明确军饷报酬在早期,罗马军队的服役期非常短,有时只有数月甚至数日。随着战争规模的升级以及罗马征服地区的扩大,服役期变得越来越长,但一直没有统一标准。马略规定,士兵一旦入伍,必须服役满16年。这实际上就是将罗马军队明确为一支全部由职业军人组成的部队。服役期间,由国家统一供养,并按照等级发给薪酬。士兵退伍后,还能在被征服地区分得属于自己的土地。这样做,使得士兵们在服役期间和退役后的衣食都有了着落,确保了士兵们的忠诚,也同时将之前悬而未决的平民争取土地的斗争和服兵役结合在了一起。2.改革军团组成,统一武器装备之前的军团步兵被按照年龄和作战经验分成三个级别:青年兵(Hastati)、壮年兵(Principes)和后备兵(Triarii)。这三个兵种装备略有区别,被排成前后三排,军团的战术也基本上是围绕着这三线完成的。马略去除了这一兵种分工,将所有的重装步兵统一为军团士兵(Legionarius),统一装备以投枪、短剑和拉丁长盾。同时他调整了军团的编组形式:每个罗马军团(Legio)由10个大队组成(Cohorts)。除第一大队由10个百人队(Centuria)组成外,其余大队由6个必要的连续性等级的百人队组成,每个百人队80人,由一名百夫长领导。同时,每两个百人队又被称为一个小队(Manipulus),由两个百人队中等级较高的那名百夫长统领。各个等级的部队都按照训练程度和作战经验的多寡编成,编号越小的单位作战能力越强,作战位置越靠前。此外,每个战斗单位都有自己的军旗和标志,每个军团都拥有自己的鹰徽——罗马的象征。此举无疑增强了每个单位的集体精神和荣誉感,丢失军旗或鹰徽甚至可能被处以十一抽杀律。新的军团由原先的4500人增至6000人,战斗队则形变得更加多样,作战的灵活性和指挥效能得到加强,同时,还增加工兵和机械装备。而其他辅助角色,例如弓箭手、抛石手、骑兵等,都由的罗马在各地的,不具有罗马公民权的同盟者提供,称为辅助部队(拉丁语:Auxilia)。实行募兵制后,由于武器装备由国家统一配给,规格、样式统一,因而便于军队补给。再加上服役时间的延长,军队能够进行长期的正规训练,十分有利于战斗力的提高。这支经过马略严格训练和改造的军队帮助马略在战场上连连获胜。前105年,朱古达被马略的副将苏拉活捉,朱古达战争以罗马的胜利告终。之后,马略又转战高卢,痛击两股日耳曼力量:辛布里人(Cimbri)和条顿人(Teutons)。 马略的改革主要是军事上的,但是这些措施对罗马历史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改革扩大了兵源,增强了军队战斗力,但同时也使军队性质逐渐发生变化,为日后的军阀出现以及军事独裁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在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里,权力在统帅们之间辗转,罗马共和国历经了苏拉独裁,前三头同盟,恺撒和庞培的内战,后三头同盟以及屋大维和马克·安东尼的内战。期间,军队完全效忠的是统帅个人而非他们军旗上所写的“元老院与罗马人民”,军队完全成了统帅争夺权力的工具。军队的私有化以及罗马领土的急速增加使得帝制成为必然。凯撒时代,著名的第十军团就完全效忠于凯撒个人。这时期的罗马军团依旧以重步兵为主力,骑兵和轻步兵几乎都来源于当地的盟友。后三巨头之后,奥古斯都屋大维将军团总数定为28个,每个军团都配有一定数量的辅助军队。辅助军队的组成成员是行省民,在辅助军服役20年后可以获得罗马公民权。这对于只配备重步兵的罗马军团而言,起到极大的补助作用,而当地行省民对于参加辅助军队的热情也比较高涨。随着三世纪危机到来,罗马帝国内乱不断,加上经济与人口的衰退,军团严重缺编,罗马军队已经无力应对漫长的国防线。此时罗马皇帝开始收编大量蛮族进入军队服役。罗马军队引以为豪的纪律与战术因为蛮族人的大量加入而丧失,加上生产力水平的增加,蛮族人武器装备与罗马军团的差距大大下降,罗马帝国也没有出现像苏拉、凯撒一样的天才指挥官,罗马军团实力极大的下滑。此外,哈德良皇帝精心设计的帝国防线在帝国末期也已经崩溃,罗马军团几乎再也没有主动出击,惩罚骚扰国境的日耳曼蛮族。此时罗马的御敌政策由“拒敌千里之外”改为以自己国土为战略缓冲,发现敌人后,出动军团切断其撤退路线。这一战略就要求军团的机动性的提高,骑兵的作用日益明显,到了阿德里安堡战役后,哥特骑兵大败罗马步兵,欧洲战术基本进入中世纪骑兵时代,罗马重步兵的辉煌到此结束。 罗马军团除了上述所说的三线列战术是相对于古代军队的进步外,其每时每刻安营扎寨的能力更是如此。古代军队往往将每晚进行劳作驻营看作负担,而罗马军团则看作每天应尽的义务,在凯撒的《高卢战记》中可以清晰的看到罗马人驻营的能力。营地往往建设在易于防守,同时水源充足的地方。这虽然使得罗马军团每天在前进时只能走很少的时间,但稳步的推进战略以及道路的兴建,使罗马军团战无不胜。此外,有营地在后方,军团在作战时往往没有后顾之忧,即使失败也有投身之所。罗马士兵和平时代服役过程中不会闲来无事,他们往往会参与维修道路、兴建殖民城市等,如法国城市里昂,现代德国城市科隆在古代都出自罗马军团之手,而兴建城市多会是这些士兵退役后的新家。罗马军团并不喜好骑兵和轻步兵,这让他们在坎尼会战中尝到苦头,然而这并没有改变罗马依靠重步兵的传统,但罗马的指挥官们已经认识到了骑兵的重要性,在此后罗马与敌国的交战中,罗马军团总是会有盟友骑兵的援助,而这源于罗马在共和国时期有效灵活的政策。如在非洲的西庇阿,有努米底亚骑兵的帮助;在与马其顿的战争中,帕加马的骑兵起到了主要作用;后来凯撒与庞培的内战中,凯撒雇佣的凯尔特人骑兵和日耳曼骑兵也展示了他们的风采。

罗马军团的主要战术

2. 罗马军团的主要战术

 总体来说采用“拖”与“耗”字诀。 由青年兵组成的第一横列首先推进,将标枪掷出。同时,军团开始疏散。往往在标枪掷出之后完成疏散,第一横队的士兵开始冲锋,前两列士兵与敌人用短剑进行格斗。后面6-7列士兵投掷标枪。数分钟后,由壮年兵组成的第二横列替换,第一横列后撤休息。轻步兵负责掩护军团的两翼与背后,同时还要找回可使用的标枪,补充给撤回的第一横列。一场战役通常进行数轮替换。后备兵为军团的后备队,一般在战斗不需要他们时单膝跪着休息。只有在战局僵持不下与军团撤退时才用得上这些老兵,所以古罗马谚语:“投入后备兵!”即意味着到了紧急关头。马略改革后,罗马军团中不再有不同横列兵种的区分,但仍使用这种交替轮换进行作战的方式。另外,三线列的战术给与罗马军团极大的灵活性。欧洲古代会战过程中,比较典型的是古希腊密集方阵,这种方阵的胜利往往依靠士气,前排战士的战斗技巧,是否团结一致等等综合因素,一旦战斗开始,指挥官将无法左右局势,哪怕有胜利的机会,或者阵线被突破,都无法及时收到消息,也无法在合适的地点投入兵力。而罗马军团的三线列战术克服了这个问题,当前两排的士兵正在战斗,指挥官可以将第三排的士兵迅速投入到最需要的地方,甚至可以用第三排机动去包围敌人。在扎马之战中,汉尼拔试图用自己隐藏在战线后的士兵包围西庇阿的军队,而西庇阿及时发现,命令第三线列士兵同时展开,使汉尼拔的意图失败。等待罗马盟友努米底亚骑兵赶到,汉尼拔战败,第二次布匿战争结束。 随着罗马共和国在第二次布匿战争中领土的扩增,以往的市民兵制度已经无法满足广阔领土的包围需求,市民兵虽然士气高昂,但不能脱离市民生活很久,需要及时解散返回家乡。另外,缺少职业军队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在与昔日盟友努米底亚的战争中,军队屡次受挫,更为严重的是,生活在极北地区的日耳曼蛮族辛布里人入侵到意大利本土,罗马军团大败于诺里亚(Noreia)战役。为了挽救罗马军团的颓势,盖乌斯·马略领导罗马军团的改革,取消了市民兵制度,改为募兵制,不单吸收了大量因奴隶增加而失业的公民,也让军队素质短时间内获得了巨大的改变,史称“马略改革”。具体措施包括:1.延长服役年限,明确军饷报酬在早期,罗马军队的服役期非常短,有时只有数月甚至数日。随着战争规模的升级以及罗马征服地区的扩大,服役期变得越来越长,但一直没有统一标准。马略规定,士兵一旦入伍,必须服役满16年。这实际上就是将罗马军队明确为一支全部由职业军人组成的部队。服役期间,由国家统一供养,并按照等级发给薪酬。士兵退伍后,还能在被征服地区分得属于自己的土地。这样做,使得士兵们在服役期间和退役后的衣食都有了着落,确保了士兵们的忠诚,也同时将之前悬而未决的平民争取土地的斗争和服兵役结合在了一起。2.改革军团组成,统一武器装备之前的军团步兵被按照年龄和作战经验分成三个级别:青年兵(Hastati)、壮年兵(Principes)和后备兵(Triarii)。这三个兵种装备略有区别,被排成前后三排,军团的战术也基本上是围绕着这三线完成的。马略去除了这一兵种分工,将所有的重装步兵统一为军团士兵(Legionarius),统一装备以投枪、短剑和拉丁长盾。同时他调整了军团的编组形式:每个罗马军团(Legio)由10个大队组成(Cohorts)。除第一大队由10个百人队(Centuria)组成外,其余大队由6个必要的连续性等级的百人队组成,每个百人队80人,由一名百夫长领导。同时,每两个百人队又被称为一个小队(Manipulus),由两个百人队中等级较高的那名百夫长统领。各个等级的部队都按照训练程度和作战经验的多寡编成,编号越小的单位作战能力越强,作战位置越靠前。此外,每个战斗单位都有自己的军旗和标志,每个军团都拥有自己的鹰徽——罗马的象征。此举无疑增强了每个单位的集体精神和荣誉感,丢失军旗或鹰徽甚至可能被处以十一抽杀律。新的军团由原先的4500人增至6000人,战斗队则形变得更加多样,作战的灵活性和指挥效能得到加强,同时,还增加工兵和机械装备。而其他辅助角色,例如弓箭手、抛石手、骑兵等,都由的罗马在各地的,不具有罗马公民权的同盟者提供,称为辅助部队(拉丁语:Auxilia)。实行募兵制后,由于武器装备由国家统一配给,规格、样式统一,因而便于军队补给。再加上服役时间的延长,军队能够进行长期的正规训练,十分有利于战斗力的提高。这支经过马略严格训练和改造的军队帮助马略在战场上连连获胜。前105年,朱古达被马略的副将苏拉活捉,朱古达战争以罗马的胜利告终。之后,马略又转战高卢,痛击两股日耳曼力量:辛布里人(Cimbri)和条顿人(Teutons)。 马略的改革主要是军事上的,但是这些措施对罗马历史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改革扩大了兵源,增强了军队战斗力,但同时也使军队性质逐渐发生变化,为日后的军阀出现以及军事独裁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在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里,权力在统帅们之间辗转,罗马共和国历经了苏拉独裁,前三头同盟,恺撒和庞培的内战,后三头同盟以及屋大维和马克·安东尼的内战。期间,军队完全效忠的是统帅个人而非他们军旗上所写的“元老院与罗马人民”,军队完全成了统帅争夺权力的工具。军队的私有化以及罗马领土的急速增加使得帝制成为必然。凯撒时代,著名的第十军团就完全效忠于凯撒个人。这时期的罗马军团依旧以重步兵为主力,骑兵和轻步兵几乎都来源于当地的盟友。后三巨头之后,奥古斯都屋大维将军团总数定为28个,每个军团都配有一定数量的辅助军队。辅助军队的组成成员是行省民,在辅助军服役20年后可以获得罗马公民权。这对于只配备重步兵的罗马军团而言,起到极大的补助作用,而当地行省民对于参加辅助军队的热情也比较高涨。随着三世纪危机到来,罗马帝国内乱不断,加上经济与人口的衰退,军团严重缺编,罗马军队已经无力应对漫长的国防线。此时罗马皇帝开始收编大量蛮族进入军队服役。罗马军队引以为豪的纪律与战术因为蛮族人的大量加入而丧失,加上生产力水平的增加,蛮族人武器装备与罗马军团的差距大大下降,罗马帝国也没有出现像苏拉、凯撒一样的天才指挥官,罗马军团实力极大的下滑。此外,哈德良皇帝精心设计的帝国防线在帝国末期也已经崩溃,罗马军团几乎再也没有主动出击,惩罚骚扰国境的日耳曼蛮族。此时罗马的御敌政策由“拒敌千里之外”改为以自己国土为战略缓冲,发现敌人后,出动军团切断其撤退路线。这一战略就要求军团的机动性的提高,骑兵的作用日益明显,到了阿德里安堡战役后,哥特骑兵大败罗马步兵,欧洲战术基本进入中世纪骑兵时代,罗马重步兵的辉煌到此结束。 罗马军团除了上述所说的三线列战术是相对于古代军队的进步外,其每时每刻安营扎寨的能力更是如此。古代军队往往将每晚进行劳作驻营看作负担,而罗马军团则看作每天应尽的义务,在凯撒的《高卢战记》中可以清晰的看到罗马人驻营的能力。营地往往建设在易于防守,同时水源充足的地方。这虽然使得罗马军团每天在前进时只能走很少的时间,但稳步的推进战略以及道路的兴建,使罗马军团战无不胜。此外,有营地在后方,军团在作战时往往没有后顾之忧,即使失败也有投身之所。罗马士兵和平时代服役过程中不会闲来无事,他们往往会参与维修道路、兴建殖民城市等,如法国城市里昂,现代德国城市科隆在古代都出自罗马军团之手,而兴建城市多会是这些士兵退役后的新家。罗马军团并不喜好骑兵和轻步兵,这让他们在坎尼会战中尝到苦头,然而这并没有改变罗马依靠重步兵的传统,但罗马的指挥官们已经认识到了骑兵的重要性,在此后罗马与敌国的交战中,罗马军团总是会有盟友骑兵的援助,而这源于罗马在共和国时期有效灵活的政策。如在非洲的西庇阿,有努米底亚骑兵的帮助;在与马其顿的战争中,帕加马的骑兵起到了主要作用;后来凯撒与庞培的内战中,凯撒雇佣的凯尔特人骑兵和日耳曼骑兵也展示了他们的风采。

3. 古罗马军团的战术是什么

古罗马军团一般分为三排。交战之初,第一排和第二排的队伍要岿然不动,后备兵甚至要坐地伫候。而标枪投手、轻步兵、棒投手、弓箭手、投石手,也就是所有的轻装兵则向前冲去,同敌人接战。如果他们能使敌人溃退,便追击之;反之,若因敌人人数众多,来势凶猛,而致我方败北,则即时返回并转到队伍后面去。此时,重装步兵便挑起恶战一场的重负。依我所见,他们就应当像一堵铜墙铁壁屹立于敌阵之前,不仅要用投掷兵器进行战斗,而且要操剑展开白刃格斗。如果敌人败退,重装步兵不予追击,以免己方战斗队形和兵阵发生混乱,也可防止敌人杀回马枪,使我陷于无序状态的部队遭受损折而溃败。对于败逃之敌可由轻装兵以及投石手、弓箭手和骑兵实施追击。军团有这样的部署,且慎重接战,可避免履险,赢得胜利;一旦出现败势,也仍能保持部队的完整。对于军团来说,不轻易退却,也不鲁莽追击,乃是要则。 
具体可以参照:http://tieba.baidu.com/f?kz=706765854

古罗马军团的战术是什么

4. 罗马军团实在想怎样做到战无不胜的?

罗马军团是整个罗马帝国得以建立的有力武器。军团的纪律至高无上,为了军团利益,他们甚至将不止一位帝王惨加杀害。没有人能够抵御它的进攻,从中东的沙漠直到不列颠的高山,罗马军团所向无敌。
罗马在其建城之初,为了生存,必须用战斗来保卫自己。共和时代早期,古罗马凡是17~60岁的公民,皆有服兵役的义务。当时的罗马没有常备军,只在战争时期才召集军队,民兵在战时开赴疆场,战后即解甲归田。史家称之为“寓兵于农”的公民兵制。公元前2世纪末,著名军事家马略实行重大改革,改公民兵制为募兵制,当时,城乡大批无业游民加入军队,在罗马产生了脱离社会生产的职业军。公元前29年,奥古斯都创建帝国之后,职业军队合法化,正式成了常备军。这支队伍被冠以了一个拉丁名号,即“军团”。
军团是古罗马军队的基本作战单位。军团的数目以及军团中的人数在各个历史时期有所不同。最初,罗马依城邦人口及公民财产状况,组建了190个“百人团”,总计约两万人。公元前4世纪以前,罗马大概有4个军团,每个军团约有5000名左右的重装步兵和一定数量的轻装步兵。共和早期,罗马军团的战斗队形采用方阵,战士排成系统横列,两个军团左右并列,形成密集阵线,两侧则配置骑兵。
罗马军团主要由三个战列组成。第一列是青年兵,也被称为“枪兵”,因为他们的武器一律是长枪。第二列是壮年兵,又称“主力兵”,是军团的核心。第三列则是“后备兵”,由老兵组成。战斗中,若主力兵进攻失败,旗手会马上摇动旗帜,向后备兵发出攻击信号,由此便产生了一个罗马谚语:“事情发展到了后备兵”,表示事情已到了最危急的关头。
古罗马的军纪严峻异常。在战场上及军营里,统帅及长官的命令高于一切,下级对上级必须绝对服从。士兵稍有违反纪律,就会受到鞭挞等惩处,甚至会被处死。传说公元前340年拉丁战争时,罗马执政官曼里乌斯的儿子,就是因违反统帅的禁令,在侦察中同敌军指挥官单独决斗而被判死刑。凡是违犯军令、临阵脱逃和怯懦者,都要在战士队列之前受到鞭挞,然后砍头示众。如果是整个部队在作战中胆怯逃跑,则将逃兵排成一横列,每十人抽杀一人,这就是著名的“十一抽杀律”。克拉苏曾动用这种严酷的律令惩罚被斯巴达克击败的军团,处决了好几百名士兵。哨兵在站岗时睡觉,便要被押解到军事法庭,用石头和木棍欧打至死。
执行死刑判决时,由六名军事指挥官组成的审判团对犯罪或违纪者进行审讯。古罗马军团中对死刑的执行要比一般刑事犯罪中的死刑残酷得多,它并不是简单地砍犯人头,或鞭笞后再砍头,而是由其中的一名军事指挥官象征性地用一根木棒碰一下那个被判刑的人,在这一象征性的动作之后,营中其他士兵便可随便用木棒或石头砸他。罪犯一般未及逃出军营,便被乱棒及乱石打死,即使他侥幸逃出,也终无生存之法,因为他不能回家,任何亲戚朋友都不敢收留他。
严厉的军法在保证铁的纪律的同时,也铸造出了罗马士兵那种令人难以置信的顽强品质。即使在面对人数远超出自己的敌军时,他们也会坚守阵地,宁肯战死,而不愿退却,因为他们害怕比敌人更加恐怖的军法。正是这种严明的军纪使得罗马军团战无不胜。敌人通常军纪涣散,只追求个人的荣耀,但罗马军团的五千名士兵中,每个人都服务于一个总体的作战策略。他们首先从远处用弹弓向敌人投射石块和铁球,然后标枪像雨点一样掷向敌军,接下来并肩而立,一齐用剑敲打着盾牌,发出有节奏的轰鸣,最后才开始冲锋。
而凯旋则是给胜利者的最高奖赏。所谓凯旋式,就是为庆祝军事胜利而举行的一种列队游行活动。这是罗马人从伊达拉里亚人那里继承来的风俗习惯,最后成为罗马军团中任何率兵打仗的人梦寐以求的最高荣誉。
经过六个世纪的野蛮征战,罗马军团建立了西起不列颠、东至中东沙漠、横跨欧洲大陆的罗马帝国。任何对军团的反抗都会招致残酷的惩罚,罗马的帝王本身也受到了军团的威胁。在所有统治过罗马的君王中,没有一位不是仰仗军团的力量登基,也没有一位逃过了军团的控制。公元41年的一天,御林军谋杀了罗马皇帝盖尤斯,同日宣布他的叔父克劳狄继位。他们如此捍卫的,有时并不是罗马的利益,而只是军团统帅的利益。军团以巨大无比的权力左右着王位,公元193年,御林军竟然拿出王冠来进行拍卖。狄第乌斯·尤里安出价为每名卫队成员提供五年的俸禄,从而赢得了王位。但尤里安却为此付出了生命代价。仅六十六天过后,他就被宫内的一名士兵杀死。在外作战的军团推举了他们的一名大将塞普蒂默斯·塞维鲁作大帝。前后总共有十名军团统帅当过罗马的君王。
但罗马的统治并非永无止境。公元5世纪时,罗马军团对世界的控制开始削弱,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过多地依赖外国的士兵。那时,每一百名士兵中,只有一名是意大利人,而在奥古斯都统治时期,意大利人的比例高达65%。
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罗马军团也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军团的士兵又重新回到普通的老百姓中间。

5. 罗马方阵的军团战术

采用三队列法。 由青年兵组成的第一横列首先推进,当距离敌人20码时,将重标枪掷出。同时,军团开始疏散。往往在标枪掷出之后完成疏散,第一横队的士兵开始冲锋,前两列士兵与敌人用短剑进行格斗。后面6-7列士兵投掷标枪。数分钟后,由壮年兵组成的第二横列替换,第一横列后撤休息。由少年兵组成的轻步兵负责掩护军团的两翼与背后,同时还要找回可使用的标枪,补充给撤回的第一横列。一场战役通常进行数轮替换。成年兵为军团的后备队。

罗马方阵的军团战术

6. 罗马军团的介绍

《罗马军团》是2006年上映的美国电影,由雅克·杜瓦弗缅执导。克里斯托弗·兰伯特,马克斯·冯·赛多主演。《罗马军团》讲述大约在前西元一世纪左右,凯撒大帝率领罗马军队大举侵略高卢,而亚瓦纳族族长凯尔特因不愿投降,乔班就在众人面前将他处以火刑。小小年纪的威奇,亲眼目睹了父亲的死亡,他潜逃出境,并接受一连串的严格军事特训,为报杀父之仇。长大后的威奇在报了杀父之仇后,却发现凯撒图谋不轨,两人从朋友夸为死敌。威奇决定这一次,他要为高卢人、为国家的自由而战!

7. 罗马军团的介绍

罗马军团为罗马共和国及罗马帝国时期的正规军队,以其高效的适应性及机动性征服了地中海沿岸地区。马略改革之前的罗马军团推行义务兵役制,武器装备全靠自备,所以就凭财产多寡评定兵种。

罗马军团的介绍

8. 罗马军团的关于“中国的罗马军团”

一些资料,称甘肃省永昌县骊靬古城有罗马人的后裔和古罗马的遗迹,于是有了这部古罗马人失落在中国的电影。实际上,经过几十年来学者们多学科交叉研究,"罗马军团被安置在河西走廊"这一假说已经被证伪 。